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日臺鐵路概況

籌備開館中、連結過去與未來的臺灣國家鐵道博物館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臺灣的國家鐵道博物館正在積極著手各項開館準備工作。利用興建於日本統治時代的鐵道工場遺址,目前正全心投入建築物的修復以及蒐集展示用文物等作業。眾所周知,臺灣的鐵道史與日本有密切關係,此國家鐵道博物館正在規劃什麼樣的展覽呢?

臺灣鐵道與日本的關係

臺灣首次開通鐵道是在清朝時期的1891年,基隆-臺北間的第一條鐵路開始通行,目的是為了臺灣的開發與強化防衛。當初計畫的鐵路建設原本延伸到打狗(高雄),實際上卻因為預算不足等問題,在1893年僅延伸到新竹。當時的工程馬虎行事,開通後各式各樣的問題隨之出現,狀況百出。重建此半吊子的鐵道,讓它的機能有飛躍性成長的,正是自95年起統治臺灣的日本。

說起來,臺灣在鐵道開通前,即使是比較平坦的中央山脈西側地區,零星分布在南北的幾個城市之間,幾乎沒有陸上交通網互通,島內的商品、人的交流極為有限。臺灣總督府為了打破這種情形,在領臺後不久,隨即著手延續清朝時期未能實現的延伸到打狗的縱貫鐵道,同時興建新線,並改善既有路線。

在有限的預算和物資,以及嚴苛的自然環境等不利條件的交互重疊之下,工程進展不如預期順利,經歷了百般曲折,在1908年連接基隆到打狗(現在的高雄捷運西子灣站附近)的縱貫線終於全線開通。能夠快速運送大量貨物和旅客的鐵道,一手承接了臺灣在軍事、經濟雙方上的運輸需求。

戰後,臺灣被中華民國統治,臺灣總督府經營的鐵道事業由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承接,但與日本的關係並未中斷。即使72年面臨了臺日斷交的政治危機,在那之後也斷斷續續地導入日本製車輛。搭載在轉彎處能夠維持高速行駛的車體傾斜裝置,現在作為臺鐵明星相當活躍的特快列車──太魯閣號和普悠瑪號,均為日本製車輛。此外,臺鐵也與日本多家鐵道業者簽訂友好協定等,不只在技術面,觀光面的交流也趨於頻繁,甚至可以感受到近年來日本與臺灣在鐵道上的連結變得更加密切。

充滿日治時代氛圍的鐵道工場變身博物館

目前正在準備開館工作的國家鐵道博物館是由「臺北機廠」轉型的,即為1935年落成使用的「臺北鐵道工場」。當時是導入最先進機器的鐵道車輛工廠,竣工時,廠區規模之大被譽為東洋第一,肩負起車輛組裝或是各項維修作業,以應付日益增加的運輸需求,支撐鐵道的運行。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遭受美軍空襲,造成多數死傷和建築物損壞,但在戰後依然維持運作。當1960年代導入柴電機車,以及70年代伴隨著鐵路電氣化而引進的各式電力機車與電聯車之際,與時新建相關設施來因應,也有「鐵道醫院」的異稱。

然而,到了2009年,因臺北機廠周邊的鐵道地下化與臺灣高速鐵路延伸工程的推動,決定將其機能移轉到新建於桃園市的富岡車輛基地。經歷了階段性的機能移轉之後,於2014年在一片惋惜聲中全面停止運作而劃下休止符,但它的歷史並未因此終結。15年,臺灣的文化部認同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範圍達16.79公頃的產業遺產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甚至作為古蹟的活化再生計畫,決定轉型為國家鐵道博物館,19年成立籌備處。

目前園區內劃分為幾個區域,進行建築物的修復作業,計畫今後從完成的部分開始,階段性的開放參觀。現在也定期舉辦特別展覽,此外也開放以預約登記的方式進行園區內的簡單導覽。甚至預計24年起,開放總辦公室、澡堂、大禮堂與柴電工場周邊等園區北側的建築物群,可以採預約式參觀車輛動態運轉和維修場所等,以及欣賞展覽。之後,預計27年開放主展館、鐵道劇場、飲食設施等博物館的核心場域。

位於臺北市中心,從園區內可以看到臺灣的最高建築――臺北101
位於臺北市中心,從園區內可以看到臺灣的最高建築――臺北101

博物館的願景

近年來,臺灣興起了對各地的民俗風情、風土、地域特色、歷史的關心,以及給予正面評價的態勢趨於顯著,對鐵道的關注度也大幅提升,2020年活化利用舊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建築物,讓大眾能夠加深對鐵道的理解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開幕。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室想要透過博物館,向大眾傳達「從鐵道看見臺灣、從臺灣看見自己」的重要性。關於鐵道的存在本身或印象,在文學作品、音樂、電影等許多的場景裡都會出現,深植於臺灣文化和民眾的記憶,可是卻因為太過於習以為常,反而被忽略了。正因如此,所以希望透過博物館的問世,重新喚回大眾的關注。

