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沖繩地區的「十六日祭」與臺灣的「清明節」思考移民的共生與文化融合

生活 文化 國際交流

有一個地方,那裡的臺灣移民入境隨俗,配合沖繩與奄美的獨特掃墓習俗「十六日祭」掃墓祭祖,這個地方就是以石垣島為主島的沖繩八重山地區。有時候,這些人會選用較長的臺灣式線香祭祖,使得畫面看起來既是沖繩風情,又有著臺灣味。十六日祭,是因為選在農曆1月16日舉行而得名,但同時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十六日祭源自農曆1月15日元宵節,也就是那個在臺灣大肆點燈慶祝的節日。換句話說,住在八重山的臺灣後裔在十六日祭掃墓,不但是往移居地沖繩的傳統文化靠攏,也是一種回歸起點的行為。

先島地方盛行的十六日祭掃墓習俗

十六日祭除盛行於統稱為「先島地方」的八重山地區與宮古地區外,亦可見於沖繩本島北部的國頭地區,與鹿兒島縣的奄美地區等等。在八重山,即便當天適逢週間,學校仍會從午後起停課半天,而各公司行號也會停班。在墓地較密集地帶,甚至不到中午便因掃墓人潮而開始塞車。

今年農曆1月16日乃陽曆2月20日星期三,62歲的臺灣移民第二代玉木茂治與家人一起,來到石垣島中央部嵩田地區的墓地掃墓。因著來自臺灣南投縣的母親,現年90高齡的玉代女士的想法,玉木一家每年都會配合十六日祭的日程進行掃墓。對於配合八重山當地習俗掃墓一事,茂治先生表示「不覺得有什麼奇怪,因為從小時候就是這樣」。

八重山地區位於日本最西端,主島石垣島距離那霸約有410公里之遙,離臺北卻只有短短的280公里。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20世紀以降吸引了諸多臺灣移民遷居至此。以玉木先生為例,其父真光先生為了尋求耕地,在二次大戰前遷來石垣島;母親玉代女士則在戰後與之成婚,展開了她在石垣島的生活。

今年64歲的島本絹子女士的祖墓在嵩田地區,她也選在十六日祭掃墓。絹子女士是臺灣移民第三代,丈夫哲男先生是臺裔第二代,今年67歲。1977年絹子女士嫁到島本家時,她的婆婆把在故鄉的習慣,亦即彰化縣員林娘家的做法原封不動搬來石垣島,照舊在農曆3月3日掃墓。

絹子回顧當時。

「3月3日在日本是桃花節(譯注:女兒節),我那時候就提出,在女兒節掃墓怪怪的,要不要改到十六日祭一起掃墓。」

另一個原因是,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在墳前擺上供品,唯獨我們家沒有,總覺得對老祖宗過意不去。絹子女士的婆婆接受了她的說法,從那時起,島本家便在十六日祭掃墓。

臺裔後代在十六日祭時點香祭拜,用得是從臺灣買來的細長形線香,沖繩縣石垣市,2016年2月23日(筆者攝影)
臺裔後代在十六日祭時點香祭拜,用得是從臺灣買來的細長形線香,沖繩縣石垣市,2016年2月23日(筆者攝影)

臺灣移民後裔仍維持清明掃墓的傳統

除了嵩田地區外,石垣島還有一個臺裔居民修墳的集散地,那就是鄰近市區的「臺灣同鄉之公墓」。許多使用這座公墓的人會配合臺灣習俗,於4月清明時節掃墓。由臺灣後代構成的「琉球華僑總會八重山分會」也會在祭壇前準備好供品,並招待大家享用炒麵等料理。

臺灣移民第二代的東金三今年66歲,他就是一位會在4月清明節時,到上述公墓祭拜祖先的臺裔後代。我問他十六日祭的事,他回答:「那天我們就(不掃墓)跟平常一樣(生活),好像有幾個臺裔後代會做十六日祭。」他舉了一個會在十六日祭時掃墓的家族為例,並補充道:「這個人跟(非臺裔的)八重山人結婚,所以會在十六日祭掃墓喔。」

縱然掃墓祭祖屬於個人行為,但當同一塊土地的人,選擇在同一天一起行動時,生者之間勢必會隨之產生交流。去朋友的墳前拈香致意,或反過來在自家墳前接受他人的心意。移民到八重山來的臺裔後代們漸漸融入當地,這之中,有的人甚至會透過十六日祭,這個八重山獨有的習慣,與親朋好友交流。

今年67歲的吉本美雪女士出生於高雄,她與東先生同樣,都有祖墳設在前述公墓,她不但會在十六日祭掃墓,也會在清明節掃墓。換言之,她同時承襲了八重山與臺灣雙方的習俗。開始在十六日祭掃墓的契機,始於20多年前來自臺灣的父親過世以後。「媽媽覺得『其他人都有食物吃,就只有爸爸沒得吃太可憐了』,開始也在十六日祭時掃墓。」她的理由與島本女士很相似。

那麼又是為什麼,選擇繼續維持清明掃墓呢?

