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的校服

社會 文化 生活 教育

源於軍服的男子校服,始於袴裝的女子校服。日本人是如何看待隨時代發展演變為水手服和單排扣西裝的校服的呢?

今年,位於銀座的泰明小學因「亞曼尼校服」問題備受熱議。即便在校服文化繁榮的日本,公立小學也很少要求學生穿校服,占比大約也只有10~15%。但是到了國中高中,無論公立私立,要求穿校服的學校非常之多。校服是一個學校的象徵,也是點綴學生青春時代的重要元素。對於所有人都穿同樣款式服裝的校服制度,向來褒貶不一。日本又是為什麼如此廣泛地,而且是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校服文化的呢?

校服發源於學習院

校服是一種社會符號,標誌著「某某學校的學生」身份。在日本,西裝夾克配褲子或裙子構成了校服的整體印象,這是所有校服的共通之處,而每所學校又通過不同的顏色和裁剪、校徽等細節來展現各校特色,以示區分。看似相同卻又不同的校服設計,可以幫助日本人確認穿著者的身份。這種校服語言是通過一百多年的時間逐漸形成並普及的。

為了讓學校的所有學生都穿著同一款式的校服,規定穿著校服的義務是必要的。而且校服的置裝費還需要學生家庭自掏腰包。日本最早針對這類校服做出規定的是私立學校學習院。

身穿校服的國立綜合大學學生(1906年)(筆者提供)
身穿校服的國立綜合大學學生(1906年)(筆者提供)

作為日本貴族階級「華族」的學校而創立的學習院,1879年對男學生的校服做出了「立領上衣加西裝長褲加學生帽」的規定。立領上衣是以明治早期引入的西式軍服為範本。當時的學習院,培養軍官也是教育目標之一,並設有馬術、槍劍術等科目,因此要求校服具備軍裝的功能。只不過當時西服昂貴,能夠負擔得起校服費用的也只有上流階層。

當時,學習院的校服還只是某個特殊學校的學生穿著的制服,但此後它逐漸演變成了男子校服的範本。這一過程中,國立綜合大學的校服規定起了很大的影響。國立綜合大學在1886年對男子校服作出規定:立領西式上衣配長褲加方頂帽。與現在相比,當時的大學生相當稀少,是超級精英,想必他們身穿的校服也能吸引到無數羡慕的目光吧。而最高學府採用的制服也引來全國國中高中紛紛仿效,逐漸普及開來。

就這樣,融入了近代西服元素的男子校服開始走進精英學生的生活中。不僅校服,在當時的日本,身穿時尚西服本身就代表了其人在社會中的特權地位。因此,對於男學生而言,能夠傳達身份和所屬學校資訊的校服,就成了他們向社會炫耀自己出類拔萃和前途無量的服裝。

女子校服,從袴演變到水手服

而女子校服最早普及的是袴。日本戰前的教育制度下,小學之後就需要男女分校了,部分女孩在小學畢業後,升入高等女學校。而作為女校的校服,女袴在1900年前後被規定下來。

身穿女袴的學生(1900年前後,御茶水女子大學收藏)
身穿女袴的學生(1900年前後,御茶水女子大學收藏)

「袴」最早是武士穿著的長褲樣式服裝,明治初期,女學生也都穿這種男袴,並因此而受到詬病;於是便出現了裙褲樣式設計的女袴這種新型服裝。

當時的女校為了增進健康而盛行體育教育,身穿男袴,可以避免衣冠不整,防止他人從下擺中看到腿部,適宜於體育運動中穿著,因此受到學校的推崇。而且,女學生也對袴抱有憧憬,很喜歡穿用。這是因為女性穿袴,會讓人聯想到皇室和宮中的貴族女性,有一種高貴的印象。自古宮中女性都穿著袴,未婚女性為紫色,已婚女性為紅色。而女中的校服袴,在設計上融合折中了宮廷女袴和男袴的特點。順便一提,明治時期,女學生穿的女袴,大多是紫紅色。

憧憬喜歡穿著袴的女生,有的自發性的穿袴上學,有的向校長提出穿著申請。袴之所以作為女子校服固定下來,可以說其背後是這些女學生在積極地推動。進口羊絨製做的女袴,配上絲帶、陽傘等西式物件,明治時期的女學生們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了「日西」混搭的時尚潮流。

進入20年代後,女子校服開始西服化,而其中備受女生喜愛的是水手服。回憶起當時甚至有女學生冒著違反校規的風險,把上衣改短,增加裙子的褶皺,硬把校服改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式。從這些女學生的行為可以看出,她們不願被校規束縛,希望能夠改良校服,表達自我。為了校服而不惜違反校規的行為,即使在今天的學校裡也屢見不鮮。為實現心中的願望而勇於打破規則的學生和嚴禁犯規的教師之間,那種猶如貓捉老鼠關係的遊戲,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似乎都沒有改變。

大眾化、抵制制服,到設計的多樣化

回顧男女校服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對校服的種種不同看法。乖乖遵守學校制服規定的校服歷史,和渴望擺脫規則、將願望和理想投射到服裝上的校服歷史,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從大正到昭和,升學進入男女中的人數不斷增多,成衣行業的發展使西式服裝在百姓階層開始普及,此後,長久以來專屬於精英男生和時尚女生的校服也逐漸走向大眾化。大家都穿一樣的服裝,不僅能彰顯「平等」, 也包含了希望通過校服掩蓋貧富差距的用意。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本經歷了激烈的學生運動時期,校服的存續受到威脅。此時,校服被視為以管理主義為導向的教育體制的象徵,備受討論,有些學校掀起了廢除校服或自由化運動。但是這種動向僅限於東京的部分學校,校服制度並未完全廢除。80年代後期,一些學校開始將立領校服和水手服全部改為單排扣西裝款式,校服設計風格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對校服的評價也逐漸好轉,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寄託在校服中的美好回憶

為什麼校服屢屢飽受詬病,卻始終沒被廢除呢?被煩冗的規則束縛,時而會感到不快,並且校服費用與快時尚相比也顯得很不划算,但為什麼至今依然有很多人還穿校服呢?

其實,對日本人來說,校服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局限於在校期間。一些人畢業後,看到有學生穿著母校的校服,會忍不住上去打招呼,也有人在母校計畫修改校服設計時,表示出強烈的反對。很多人對學生時代的回憶都與校服重疊在了一起。校服之所以不會輕易消亡,或許很大原因就在一群廣大的支持者的記憶中對校服的美化以及寄託於校服上的懷舊情結吧。當回憶起學生時代,回首自己的初心時,校服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開關。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校服。有人也曾因為被迫和大家穿同樣的衣服而感到彆扭,也有人正在經歷這種痛苦。此外,制服抹殺個性的一面、置裝費問題、如何應對LGBT等,校服還面臨堆積成山的問題。然而另一方面,每當開學季看到身穿嶄新校服的學生們,面對這樣一幅春日的場景是,也會讓人不禁欣然微笑。這種愛怨交織的情緒,或許恰恰就是校服文化多義性和多面性的證據吧。好壞兼俱,既愛又恨。為什麼要穿校服?答案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的。

標題圖片:站在黑板前的高中生(Aflo)

教育 學校 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