日本網路社會的陰暗面

系列報導:日本網路社會的陰暗面(1)悄然靠近的「網路殺人」

社會

震驚社會的座間市9人連環碎屍案已過去1年有餘。意欲自殺的人們通過網路被約至同一住所後接連遇害,此類案件其實早已初現端倪。隨著網路的繁榮,「網路殺人」也越來越窮凶極惡,本文向讀者介紹網路殺人方式的變化。

「有這麼多痛苦,要不要去死?」

被告人白石隆浩與女高中生在LINE上的聊天記錄
被告人白石隆浩與女高中生在LINE上的聊天記錄

2017年10月30日,神奈川縣座間市一處公寓內發現9具被分屍的男女遺體,被告人白石隆浩因搶劫、強姦、殺人等罪名被起訴。他在推特等SNS上尋找流露出自殺意圖的女性,利用其脆弱心理謊稱「一起去死吧」,將受害人誘騙至家中。

被告人白石不僅將魔爪伸向了9位被害人。有時僅在轉瞬之間,死神便擦肩而過。神奈川縣的一名女高中生曾與白石在LINE上有這樣一段對話。

女高中生:「上吊兩次都失敗了,感覺特別焦慮不安。」

被告人白石:「繩子的綁法、緩衝物、高度、藥品,這些功課都做好就能死成了。」「那些感覺痛苦、難受卻沒能死成的人,他們只不過是因為沒做好功課,不知道輕鬆的自殺方式而已。」「要不你上吊試試,要是難受就算了,先試試看?」 

被告人白石隆浩在立川拘留所與媒體見面時,談到自己的作案動機,稱「只是為了劫錢劫色」「殺人是為了毀滅證據」「沒有絲毫悔意」,毫不掩飾其自私冷漠之心。

從「Dr.奇利柯事件」到「網友見面殺人」

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殺人案至今已屢見不鮮。其中距今時間最久的,應該是1998年12月曝光的「Dr.奇利柯事件」吧。在這起輔助自殺案件中,一名有自殺意圖的女性(當時24歲)因服用寄來家中的氰化鉀而死亡。

這起案件的大致經過是這樣的。在有關安樂死的網站上曾經出現過一個名為「Dr.奇利柯門診」的BBS。該BBS中的某位男性為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出謀劃策,並以「代為保管」為名,向包括受害人在內的多人寄送氰化鉀。氰化鉀被他們稱為「救命膠囊」,大家約定5年後返還給該男子。據說這種做法是出於「有藥就隨時可以死了,不如姑且先活著」的考慮,也就是說,這名男子寄送氰酸鉀並不是為了輔助自殺,而是想要幫助他們放棄自殺的念頭。

然而,本案中受害的那名女子卻服下了膠囊。隨著警方調查的不斷深入,這名男子也服用氰化鉀自殺身亡。因嫌疑人死亡,警視廳將相關材料送交檢察廳並就此結案。 

在日本,1995年被稱為「網際網路元年」。那一年,Windows95上市發行,網際網路開始走進千家萬戶。而在「Dr.奇利柯事件」發生的1998年,網路的個人普及率已達到13.4%(總務省調查資料),首次突破了10%。

與此同時,這一年的全年自殺人數也達到了3萬2863人(警察廳調查資料),首次突破3萬人。

在「Dr.奇利柯事件」中,有自殺傾向的人通過網路手段獲得了「赴死的工具」。然而網路相關案件的性質卻在進一步發生變化。通過網路相約見面,最終導致殺人事件的發生,這就是俗稱的「交友網站殺人」。

在2001年1月發生的一起殺人未遂案件中,居住在埼玉縣岩槻市(現埼玉市岩槻區)的家庭主婦(當時32歲)被栃木縣宇都宮市的一名男高中生(當時18歲)用刀刺成重傷。而將二人聯繫在一起的,便是一個匿名的異性交友網站。這名女子因為照顧母親而疲累不堪,於是便寄希望於網路聊天的方式來緩解壓力。

某日,這名女子向男高中生發去郵件稱「想讓你把我殺掉」。男生雖然一直對其進行勸說,但該女子卻仍執意如此。於是在大學入學考試5天前,男生對學校謊稱感冒請假,前往女子的住處。但最終男生仍未能說服女子,反而與女子產生了「共鳴」,終於舉起菜刀刺了過去…。 

同年4月,京都市發生一起殺人案,這就是京都網友殺人事件。受害人是一名女大學生(當時19歲),她在告訴朋友「去見網友」之後便在外慘遭毒手,不幸遇難。因涉嫌殺人等罪名被逮捕的土木工人(當時25歲)和這名女大學生通過交友網站相識,因金錢往來發生矛盾繼而殺人。這名土木工人隨後還將同一交友網站上認識的OL(當時28歲)殺害,並將其挎包等物品拿到當鋪換錢。

「網路自殺」接連不斷

基於上述情況,2003年9月日本出臺了《交友類網站規制法》,明確禁止未滿18歲者登錄以異性交友為目的的網站。地方政府層面也靈活運用《青少年保護健全育成條例》等法規積極開展網路過濾工作。然而,網路上總是不斷湧動出新的潮流,甚至出現了公然宣稱以「殺人」為目的的留言。