「畢竟我們是臺灣人,該做的事我還是想做,想盡可能維持下去,因為那是傳統習俗。」吉本女士如此說明,接著補充道:「就跟八重山和沖繩的人們一樣吧。」意思是,即便方法有所不同,承襲傳統敬重祖先的心情,是不分臺灣與沖繩的。

人們在十六日祭時前往掃墓,在臺灣同鄉之公墓的靈骨塔前擺放供品,沖繩縣石垣市,2010年3月1日(筆者攝影)
人們在十六日祭時前往掃墓,在臺灣同鄉之公墓的靈骨塔前擺放供品,沖繩縣石垣市,2010年3月1日(筆者攝影)

十六日祭與元宵節的關係

西南諸島範圍涵蓋沖繩到奄美,這裡的生活大量採用農曆,這點與臺灣有著共通之處,然而若進一步細看,不僅每座島嶼各有不同,就連同一座島上也存在著區域性的差異。十六日祭便是個好例子。

好比說,拿掃墓的次數來看。八重山視為每年的習俗,但在沖繩本島的首里與那霸等地,則是在家人或親戚過世後,忌日時的掃墓舉行到逝世第三年為止。取而代之的是,清明掃墓成為每年固定的習俗。已故的上江洲均曾是沖繩民俗學會會長,對於十六日祭與清明節的關係,他是這麼寫的:「(十六日祭)是自古以來的祭祖習俗,然而到18世紀時,王室接納中國的掃墓儀式即『清明祭』之後,遂逐漸往清明祭靠攏。」不過,他也指出,在八重山等遠離首里、那霸的地區之中,看重「清明祭」的趨勢並不顯著,「是故他們持續採行『十六日祭』,維護著古老傳統」。這個說法認為,各地對十六日祭的重視程度不同,乃肇因於與清明節的競爭關係所致。

那麼,為什麼選在農曆1月16日這個日子呢?文獻中眾說紛紜。有一說認為因為遊女會在農曆1月16日替親友掃墓,另一說指出那霸有在農曆1月16日賽馬的習俗,人們會在活動結束後前去掃墓等等。眾多說法之中,本文特別關注的,是把農曆1月16日元宵節看作十六日祭起源的說法。十六日祭起源的文獻之中,可見「唐代的元宵祭燈籠祭」、「中國元尚祭」或「十六日的燈籠祭」等詞彙,並描述「其遺風即為今之十六日祭」等等。

根據中央社報導,今年配合元宵節選在屏東縣舉辦的臺灣燈會,17天內吸引1339萬人次進場。如今的元宵節,已然成為妝點臺灣冬日景致的代表性盛會,或許它還是沖繩獨特習俗「十六日祭」的源頭。來自臺灣的移民們,把十六日祭視為不同文化的產物,如今逐步接納成為自己的習俗,然而事實上,他們可能只是重新接納這個過往熟悉的習俗進一步演化後的型態。

在石垣島臺灣同鄉之公墓裡舉辦的十六日祭。家族成員聚集於墳前,擺上供品,和祖先一起慶賀正月,沖繩縣石垣市,2013年2月25日(筆者攝影)
在石垣島臺灣同鄉之公墓裡舉辦的十六日祭。家族成員聚集於墳前,擺上供品,和祖先一起慶賀正月,沖繩縣石垣市,2013年2月25日(筆者攝影)

參考文獻

  • 上江洲均《沖繩的祭典與年間習俗——沖繩民俗誌Ⅲ——琉球弧叢書16》(暫譯)榕樹書林出版,2008年
  • 宮良賢貞〈舊十六日祭起源考——十八世紀後祖靈祭祀出現轉變?——〉(暫譯,1957年2月11至13日,刊於《海南時報》),後收錄於宮良賢貞著《八重山傳統藝術與民俗》(暫譯)根元書房出版,1979年
  • 宮城文《八重山生活誌》(暫譯)沖繩times出版,1972年
  • 國永美智子等編著《在石垣島走訪臺灣——另一種沖繩導覽》(暫譯)沖繩times出版,2012年

標題圖片:十六日祭時,臺裔移民的耆老們來到臺灣同鄉之公墓,互相交談,正如清明節,十六日祭也是親友交換彼此近況的寶貴機會,沖繩縣石垣市,2013年2月25日(筆者攝影)

沖繩 臺灣 移民 掃墓 共生 台湾 移民 共生 移民 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