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即將舉辦第三次萬國博覽會的「水之都」

社會

西日本的經濟、文化中心之大阪。藉由同顧、解讀這個即將於今年6月召開G20峰會、於2025年舉辦萬國博覽會的國際都市的歷史,探索城市的魅力之處。

古代交通要衝NANIWA

大阪是「水之都」。縱橫交錯在市街的水路網促進了都市的發展,成了支撐起人們生活的基礎。不論是以巨大看板林立的道頓堀爲中心的南區(MINAMI)鬧區、或是公共建設集中的中之島、以及被護城河渠所環繞的大阪城、或是環球影城和海遊舘所在地的港灣地區等,多數觀光名勝皆位在河畔或海岸等的水濱之地。

大阪・南區的代表性繁華鬧區道頓堀(提供:公益財團法人大阪觀光局)
大阪・南區的代表性繁華鬧區道頓堀(提供:公益財團法人大阪觀光局)

回溯歷史即可得知古代的大阪發展於以琵琶湖為源流的淀川和匯聚奈良盆地的水往西而流的大和川的出海口處。除了一片形似半島狀的上町台地之外,還有由上游流入的泥沙所淤積而成,有著多數沙洲散佈,被稱之爲「難波八十島」的濕地。

這個地方,自古被稱爲「NANIWA」,NANIWA借用了浪速、難波、浪花、浪華等各種不同的漢字來表示,不管是哪一個,都令人連想到面向著海,水流急速的土地。

大阪的發展,主要源於此地理位置的條件。在古代,於大和川上游處興建了飛鳥京、藤原京、還有平城京等的京城。難波位於連結内陸的京城和海洋的交通要地上,因而建設了名爲難波津的港。搭載遣隋使及遣唐使的船隻,也是由此地啟程航向大海。

曾爲港灣都市的難波,成就了輔助首都機能的副首都的要務。另外,在645年興建了難波長柄豐碕宮為首都,744年設置了難波京城。大阪成爲都市的歷史可追溯到7世紀。

難波京遺跡。難波京是古代日本在難波(現在的大阪市)所營建的京城(提供:公益財團法人大阪觀光局)
難波京遺跡。難波京是古代日本在難波(現在的大阪市)所營建的京城(提供:公益財團法人大阪觀光局)

現今依然受到篤厚信仰的住吉神社,是令人連想起大阪這個都市的發展歷程的聖地。神社正殿面向西邊方位,也就是面向海,令人連想到船隊。所祭拜的三尊神明,也都是緣起於海的神,亦爲航海的守護神。

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大坂」

難波在15世紀時,開始被稱為「大坂」。交通的要地往往也是軍事上和政治上的重要據點。各個時代的當權者都致力掌握這個地方。1532年,蓮如建造了被稱爲石山本願寺的寺内町(譯註:以寺院為中心發展而成的城鎮)。歷經了石山合戰,豐臣秀吉在此地興建大坂城已是1583年的事。

1615年,豐臣在「大坂夏之陣」被殲滅之後,江戶幕府將大坂納入直轄領地。開始縱橫交錯地開鑿渠道運河,正式建設起城下町(譯註:封建時代領主長居的城堡爲中心所發展出來的城郭)。强化了濕地的鬆軟地盤,爲了排水而挖鑿的水路,成了承載運輸船舶用的運河。於是商人從各地移住至此地,構築了繁榮至今的基礎。

結果,讓大阪成爲「天下的厨房」,物流集散的重要據點都市。經由瀨戶内海,或是太平洋海岸為航路的海運發達,讓各地的物產被運送匯集至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市場。此外,也整頓修建了經由淀川連繫京都的船運,以及以大坂為起點的街道網。

菱垣新綿番船川口出帆之圖。全國各地的物產經由水運被搬進各藩屬的貯藏倉庫區,讓大坂被稱為水之都(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藏)
菱垣新綿番船川口出帆之圖。全國各地的物產經由水運被搬進各藩屬的貯藏倉庫區,讓大坂被稱為水之都(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藏)

在大坂的經濟活動中,特別是各藩屬的貯藏倉庫擔負了重要的作用。各藩屬向幕府繳納租稅的時候,必須將在自己領土收成的年貢米送到設在大坂河岸的倉庫,再根據行情換取金錢。在堂島濱設置的米會所,是世界最早施行期貨交易的市場,因而留名歷史。

世界上最早開始實行期貨交易的堂島米市場(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藏)
世界上最早開始實行期貨交易的堂島米市場(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藏)

身為經濟中心地的大阪,也是文化的重要都市。從17世紀後半到18世紀,大阪成為所謂的「元祿文化」的中心地。以發財致富的居民為主體,除了學問,文藝及上方歌舞伎、人形淨瑠璃等的戲劇也相當隆盛。

描寫市井小民的形形色色以及商人價值觀的井原西鶴的文藝作品、近松門左衛門的戲曲等等,聚集了人氣。劇場戲院毗鄰的道頓堀,成為公演的中心地帶,蓬勃地發展起來。

由「東洋的曼徹斯特」到「大大阪」

到了近代,「大坂」的表記改為「大阪」。據說幕府末年,到訪了這個以運河為主軸發展出來的商業都市的西洋人評之為「東洋的巴黎」。甚至對於沿著水路,商家林立的風情,也有人稱其為「東洋的威尼斯」。

