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史普尼克危機

日本的太空政策(4):現在,日本的太空利用活動處在坐標系的什麼位置?

政治外交 國際 科學

日本現行第三版宇宙基本計畫由①確保太空安全保障、②推進民生領域的太空利用、③維持並強化太空產業和科學技術基礎這三大核心內容構成,並預計於2020年6月制定第四版計畫。

制定第四版宇宙基本計畫

日本政府將在今年制定新的宇宙基本計畫。今年3月,內閣府下屬宇宙政策委員會(的基本政策小組)制定了現行宇宙基本計畫的修訂方案。之後,經過公開評議環節,將於6月由宇宙開發戰略本部(內閣總理大臣擔任部長)最終敲定。這將是日本的第四版宇宙基本計畫。

在此,讓我們回顧一下迄今為止的幾份基本計畫。在本連載專題的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太空基本法》(2008年)並不僅僅只是改變了針對和平利用太空的解釋。按照《太空基本法》的規定,為了「從綜合角度有計劃地推進日本開發利用太空的相關措施」(該法第24條),內閣下設的宇宙開發戰略本部將負責制定《宇宙基本計畫》。

過去,文部科學省(太空研究開發整體工作)、內閣(資訊收集衛星)、總務省(通信衛星)、國土交通省(氣象衛星、交通管制)和經濟產業省(太空商業活動)等部門在自己的分管業務中做出決策,分別開展太空相關活動。《太空基本法》的上述規定給這樣的時代畫上了句號,內閣的宇宙開發戰略本部成為總指揮部,將更有機動性地制定和執行政策。

此前,日本已經制定過三版宇宙基本計畫。第一版宇宙基本計畫(2009年)希望實現從開發到利用的轉變。這和連載系列的第二篇文章提到的日美衛星採購協議(1990年)對日本太空產業造成的打擊也有一定關係。

下面讓我們回顧一下這段歷史。日美協議規定,非研發用衛星(也就是所謂的實用衛星)和非安全保障用衛星(按照當時日本的政策不可能製造)外,其他衛星均採用公開招標制度,後來日本企業再也無法中標。因此,JAXA(2003年以前是NASDA)投入更多力量開發性能各不相同的研發用衛星,並將製造訂單交給日本企業,由此保住了日本太空技術的基礎。

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近20年間,日本雖然有能力製造配備了最尖端技術的航太設備的衛星,但在使用需要保持連貫性的同系列通信衛星和地球觀測衛星等方面,卻落後於其他航太大國。實用衛星的製造和使用經驗不足,直接阻礙了太空商業利用活動的拓展。 

同時,由於日本禁止對太空進行軍事化利用,所以企業無法利用政府獲得的太空軍事技術的派生技術,另外,通過民間企業對軍事衛星製造和發射業務的承接來奠定太空產業基礎的設想也未能實現。

後來修訂出爐的第二版宇宙基本計畫(2013年)允許將太空用於安全保障活動,並且強調,為了擺脫持續20多年的低迷期,要從兩方面確保自律性:①進一步擴大對太空的實際利用②確保能夠在日本需要時迅速發射和使用必要的衛星。

第三版計畫:通過工程表進行靈活應對

宇宙開發戰略本部於2015年1月9日敲定的第三版宇宙基本計畫便是日本現行的宇宙基本計畫。不同於一份文本貫徹始終的前兩版計畫,第三版計畫每年都在修改工程表,並在網上進行公示。

所謂工程表,主要內容是針對太空基本計畫中列出的53項措施,分別提出了①2025年為止的成果目標、②各年度末的完成情況和成績、③次年開始的工作計畫。

就成果目標來說,儘管和宇宙基本計畫中制定的目標一致,但比如在發射新的火箭和衛星方面,由於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既有可能達不到預期,也有可能提前完成。記錄完成情況並著眼於未來修改計畫——這是實現預期目標的必要工作。

在網上公示工程表有一定的好處。比如,這屬於聯合國等組織所鼓勵的公開、宣傳本國太空政策的一種形式,通過展示日本正在怎樣的設想和計畫下推進哪些工作,也有助於贏得各國更多的信任。從全球範圍來看,出於相同的目的,美國的國家太空政策(一任總統任期內制定一到兩次),中國的航太白皮書(每五年發佈一次),歐盟及歐洲各國,還有澳大利亞等國家公佈的太空政策和太空戰略也都在網上進行了公佈。

在網上公示工程表也有助於外界提升對日本產業界的可預見性。明確公佈政府衛星和火箭的開發週期、發射時間、衛星適用年數等最新資訊後,從事太空商業活動的企業就更容易以獲得訂單為目標來制定投資和用人計畫。因此,也可以認為製作和公示工程表是促進和扶持太空產業發展的一個辦法。

目前,日本正在制定著眼於未來十年的第四版宇宙基本計畫。那麼,自敲定第三版宇宙基本計畫的2015年以來的5年間,日本的太空政策一直在追求什麼?已經走到了什麼位置?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總體情況。

