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手線「站名」故事

有樂町(JY30):車站名稱源自織田信長之弟故居「有樂齋」一說不可信!?

歷史 觀光旅遊

山手線自1909(明治42)年正式命名以來,一直是東京交通鐵路網中的重要角色,並有「首都大動脈」之美譽,目前全線共有30個車站。回溯每個車站站名的由來,會發現皆蘊藏著鮮為人知的歷史寶藏。第2回要介紹大眾熟知且有銀座入口美譽的「有樂町站」。標題中的(JY30)是JR東日本線的車站編號。

1772年地方刊物記載有樂齋的地緣關係

走出JR山手線有樂町站後回頭望向車站,可以看到日本現存最古老的磚造高架軌道,它也是山手線電車運行的軌道。雖然陸續進行現代化的耐震補強,但外觀仍維持開業當時的模樣,充滿了復古氛圍。

在JR有樂町站磚造高架軌道上行駛的山手線電車(PIXTA)
在JR有樂町站磚造高架軌道上行駛的山手線電車(PIXTA)

或許有讀者聽過有樂町這個地名是源自於織田信長之弟的故居「有樂齋」一說。

有樂齋是茶人(譯註:「茶人」為從事茶道、喜好品茶、研究茶文化之人)的「稱號」,該茶人本名為織田長益。今年初東京三得利美術館舉辦了「大名茶人──織田有樂齋」特別展覽,展期為2024年1月底至3月24日,廣受好評。有樂齋創立了茶道流派「有樂流」,並於京都建仁寺內的小寺正傳院(現今的正傳永源院)建立茶室,乃一流的茶人。

他同時也是一名武將,西元1600(慶長5)年的關原之戰中成為德川家康的盟友,獲得大和國(現奈良縣)3萬石的領地封賞。此外,也獲得了江戶地區的宅邸作為賞賜。

據說他的宅邸位於現今有樂町附近的數寄屋橋一帶,不過在1624年左右,當年號改為寬永時,這裡變成了空地,之後,這塊地因有樂齋的關係而有「有樂原」之稱。

這個說法首次出現在1772(明和9)年發行的地方刊物《再校江戶砂子》中。另外,江戶幕府所編纂的《御府內備考》(1829/文政12年)中亦承襲此一說法。《御府內備考》可以說是一種幕府的官方文書,因此,這個說法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便也不足為奇。

《再校江戶砂子》中記載「有樂原」一詞之處。提到了該地名源自於織田有樂齋…(國立公文書館館藏)
《再校江戶砂子》中記載「有樂原」一詞之處。提到了該地名源自於織田有樂齋…(國立公文書館館藏)

進入明治時代後,有樂原一詞經過轉變,正式成為「有樂町」,同時被採用成為車站名稱。

填海造陸工程如火如荼進行中卻有大名宅邸?

然而,明治到大正時代的歷史地理學者吉田東伍對此一說法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見解。

首先,吉田主張並無明確證據顯示有樂齋曾被賞賜了江戶地區宅邸,接著他列舉了自關原之戰以來有樂齋住所的變遷情形。

根據吉田的主張,有樂齋於關原之戰後獲得大和國的領地,並迅速於京都正傳院建立茶室。而在大坂之陣(1614-1615年/慶長19至20年)戰役期間,也確定有樂齋曾在大坂城待了一段時間,戰後他隱居京都並專心致力於茶道,這意味著,他幾乎不可能有時間前往江戶。

地名研究學家谷川彰英也補充說明了吉田的觀點。

谷川提到,曾被認為是有樂齋宅邸所在地的區域,最早是一個名為日比谷入江的海岸淺灘,這片淺灘在17世紀前半進行了填海工程,因此,人們漸漸用「浦原」(「浦」為濕地之意)代替原本的名字。很有可能因而演變成「有樂原」。換句話說,谷川並不排除此地名是由地形特徵而命名的可能性。(只不過,谷川亦沒有完全否定有樂齋由來一說)

基於以上觀點,以下為筆者的推論──。

德川家康自1603(慶長8)年開始對日比谷入江進行大規模正式填海工程,據推測,該地區大約於1620年代成為住宅用地。也就是說,據傳存在有樂齋宅邸的時間點為1600至1624年間,正巧是填海工程如火如荼進行的階段,很難想像這期間會有大名的宅邸出現於此。

再者,我們可以從《武州豐嶋郡江戶庄圖》(地圖)中得知,到了1632(寬永9)年,被視為有樂齋宅邸所在地附近有一個小鎮名為「數寄屋丁」。而這個「數寄屋丁」即後來的「數寄屋町」。