明治政府在面向河道水路之處設置了造幣局、砲兵工廠等近代化的工廠。民間也興辦了機械產業、造船業等的產業。特別是紡織業等的纖維相關產業的昌盛,宛如工業革命發祥地的英國都市,也開始有了「東洋的曼徹斯特」之稱。

伴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阪的人口急速增加。此外,1923(大正12)年的關東大地震之後,從東京遷移而來的移住者,更是加速了人口的成長。爲了確保新的住宅地段和工業地帶,1925年,以鄰接的44個村鎮爲對象,實施了大合併。結果讓整個大阪成爲面積有181平方公里,擁有211萬人口,甚至凌駕於東京之上,亞洲最大規模的工商都市。大阪也和紐約、倫敦、巴黎、柏林等並肩進入了世界規模都市的行列。市民們讚嘆都市的繁榮,整個都市區域擴大的大阪,自豪得意地以「大大阪」稱之。

隨著這樣的發展,都市計劃道路以及高速公路、上下水道等的都市基礎建設的整飭趨於完備。也擴充了大阪市中央公會堂、電氣科學館、天王寺動物園、歷史博物館的大阪城復興天守等的文化設施。

日本首屈一指的公會堂建築物之一的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在2002年被指定爲國家重要文化財產(提供:公益財團法人大阪觀光局)
日本首屈一指的公會堂建築物之一的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在2002年被指定爲國家重要文化財產(提供:公益財團法人大阪觀光局)

號稱「日本最早的水上公園」的中之島公園是參考巴黎,而中央批發市場是學習德國等的歐洲的前例來進行整飭的。主要街道的御堂筋,爲了成爲不遜於世界上任何高樓華廈櫛比鱗次的美麗大都市的街景,實施了電線地下化、進行了街燈的整備。就連行道樹種類的選擇,特別挑了原產於東洋的銀杏樹,也是為了展現身爲亞洲第一都市伴隨而來的自信與自傲。

現代的都市文化也從而誕生。位於心齋橋筋和堺筋的百貨公司也紛紛開發拓展高層大樓的店鋪,鬧區裏的咖啡店相當有人氣。郊區的電車朝著各個方向延長行駛路線,以英國的田園都市作爲參考,大阪近郊也開發了新的住宅地區。同時鐵路公司也開始營運運動設施、海水浴場、遊樂園等。平日將通勤的上班族往市區運載,到了假日,郊區吸引了許多人攜帶家眷前往。在梅田、難波等的大型轉運總站大樓裏百貨公司入駐,周邊還有電影院,劇院等,成了新的都市文化據點。

此外,「大大阪」也是個對著世界敞開大門的港灣都市。美國汽車公司在港灣地區開設了裝配組合的工廠。由大阪港出發,經由瀨戶内海,連結朝鮮半島及中國,甚至東南亞各國的航線也紛紛展開,大型客船的往返也變得頻繁。

即將迎接第三次萬國博覽會的國際都市

經歷了太平洋戰爭所帶來的災害,大阪的市區夷爲焦土。戰後的復興令人亮眼讚賞。

像是象徵著經濟的高度成長一般,1970年以千里丘陵為會場,舉辦了「日本萬國博覽會(1970年大阪萬博)」。成爲亞洲第一個舉辦該博覽會的大阪,高揭著「人類的進步與和諧融洽」為主題,觀展人數高達6421萬8770人次,創下了國際博覽會的記錄,成功收場。此外,1990年在鶴見綠地舉辦了「國際花與綠的博覽會(花博)」,向國内外表達了都市綠化的重要性。

因入場的觀展客而熱鬧無比的日本萬國博覽會會場以及太陽之塔,攝於1970年(時事)
因入場的觀展客而熱鬧無比的日本萬國博覽會會場以及太陽之塔,攝於1970年(時事)

如上述般回顧以往的歷史,可以看出大阪的本質,身為「國際都市」的一面。從古代、近世、近代,一直到現代為止,做為一個商業都市以及港灣都市,隨時都意識到和世界的連繫和關係,持續發展至今。

因為有著這樣的歷史背景,大阪人一般來說有著比較開放的心態。不僅從各地接納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人,對於相異的價值觀和新的文化,也以自在使其相融的寬容心相待。富有多樣性,亦即充滿了彈性的多樣化對應。同時,大阪對於和他人有相異點子、不同看法的人常常覺得很有趣,肯定對方有個性的一面。

2018年,大阪第三次成功地爭取到國際博覽會「2025年大阪·關西萬博」,濱臨大阪灣的人工島「夢洲」即將成為主館會場。主題定調為「設計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透過和世界的人們的共創(Co- Creation),認同彼此的多樣性,提出讓每個生命都得以閃耀發亮的理想社會形態。該博覽會也强調,將朝著實現聯合國所定的可持續性發展的開發目標(SDGs)做出貢獻。從開放的「水之都」啓航,朝著國際社會,也朝向未來,持續傳發新的訊息。

標題圖片:興建在石山本願寺遺跡上的大阪城。位於大阪市的中心部,被護城渠道所環繞的大阪城是水之都大阪的象徵(提供:公益財團法人大阪觀光局)

大阪 都市 G20 大阪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