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災10年,東北・福島與臺灣

後「捐款」「李登輝」「疫情」時代的臺日關係

政治外交

2020這一年,臺日關係發生了許多歷史性的事件:臺日關係的象徵,李登輝前總統過世;臺灣防疫措施成功,驚豔全球,與日本搖擺不定的防疫政策形成對比;新冠疫情同時也使得臺日兩地往來中斷。2021年正逢東日本大震災10周年,日本方將2021年推進「臺日友情」的方針,以感謝地震當時來自臺灣的大筆賑災捐款。而今後10年,日本與臺灣又該如何開創兩邊的關係呢?

李登輝前總統的過世固然令人惋惜,卻也令我們注意到,是時候讓臺日關係進入新時代了。

關於李登輝,日本現在仍在持續出版統整他生前言論的出版品,大眾對其懷念情感可見一斑。1994年司馬遼太郎出版《街道漫步 臺灣紀行》以來,李登輝在日本便成為了關鍵性的存在,要談臺日關係就不能略過李登輝。李登輝的過世象徵著一個時代名副其實地結束了,也意味著臺日關係即將迎接「後李登輝時代」的新局面。

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前總統蔣介石是臺日關係的一個象徵,主張戰後對日本的戰爭責任應當從寬處理的「以德報怨」這個說詞,成為重視臺日關係的人們口中的關鍵詞。另一方面,在1990年代以降引導臺灣邁向民主化的李登輝,其使用的日語詞彙比日本人更像日本人,談論哲學與歷史的樣貌使許多日本人為之著迷,日本因而出現了許多李登輝的粉絲。

但是像蔣介石或李登輝這般象徵臺日關係般的人物,今後恐怕是不會出現了。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與防衛大臣岸信夫作為親臺派政治家,今後也將維持重鎮地位,臺灣這邊也有如賴清德副總統等親日政治家存在,但我們沒必要拿他們來與蔣介石和李登輝比較。李登輝和蔣介石是在戰爭與殖民統治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才有可能誕生的非凡領袖人物,而今後,我們即將迎接不存在這類領袖人物的臺日關係。

認為「臺灣很棒」的日本人

日本現在正燒著一股空前的臺灣熱,許多人異口同聲的讚許「臺灣好棒」、「我們應該向臺灣學習」,引起強烈反應的因素當然是臺灣防疫措施的成功。臺灣至今累計確診人數仍在1000人以下,這與每日確診人數破千已是常態的日本相比,簡直是異次元等級。

作為附帶效果,在口罩政策上大大活躍的唐鳳在日本的人氣也不斷沸騰,甚至超越了本國臺灣。對於為性別不平等以及IT技術不夠普及而煩惱不已的日本而言,唐鳳的存在本身就象徵了臺灣的先進性與開放性,同時也成為意欲改變現況的人們的參考對象。

這一波臺灣熱的出發點還是在311東日本大震災,來自臺灣的大筆捐款,當時主要來自民間的小額捐款就高達200億日圓(以現在的匯率來算約250億日圓)。不過那時,日本媒體並未聚焦在報導這個部分,可以說捐款的資訊是被淹沒在大量關於震災、核災的報導之中的。但在那之後,日本人不斷一再表達對臺灣的感謝之意,捐款一事遂成為在日本無人不知的「神話」,這中間的經過使人聯想起種下的種子終於發芽,逐漸開出燦爛花朵的樣貌。

臺灣唐鳳行政院政務委員(左畫面)在線上與福島縣的學生們交流,2021年2月22日,福島市(時事)
臺灣唐鳳行政院政務委員(左畫面)在線上與福島縣的學生們交流,2021年2月22日,福島市(時事)

日本不再能啟發臺灣

另一方面,日本對於現在的臺灣,究竟能帶來什麼新的「價值」與啟發,說真的,筆者還真想不太到。日本的歷史與次文化依舊具有高度人氣,疫情之前也有許多台灣人蜂擁而至,前往日本觀光;但對於現代日本社會的情形,臺灣民眾其實興趣並不高。台日間的相互往來不方便的狀態,2021年後也將可能持續下去。台灣人對日本的關心能否持續到什麼時候還真令人擔心。

回顧歷史,日本總是走在臺灣的前方。日本佔領臺灣後,修建基礎建設、普及教育、改善醫療與衛生環境等,讓臺灣走向了現代化;戰後,日本也是臺灣主要的投資國,臺灣向日本學習了不少科學技術與社會制度。但是至少就過去這10年來看,日本雖有受惠於臺灣之處,其所能給予臺灣的,卻似乎少之又少。從經濟面來看,日本的「日之丸」半導體發展放緩,反而是臺灣的台積電(TSMC)擁有世界頂尖的生產能力,被美國視為戰略合作對象而受到珍視,這也提升了臺灣的國際地位。臺灣鴻海買下日本夏普,這件事也象徵著日本以往在IT、電子產業的優勢已逐漸動搖。

不能再仰賴捐款一事的話題了。今後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究竟對於臺灣而言,日本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價值」?