第三版宇宙基本計畫的三根支柱

現行宇宙基本計畫由3根支柱構成。分別是①確保太空安全保障、②推進民生領域的太空利用、③維持並加強太空產業和科學技術基礎。

這是確保安全保障首次被列為太空基本計畫的目標之一。而且,還提出了「將『確保太空安全保障』定位為我國太空政策目標中的重要課題」。由此可見,日本周邊安保環境形勢日趨嚴峻。可以說,正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太空開發戰略本部才會在制定第二版計畫僅僅兩年之後就對計畫實施了修訂。

第一根支柱  確保太空安全保障

下面分別展開說明。第一根支柱「確保太空安全保障」有兩個目的。一是提升太空本身的安全保障。為此,日本正在加強太空態勢感知系統(SSA),以便探明在軌道上運行的物體(包括正常運作的空間物體和已成為垃圾的空間碎片)在任意時刻的位置和移動方向,以及物體的特點和性能。二是利用通過太空獲得的資料,以及這些資料加入其他知識後得出的資訊,在地面加強日本的安全保障能力。

現行防衛大綱提出,日本不僅要持續地收集情報,還會在遭到攻擊的情況下,將太空作為組織攻擊和予以反擊的有效工具加以利用,也就是宣告了將對太空實行軍事化利用。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這份大綱將目光聚焦在了第三版宇宙基本計畫中提出的將太空用於安全保障這一點上。為了彌補日本防衛利用方面的劣勢,涉及民生和廣義安全保障的宇宙基本計畫也有必要考慮全球對太空開發利用的情況,從綜合角度思考著眼於未來十年的政策。 

第二根支柱  推進民生利用

第二個核心內容是「推進民生利用」。這是《太空基本法》出臺後的10年間,從偏重研發向擴大利用範圍不斷努力的一個領域。

其中,針對氣候變化、災害頻發、海盜對海上交通的威脅等全球性課題,提供有助於解決問題的優質資料——這是過去長期致力於尖端衛星感測器研發工作的日本所擅長的領域。尤其是裝配了敏銳的溫室效應氣體觀測感測器的GOSAT-2(昵稱「伊吹」號)、用於觀測水迴圈變化的GCOM-W(昵稱「水滴」號)、長期通過圖像捕捉地球整體環境變化的GCOM-C(昵稱「色彩」號)等衛星的實力得到了全球各國的高度評價。

(左)溫室效應氣體觀測技術衛星「伊吹2號」(時事)  (右)H2A火箭40號機搭載溫室效應氣體觀測技術衛星「伊吹2號」等設備發射升空。2018年10月29日(時事)
(左)溫室效應氣體觀測技術衛星「伊吹2號」(時事)  (右)H2A火箭40號機搭載溫室效應氣體觀測技術衛星「伊吹2號」等設備發射升空。2018年10月29日(時事)

不過,在民生利用的另一大目標,也就是太空產業的發展方面,日本卻仍在苦苦奮鬥。從現狀來看,日本屬於相對而言的太空小國,在太空利用服務產業方面,落後於擅長開發多種衛星資料利用軟體的英國和加拿大。第二根支柱的目標就是要扭轉這種局面。

可以說,花費五年時間後,日本也贏得了海外衛星市場,培養了一批創新企業,在實現基本計畫目標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要說和第一梯隊的差距是否縮小了,在很多方面還是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因為美國和中國的太空技術初創企業發展非常迅速且有力。

第三根支柱  強化產業和科學技術基礎

第三根支柱是「維持並強化產業和科學技術基礎」。如果沒有堅實的科技基礎,那麼強化太空安全保障能力、振興產業、發展太空科學、通過太空技術解決全球性課題等所有嘗試都無從談起。如果沒有能夠在必要時自由發射衛星的自有發射基地、火箭和衛星,那麼日本就不可能開展自律性的太空活動,也不可能實現太空的利用價值。

基於上述觀點,筆者將分析如何用第三根支柱去構建有助於推進安保和民生利用的基礎。其中,除了構建太空體系外,還包含人員基礎和法制建設等。

在連載的第一篇文章中,筆者曾寫到,新防衛大綱或許會促使日本用於防衛目的的太空利用活動發生質和量的雙重變化。第四版宇宙基本計畫或許將在這個方面有所體現。

第一版宇宙基本計畫(2009年) 從致力於研究和開發衛星,轉為重點關注太空的利用
第二版宇宙基本計畫(2013年)
  • 由於允許將太空用於安保領域,所以太空的利用範疇進一步擴大化
  • 力求確保日本的自律性,可以在需要時隨時發射和使用必要的衛星
第三版宇宙基本計畫(2015年)
  • 將①確保太空安全保障 ②推進民生領域的太空利用 ③維持並強化太空產業和科學技術基礎作為三大支柱
  • 將「確保太空安全保障」作為重點課題加以明確
第四版宇宙基本計畫(預定於2020年6月)  

標題圖片:日本太空技術初創企業ispace在全國率先採用民間開發的技術挑戰「月面著陸」和「月面探測」任務。圖為2019年8月向公眾展示的用於月面探測的實物尺寸著陸艙(時事)

宇宙 火箭 宇宙開發事業 衛星 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