此外,著力於「聲音」的展示也是博物館的方針之一,透過蒸汽機關車的汽笛聲和行駛在軌道上的聲音,月臺裡會出現的聲音,廣播聲等,希望讓參觀者重新認識到鐵道是如此貼近日常生活的存在。也和當地的臺北市政府機關或學校等攜手合作,計畫舉辦相關的活動和企劃展覽等。

雖然尚未正式開館,但經常會舉辦展覽和演講等活動
雖然尚未正式開館,但經常會舉辦展覽和演講等活動

博物館的特色

那麼,令人在意的展示內容呢?遺憾的是,在現階段全貌尚未明朗。不過,其中的組立工場特別開放預約參觀,可以窺見博物館的一隅。

組立工場的廠房寬度24公尺,總長168公尺,主要構造的屋頂版高13.8公尺,是棟巨大的建築物。1935年開始啟用,雖然位在臺北市的中心地帶,但與都市的喧囂無緣,靜默地佇立著。地板是用混凝土,天花板是架設鋼骨衍架,沒有裝飾的空間瀰漫著工廠般的無機質氛圍,但是採用許多的玻璃窗,不用開燈也能夠保持一定的明亮度。雖說是戰前的建築物,卻已經導入了環保概念,令人感到驚訝。整體的博物館園區也是如此,因為是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的鐵道工場,建築物本身自然有其值得參觀的價值,也是其魅力所在。

工廠裡,保存了很多曾經奔馳於臺灣各地的鐵道車輛。包含日本在內,世界上有許多博物館都展示了實體車輛,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的鐵道設施裡,保存著經過長久的時間洗禮的退役列車,更能夠深刻感受到與歷史的連結,令人感慨萬千。即便是從現役引退的車輛在過了幾十年後,經過修復,再加上重新塗裝,車內和座椅的材質在復元後進行修補等,營造出與新車一樣的光亮潔淨。其中,也有長時間閒置在外遭受風吹日曬的車輛,也有嚴重受損的例子。縱使如此,正因為工作人員的竭心盡力,完全不會給人荒廢不堪的印象,反而成為一種歷史的見證。廠房內也有日本製車輛,在沉浸於懷舊時光的同時,不妨找找看有哪些在異鄉活躍的made in Japan的車輛。

另外,讓日本鐵道迷的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國鐵(日本國有鐵道)583系「寢臺電車」(即臥鋪列車)。也許腦中會湧出疑問:「為什麼臺灣的鐵道博物館要收藏日本的車輛?」根據相關人士表示:「過去臺灣也曾有過臥鋪列車的行駛,但是在高速公路通車和鐵路電氣化的過程中,南北移動的時間縮短,臥鋪列車走入了歷史。因為當時的臥鋪列車已不復存在,希望透過日本的寝臺電車,見證過去鐵道旅行的歷史」。

組立工場的內部,現場參觀採預約制
組立工場的內部,現場參觀採預約制

對鐵道車輛一竅不通的我,不禁想道:難道無法製作出實體模型的車輛嗎?但是,實物有實物的質感和氣味,以及無法用言語表現的歲月痕跡與記憶吧。展示場所不管是在日本或者是臺灣,都是珍貴的遺產。在此,想要向致力於保存日本鐵道車輛的相關人員表達謝意。

如前述,鐵道工場曾在二次大戰時遭受到空襲,也留下機關槍掃射和炸彈直接攻擊的痕跡。雖然當時臺灣受日本統治,但是如今在日本國內也很難有機會可以接觸到空襲受災的實際狀況。透過殘留在建築物上沉默不語的傷痕,也希望更多人可以關注平常沒有意識到的臺灣與日本的歷史。

呈現不自然彎曲的鋼骨,據說是空襲造成的
呈現不自然彎曲的鋼骨,據說是空襲造成的

雖然目前開放的區域非常有限,這座國家鐵道博物館有助於重新認識臺日鐵道的緊密關係。今後開放範圍擴大的話,更能加深對臺灣鐵道的認識吧。由衷盼望開館準備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圖片全由筆者攝影
標題圖片:臺灣國家鐵道博物館內展示的車輛

臺灣 博物館 鐵道 日本統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