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史普尼克危機

構建太空版「一帶一路」

政治外交 科學 技術

眼下,美中在各個領域都展開著激烈交鋒;而大約30年前,兩國曾有過一段蜜月期,甚至簽訂了太空協定。但後來,美國宣稱中國利用從美國不當獲取的資訊開發飛彈,為此中斷了兩國的太空合作。於是,中國開始將目光更多轉向開發中國家,開啟了太空版「一帶一路」的構建之路。

「飛行的外交工具」

只要不是用作武器去攻擊其他衛星,那麼發射軍事衛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近年來,衛星已經不一定有明確的軍民之分了。許多衛星同時用在了軍事和商業兩方面。太空實力的提升,不僅有助於強軍,也能推動經濟發展,甚至還可以變成「飛行的外交工具」。因為通過地面基站網等,帶動其他國家參與其中,就可以和這些對象國家建立長久的親密關係。

由此獲得的能力,可以再投入到太空開發領域。包括日本在內,但凡有意開發太空的國家,都應該追求實現這種良性循環,就中國而言,這種意圖非常明確。

順便說一句,印度不久前實施了反衛星(Anti-Satellite/ASAT)試驗,同樣也能看出其試圖在軍事和經濟兩個方面獲得乘數效應的盤算。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說印度開發利用太空是為了發展經濟,而現在,印度已經不再隱藏通過開發太空來增強綜合國力的意圖了。ASAT試驗或許就是一個標誌。

2008年以前,日本一直認為太空開發應該僅限於非軍事用途。但要想嚴格區分軍用和非軍用,本來就是不現實的。

今年3月27日,印度首相莫迪通過電視宣佈已成功利用飛彈實施了攻擊人造衛星的試驗(路透社/Aflo)
今年3月27日,印度首相莫迪通過電視宣佈已成功利用飛彈實施了攻擊人造衛星的試驗(路透社/Aflo)

美中當年的太空協定

如果把時針回撥30年,看一看冷戰結束時的美中關係,那是一副與如今迥然不同的景象。

1989-1990年,美中之間簽訂了三個太空協定(關於衛星發射責任、衛星安全保障和商業發射服務的三個備忘錄——譯註)。如此一來,中國就可以替美國發射通信衛星了。

當時,全球新發射的衛星中,80%都是完全由美國製造的。這也無妨,只是存在著沒有足夠的火箭用來發射衛星的問題。因為肯定不能用蘇聯的火箭。於是,美國開始討論是否可以委託給當時被定位為「友好非同盟國」的中國,最終簽下了上面提到的協定。

天安門事件之後,雙方的協定作廢。但美中蜜月關係並未因此驟然冷卻,而是又一次簽訂了協定。

然而後來,美國發生了通信衛星發射失敗(休斯飛機公司和蘿拉空間系統公司聯合實施)的事故。在調查原因的過程中,美國企業與中國開展合作,以期保證今後發射活動的成功。而向參與事故調查的國家提供相關資訊,屬於技術輸出,這原本必須要獲得美國國務院的出口許可——技術援助協議(Technical Assistance Agreement/TAA),但相關企業並沒有申請必要的許可。

借助美國的技術資訊開發飛彈

不久之後,美國宣佈發現這些資訊被轉用於開發多彈頭飛彈,導致美中的太空合作就此終止。

中國再也不能發射含有美製技術的衛星了。美國政府禁止了國內企業向中國出售太空相關的產品和技術。

時至今日,這種狀態仍在持續。歐巴馬政權時期,美國的出口管理法制經歷了重大調整,但對華出口管制沒有發生變化。

即使是美國和美國企業以外的第三國或外國企業想要委託中國發射衛星,只要衛星上採用的美製技術達到一定比例以上,就會觸及美國的禁令。

於是,中國開始將目光更多地投向開發中國家,而且在外交上還產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開啟了堪稱為「一帶一路」太空版的大道。或許可以認為,中國自身有能力做到這一步。

標題圖片:3DSculptor / PIXTA

美國 中國 人造衛星 宇宙開發 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