2003年9月,東京都中央區某公司社長(當時46歲)遇刺,埼玉縣川越市一名少年(當時19歲)被捕。在這起委託殺人未遂的案件中,二人通過BBS相識,社長主動提出想讓對方殺掉自己,企圖借此獲得死亡保險金,用於償還公司債務。該少年從社長處拿到了數十萬日圓的定金,並獲得了一張約100萬日圓的「借據」作為事成後的報酬。

這一年日本國內的全年自殺人數高達到3萬4427人,是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一年。從2001年度到2003年度,日本的失業率超過5%,經濟狀況持續惡化。網友相約燒炭自盡的「網路自殺」案件接連不斷。

「自殺網站殺人」「暗網事件」時有發生,網路犯罪愈發殘忍

其後發生的案件可謂座間市9人連環碎屍案的開端——犯罪分子巧妙抓住那些深陷苦惱之中意欲自殺者的心理,就此實現自己的「快樂殺人」計畫,這就是所謂「自殺網站殺人」。

2005年2月,大阪府河內長野市的防沙大壩附近發現一具無業女性(當時25歲)的遺體。半年後,堺市的派遣職員M(已執行死刑)因殺人等罪名被警方逮捕。他假意邀請在自殺網站中留言的女性一同赴死,將其殘忍殺害。

這起案件的罪行令人髮指。犯罪分子用紮帶將前來碰頭的女性手腳捆死,限制其行動,而後又用膠帶封住受害人的口鼻,使其神志昏迷。其目的是為了觀察女性昏死過去的表情。而後他又拍打受害者臉部,待其恢復意識後再次使其窒息昏迷,如此反復施虐約半小時後,受害人最終氣絕身亡。在受害人遺體被發現到M被逮捕期間,他又用同樣的方法殺害了一名國中男生和一名大學男生。

大阪府警搜查員搜查「自殺網站連環殺人案」中嫌犯丟棄被害者挎包等物品的池塘,大阪府和泉市光明池,2005年8月12日(時事)
大阪府警搜查員搜查「自殺網站連環殺人案」中嫌犯丟棄被害者挎包等物品的池塘,大阪府和泉市光明池,2005年8月12日(時事)

以違法犯罪為目的的「暗網」開始見諸媒體也正是在此時。在被稱為「幕後職業介紹所」「黑職業介紹所」的BBS中,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毒品買賣資訊、「犯罪人才」招募等反社會資訊。

其中最令世人震驚的是2007年8月發生的一起「暗網殺人事件」,名古屋市的一名OL(當時31歲)遇害。通過暗網相識的3名男性本想合夥實施搶劫,但因計畫倉促未能如願。氣憤之下,三人突發奇想,決定綁架女性以獲取其錢財。

「那就隨便找個人綁架吧?一不做二不休,綁個年輕女的才帶勁。」就憑著這樣荒唐的理由,他們將一位偶遇的OL拉入車裡,用錘子猛擊其頭部,將其殘忍殺害。3名犯罪分子中,人判處死刑,兩人為無期徒刑。

用「黑話」或「隱晦說法」召集犯罪同夥

針對日益猖獗的網路犯罪,警方也在不斷強化網路巡管工作,處理含有殺人預告、委託殺人等具體資訊的留言。2006年開設的「網路熱線中心」由員警廳委託運營,主要用於監控網路上發佈的與犯罪或自殺相關的「違法及有害資訊」,及時通知警方並要求服務商刪除相關內容。2008年《青少年網路環境整備法》出臺,規定手機必須配備網路淨化篩選業務。

雖然服務商不斷封鎖暗網,赤裸裸地助長犯罪行為的言論也在日益減少,但使用「黑話」或「隱晦說法」召集犯罪同夥的網站卻仍然存在。

2018年6月,類似「暗網事件」的殘暴案件再度上演。濱松市的一名女護士(當時29歲)從健身房回家的途中,被三名男子連人帶車綁架並殘忍殺害。而此前從未謀面的三位犯罪嫌疑人此番卻不是通過「暗網」,而是通過一個任何人都可以輕鬆打開的「地域密集型」人氣網路論壇結識的。

「2~3人的團隊行動。全國到處跑,行動俐落的話年齡性別不限。當天就能集合。有意向者郵件聯繫。」

在一則題為「大把賺錢!」的帖子中,疑似主犯的男性(當時39歲)在案發前兩天發佈了上述內容。2人應邀報名,他們在濱松市碰頭並實施了犯罪行為。案件曝光後,疑似主犯的這名男子在新潟市一家賓館內身亡,經鑒定其為自殺。

網際網路的普及衍生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交友方式和商機,與此同時卻也勾勒出了社會的陰暗面。不穩定的工作、失業、對未來的絕望——犯罪分子的這些共同之處並不是「網路犯罪」的專利,而是社會問題的縮影。

採訪、撰稿:澀井哲也
編輯:POWER NEWS編輯部 

標題圖片:嫌犯白石隆浩乘車離開警視廳高尾署,被移交檢察廳,2017年11月1日,東京都八王子市(時事)

網際網路 犯罪 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