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迎來珍珠飲料熱(下)――源自臺灣的飲料,為何在日本卻看不太到臺灣的痕跡?

生活 飲食 臺灣香港 文化

珍珠飲品瘋遍全日本,究竟珍珠飲品能否和小籠包和鳳梨酥一樣,作為代表臺灣的食品在日本扎根?本篇文章介紹珍珠與飲料的歷史,以及與日本的關係。

豐富多變的珍珠飲品

最近在日本,珍珠飲品屢次成為話題焦點,電視節目提到這陣珍珠流行潮時,往往採取友善的觀點,但有時也會看到一些報導,強調一杯飲料熱量相當於一頓飯,或是垃圾隨意丟棄的問題等等。由此可見,對日本人來講,與珍珠飲品的相遇,可謂「與未知事物的邂逅」,充滿驚奇。

說起珍珠飲品的始祖,當然是臺灣發明的「珍珠奶茶」。珍珠或粉圓在珍珠奶茶發明之前,就已是臺灣的小吃之一,直到「珍珠」結合了「奶茶」,才爆發性地大賣。最先發明珍珠奶茶的是誰?有人說是臺中的飲料店「春水堂」,也有人說是臺南的「翰林茶館」,不論何者正確,可以確定的是其起源於1980年代中期,相對晚近。

我於19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曾在臺灣生活,從來沒看過珍珠飲品。然而在今日的臺灣,一條路上常常可看到好多家飲料店賣珍珠飲品,不管何時何地,任誰都能輕鬆點來喝,可謂國民性的飲料。

店鋪這麼多,卻沒因為競爭而同歸於盡,反而能夠共存共榮,說到底大概還是因為臺灣人在商品開發方面,思考較為柔軟而大膽吧。飲料店裡當然會賣常見的知名茶飲種類,但除此之外,珍珠飲品的選擇多采多姿,令人驚訝,由此可見,店鋪間彼此競爭的,是看誰的菜單比較有特色、有個性。

光是茶的種類,有些店家就有紅茶、鐵觀音、龍井茶、普洱茶、烏龍茶等多種中國茶可供選擇。另外也有許多珍珠飲品是以檸檬、鳳梨、柳橙、草莓等果汁為底,而非茶葉。 

配料也是選擇豐富,除了最富人氣的珍珠以外,還有椰果、蘆薈、蒟蒻凍、仙草、紅豆、綠豆等可供選擇。有些季節可能還會出現芒果、芋頭等選項。

我每次造訪臺灣,總喜歡挑戰未知的口味,最近常點的是「檸檬多多綠加珍珠和布丁/微糖/去冰」。「綠茶」、「檸檬」、「養樂多」這三種口味搭配就日本人的直覺而言,實在不會覺得美味,然而實際喝下肚才發現,搭配了檸檬與養樂多的酸味,綠茶喝起來更為清爽,而吸管吸起的Q彈珍珠與柔嫩的布丁,那口感實在使人上癮。

多加布丁的珍珠飲料(筆者攝影)
多加布丁的珍珠飲料(筆者攝影)

這種複雜的點餐方式,換作是日本人恐怕要在菜單前面想上個老半天,但臺灣人早已訓練有素,能夠迅速依自己的喜好點餐,而店家也能敏捷應對、迅速製作,實在厲害。

珍珠商機快速成長

其實珍珠一族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登陸日本,只是當時是白色而顆粒較小的「西米」,加入椰奶裡用湯匙舀著吃的甜點,也就是「西米露」。其後伴隨在日本颳起的臺灣旅行潮,以及Instagram等社群網站的宣傳效果,才造就了今日的珍珠熱潮,一舉開花結果。 

究竟珍珠的賣點,那種Q彈口感是從哪裡來的?珍珠的原料是「樹薯」,原產自中南美洲,而後在16世紀傳至非洲,進而推廣至世界各地。栽培於熱帶地區的樹薯,使用其根莖部分製造的澱粉,便是珍珠的原料。

現在樹薯生產量有一半產自非洲,餘下各4分之1分別產自東南亞與中南美洲。非洲的一種傳統主食「富富」便是以樹薯澱粉揉成餅狀製成,而我最喜歡的巴西起司麵包球「Pão de queijo」也是以樹薯澱粉作為材料。

剛製造出來未經加工的珍珠,幾乎是無味無臭的半透明狀,其後才以黑糖或水果糖漿添加甜味,或是使用粉色、藍色等食用色素進行著色。珍珠飲品可作為填飽肚子的點心食用,其獨特Q彈口感使許多人為之感動,超高人氣從臺灣國內傳至香港、中國,甚至跨海傳至美國,現在終於來到日本了。

「珍珠商機」成長的背後,其實也發生了一些令人憂心的事態。據稱有許多珍珠在樹薯裡摻入了化製澱粉,而過去有些臺灣業者也被告發在珍珠裡摻入了工業用添加物。中國也發生過照胃部X光發現胃裡有許多白色顆粒,調查之下才發現是用橡膠和輪胎製造的假珍珠。這些案例都只是部分不肖業者的所作所為,我衷心期望日後不要再發生這種會讓珍珠形象低落的醜聞。

日本現在產生了很多與珍珠(タピオカ)有關的流行詞彙,像タピリスト(珍珠專家)、タピラー(珍珠人)、タピ活(珍珠活動)、タピオカ女子(珍珠女子)等等。其中「タピる」這個新創動詞意為「喝珍珠飲品」,獲「女國中、高中生流行詞彙大賞2018」詞彙組第1名。

在超市銷售珍珠(筆者攝影)
在超市銷售珍珠(筆者攝影)

成為臺灣代表食品,在日扎根

珍珠飲品的流行,或許和對臺灣的良好印象有所關連。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以後,日本便對提供巨額捐款的臺灣產生極大興趣,臺灣熱潮至今歷久不衰,想必許多人都忘不了在臺灣旅行時喝過的珍珠飲品的美味。然而,受「臺灣回憶」支撐的珍珠飲品熱潮,遲早有衰退的一天。為了不要讓其成為一時性的熱潮,開發適合日本的商品就愈顯重要。

(筆者提供)
(筆者提供)

在日式甜點裡,也有使用以葛、蕨、豬牙花的根製造的澱粉為原料的和菓子。另外像以糯米為原料的求肥、白玉、壽甘等日式甜點,也都具有Q彈口感。把這類日式甜點的素材,當作珍珠飲品的配料,不知道效果如何?又或者我也期待在茶飲部分,可以引進抹茶、煎茶這類日本茶,像「抹茶拿鐵」那樣,創造出和風的珍珠飲品。

珍珠飲品雖誕生於臺灣,但現在在日本全國各地迅速擴展的珍珠飲品店,有一半以上都不是臺灣資本。其中有在臺灣創業的品牌,卻被韓國企業買下,而後拓展到世界各地的連鎖店。至於中國資本、日本資本的店也所在多有。

2000年代初期,臺灣大型連鎖店曾嘗試要登陸日本,可惜卻失敗撤退。在臺灣這塊珍珠飲品的發源地上,還存在著許多美味的珍珠飲品店家尚未被日本發掘。我衷心期待臺灣的店家能發憤圖強,乘著這波熱潮登陸日本,讓珍珠飲品和小籠包、鳳梨酥一樣,作為代表臺灣的飲食文化,在日本扎根。

標題圖片:學生們正在拍照手上的珍珠飲料(筆者攝影)

臺灣 飲食 珍珠飲料 台湾 流行 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