「數寄屋」一詞源於「數寄屋主人」,指的是那些參勤交代期間留在江戶的茶人們,他們專門接待來訪江戶城的各地大名。數寄屋町一帶過去曾是茶人聚居之地。

或許是《再校江戶砂子》的誤解,以為數寄屋町「曾經存在一流茶人有樂齋宅邸」,又或者是作者編造了這個故事,才有這些眾說紛紜的見解吧。    

南町奉行所與大名宅邸

另一方面,這一帶以數寄屋橋御門為界,門內為武士區域,門外則為工匠或商人等庶民區域,這種地域劃分顯示了江戶時代的社會結構,因此這一帶至今仍然留有濃厚的武家氛圍。

有樂町車站前廣場一隅有一些堆砌起來的石頭。這是2004(平成16)年隨著再開發計畫的挖掘調查行動而出土的江戶時代南町奉行所(譯註:「奉行所」為日本江戶時代之行政司法機關)的下水道石堆,現今為廣場的歷史紀念碑,讓民眾能一窺當時的景況。

JR有樂町車站前廣場的南町奉行所遺址紀念碑。左方為當時下水道旁的石頭堆,現作為歷史紀念碑展示於廣場(PIXTA)
JR有樂町車站前廣場的南町奉行所遺址紀念碑。左方為當時下水道旁的石頭堆,現作為歷史紀念碑展示於廣場(PIXTA)

位於站前地下廣場通道的南町奉行所之地下倉庫「穴藏」(筆者攝影)
位於站前地下廣場通道的南町奉行所之地下倉庫「穴藏」(筆者攝影)

位於地下連通道用於引水的木製下水道管線「木樋」(筆者攝影)
位於地下連通道用於引水的木製下水道管線「木樋」(筆者攝影)

講到南町奉行所,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名奉行大岡越前。他的本名是大岡忠相,1717(享保2)年,他取得了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的信任,擔任南町奉行一職,多年來於工作崗位上盡忠職守。

町奉行的生活是職場住居合一,所以忠相的住家就在奉行所內,大岡越前因此在有樂町居住了近20年。在挖掘調查行動中,除了發現刻有「大岡越前守」的木牌,「穴藏」(保管庫)及「木樋」(水管)等歷史文物也陸續出土。現今擺設於站前廣場的地下連通道做展示。

以「遠山的金四郎」聞名的遠山景元,也曾擔任南町奉行,他自1845(弘化2)年開始任職,任期約為8年。

另外,有樂町車站西側有一條名為「大名小路」的街道。這條街道面向東京國際論壇大樓,往北經過東京車站丸之內出口繼續延伸至大手町。

由於過去曾有許多大名的主要宅邸座落於這條街道附近,包括土佐藩、鳥取藩等,因此江戶時代有「大名小路」之稱,並沿用至今。而鳥取藩主要宅邸的正門,通稱為「黑門」,現已搬遷至上野區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內妥善保存。

《江戶切繪圖──御江戶大名小路繪圖》中可見JR有樂町站、數寄屋橋御門、南町奉行所、及大名小路的地理位置(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江戶切繪圖──御江戶大名小路繪圖》中可見JR有樂町站、數寄屋橋御門、南町奉行所、及大名小路的地理位置(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鑲嵌於晴海通上的明治元年古老照片,照片中為數寄屋橋和御門(筆者攝影)
鑲嵌於晴海通上的明治元年古老照片,照片中為數寄屋橋和御門(筆者攝影)

雖然此處不算是名勝,但當經過有樂町Mullion前的晴海通這條馬路時,可以看到路旁的分隔島鑲嵌有明治元年所拍攝的古老照片的浮雕藝術,照片中可以看到數寄屋御門和數寄屋橋。

數寄屋御門竣工於1629(寬永6)年,南町奉行所和大名小路等皆位於門內側(靠近有樂町車站),到了明治維新期間被拆除。

另一方面,江戶城的護城河進入明治時代仍然保留下來,河上橋梁曾是人們往來的便道。不過,最終仍無法逃過填海造陸的命運,並在其上興建了首都高速公路。

有樂町車站周邊曾為眾多有權勢的武士們居住的地區,儘管車站名稱或許並非源自有樂齋,此處蘊含悠久文化、在歷史上具有淵緣與意義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而且,有樂町鄰近銀座給人的華美印象,或許與風雅的茶人有樂齋多少有相似之處。

【關於有樂町車站】

  • 正式營運:西元1910(明治43)年6月25日
  • 每日平均乘客數:11萬6738人(在30個車站中排名第11位/2022年度JR東日本調查)
  • 轉乘路線:東京地下鐵有樂町線、並與東京地下鐵銀座車站的銀座線、日比谷線、丸之內線相連接

【參考文獻】

  • 《山手線江戶巡禮》安藤優一郎,潮出版社
  • 《東京的歷史地圖帳》谷川彰英監修,寶島社
  • 《江戶的名奉行》丹野顯,文春文庫

標題圖片: 西元1961(昭和36)年的有樂町車站月臺。月臺左方是經過的「回音號(こだま)」列車(鐵道博物館館藏)

觀光 東京 鐵道 旅遊 車站 山手線 有樂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