為表示來自臺灣對東日本大地震災區捐款謝意而製作的繪圖,2021年2月4日,臺北市(時事)
為表示來自臺灣對東日本大地震災區捐款謝意而製作的繪圖,2021年2月4日,臺北市(時事)

兩情相悅的臺灣與日本

目前的臺日關係,基本上是由對彼此互持好感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所撐起的,台灣產的鳳梨被中國管制後在日本引起購買潮,這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這與主要是基於國家利益與經濟利益因素考量而力圖改善的中日關係,形成鮮明對比。

我們也可以從輿論調查的數據證明這點。根據去年12月臺灣的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公布的意識調查結果,對於「你感到最親近的是哪個地方?」這個問題,在「台灣、中國、韓國、泰國、新加坡、其它」等選項中,有49.2%的日本人選擇台灣,韓國則是17.1%,新加坡13.1%,泰國10.5%,中國2.9%,可見日本人對臺灣的高度好感。

出自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網頁
出自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網頁

另一方面,根據臺日交流協會於2019年2月公布的臺灣對日本輿論調查結果,在「你最喜歡的國家是哪個國家?」這個問題中,有59%的人回答日本,大幅領先中國的8%與美國的4%。這個數字差異,年齡層愈低便愈發顯著,可見以往我們所認知的,「在臺灣受過日本教育的日語世代等老齡人口對日本的好感度較高」這樣的理解已經遭到顛覆。

出自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網頁
出自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網頁

若單看數字,毋庸置疑地,同樣是東亞地區,日本對中國、南韓、北韓等國抱持著複雜的國民情感,對臺灣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然而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使兩地彼此之間的良好情誼,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外交進展緩慢

就外交關係而言,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的2013年簽訂臺日漁業協議後,兩地之間並未再取得顯著成果。2016年誕生的民進黨蔡英文政權與當時日本的安倍政權之間,似乎總有一種如「釦子釦錯」般的不順,予人一種在外交方面進展沒有很大突破的印象。

臺灣方面不斷要求與日本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並加入由日本主導的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對總是受到國際社會排擠的臺灣而言,加入此類經濟協議可說是畢生心願。但日本這邊要求臺灣解除對福島等5縣農水產品的進口限制措施,礙於食安問題在臺灣是敏感話題,會引發大眾反彈,因此這要求也未能實現。臺灣就這樣無法加入並簽訂經濟協定,反而是包含中國在內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先行誕生,使得臺日關係的推動予人一種氣勢低落的印象。

關於這點,當然有著偶然因素,有其不走運之處,但臺日雙方仍有一定的責任。就筆者的印象而言,本來臺日關係應該能以時速60公里奔馳的,現在感覺卻只加速到40公里。究竟原因何在,筆者衷心希望在震災屆臨10周年的今年,相關人士能夠冷靜地好好討論。

打造並共享臺日未來圖景與具體計畫

就筆者個人觀察,臺日之間對於應勾勒並共享何種未來圖景,似乎未有足夠的中長期戰略。為了在臺日間打造具體的政策目標,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建構非官方的對話平台等等。於此,我們需要計畫讓臺日雙方在經濟、文化、學術、觀光,乃至軍事、外交層面,在沒有邦交的情況下,盡可能抽出能夠交流的方式,並盡量系統性地縮短彼此的距離。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10年,為再次表示當時來自臺灣的支援,在臺日本人向井純先生特別計畫壁面設計。日本東北居民向臺灣表示的「謝謝臺灣」「我愛臺灣」等留言出現在臺北捷運中山站(向井純先生提供)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10年,為再次表示當時來自臺灣的支援,在臺日本人向井純先生特別計畫壁面設計。日本東北居民向臺灣表示的「謝謝臺灣」「我愛臺灣」等留言出現在臺北捷運中山站(向井純先生提供)

以往的臺日關係總是被視為中日關係的反面,日本往往優先考慮與中國的關係,臺灣很多時候就被晾到一旁。但放眼今日局勢,為了中日關係而犧牲臺日關係的做法已經逐漸走入歷史。臺日雙方要推動進一步的緊密關係,已經有了名為「民意」的引擎,接下來只要發動引擎、勇往直前即可。為此,我們需要有具體的計劃,而這樣的計畫,終將成為政治巨頭不存在、超越捐款神話的「後疫情時代」中,建構嶄新臺日關係的指南地圖。

標題圖片:東日本大地震發生10年,為再次表示當時來自臺灣的支援,日本東北居民向臺灣表示的「謝謝臺灣」「我愛臺灣」等留言出現在臺北捷運中山站(向井純先生提供)

東日本大地震 福島 臺灣 捐款 李登輝 新型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