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社會」的路途仍遙遠:東京帕運的課題

社會 東京2020

里約奧運以零金牌結束的日本,為了要讓選手在高水準化的帕運中拿下獎牌,筆者主張勢必要實現「共生社會」,並且得站穩腳步。東京2020是否能成為日本改變的契機?

一封來自肢體不方便選手的電子郵件

這是2018年9月的事,當時筆者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來自「日本游泳大師賽」。這是個每年都會定期舉辦的大賽,但是信的內容卻是悲傷的故事。這個由日本游泳協會所舉辦的大賽,打著「召集生涯現役運動選手們的全國大賽」名義來開辦,跟政府在第2期的體育基本計畫上有所合作。目標是「公正與福利」「環境與共生」「和平與友好」,即使身障者也有權利可以出賽。

不過事件也是在這場綜合大賽上發生。單手部位殘缺(手肘以下殘缺)的這位選手,突然被大會告知「游蛙式時,如果雙手無法觸壁,即判定失去資格」。這位手部有殘缺選手以及所屬團體,雖然跟日本游泳聯盟的負責人抗議,但最後申訴卻沒有成功。大會給的理由是,他們採取國際游泳總會(FINA)的健全選手標準,日本游泳協會遵照規則辦理,適用一切規則。

這樣的事情過往也發生過,即使在現場抗議也沒有辦法改變結果。事件後,這位曾經在國際大賽中出賽的選手向其他各單位申訴,終於在2019年的大賽開始,承認兩手碰壁的規則也有例外。只是,雖說是一定程度上的規則改善,仍只停留在依照選手性質給予個別的特別許可。

不得不高呼共生的理由

該組織委員會的森喜朗會長曾在2018年12月6日宣言,要把東京奧運、帕運的舉辦視為「共生社會實現」的契機。

這屆東京奧運、帕運大會的理想是「多樣性與調和」「不論人種、膚色、性別、性向、語言、宗教、政治、是否身障等,肯定各方面的不同,互相接受並認可彼此的差異,以期社會的進步。」「東京2020奧運,讓世界各位的人們重新認識到多樣性與調和的重要性,成為培育共生社會契機的一次大賽。」

大會的基本計畫是,以樹立模範為前提下,「改革將帕運視為契機的人們的意識,實現共生社會」,在組織營運上,也十分重視帕運。

但是,重視帕運下,奧運與帕運的準備作業過程在進行時,在硬體面(比如無障礙設施)與軟體面(比如人們的意識)上,仍存在與實現共生社會一事相左的部分,也成為兩邊的隔閡。也因此,我認為森會長在這時,須重新表達對於實現日本共生社會的決心。

日本排擠身障者的過去與現在

為何要在這次的東京奧運、帕運舉辦前不斷使用「共生社會」這樣的詞呢?共生社會又是什麼?

回顧日本的過去,也許能看出些端倪。文部科學省中央教育審議會在2010年的資料中寫道,「(在1947年的學校教育法制定時)過往從來不列為教育對象的身心障礙人士,要以特殊教育的分離教學形式,給予個別的教育機會。」「即便1970年代,世界身心障礙教育,基本上還是秉持分離形式的原則,此為身心障礙人士的教育基礎。」此外,日本在2014年1月批准了身心障礙人士權利條約後,也可以看到許多批評,指出在分離式學教育上沒有改善。

從社會福利角度來看,過去以設施為主的作法,到後來以融入地域社會的生活為主,身心障礙人士的法律的修改,契機為1981年國際身心障礙人士年。日本則是在5年前,批准了身心障礙人士權利條約,正好是2013年9月申奧成功的4個月後。因此,「共生社會」如何具體實現,在人們之間都還沒有明確的想像。

難以想像的「共生社會」一詞

共生社會光看文字應該不難理解,是共同生活的社會。但是,這個意象比較難傳達的是,不會讓人聯想起要如何行動。

共生在英文就是inclusive。inclusive其中也包含「包容」等等的日文翻譯。inclusive的反義就是exclusive,排斥的意思。不說共生社會或是包容社會,而說「不排斥的社會」,或許讓人更容易了解。

先前。我在某間大學以體育與共生社會為題演講時,指出是否「排斥?」「排斥」是否有其合理的理由?以這樣的視點來考量並與學生討論。他們的反應為「這樣就相當容易了解」。

未替身心障礙者準備的帕運選手之路

日本的教育,以往沒有實施過包容教育,導致體育也受到了其影響。

日本的體育,主要是建構在學校教育為主體之上,根據發展年齡有著不一樣的組織去對應。比如小學生的話就有少年團體運動、國中有國中體育聯盟、高中有高等學校體育聯盟,到了大專院校,最代表性的就是大學體育。特別是以高水準成績為目標的奧運選手,大多是在各階層的全國大會中出賽,藉此來追逐更高的目標(體育家之路)。

這個從小學到大學的過程中,卻沒有實施身心障礙人士可以參加的包容教育。結果,即使加強了通往奧運的路,但是卻沒有強化帕運之路,這樣的問題未解,依然在探尋中。

雖然行政單位也開始行動了...

目前日本的身心障礙運動,是由厚生勞動省所管轄,1964年的東京帕運後,就以社會福利的一環及身障者的社會參加為目的發展至今。雖然有以「社會參加」為主要目的的全國競技大會,不過卻沒有像是以一般運動選手為對象的分門別類的大賽。由於是社會福利政策的一環,我國也沒有給予這些將帕運視為頂點,以高度競技成績為目標運動的身障選手們任何強化支援的政策。

身心障礙運動隨後由厚生勞動省移往文部科學省,2015年10月體育廳正式上路後,終於開始了比較統一而有步驟的管理。但是,從各個競技團體及各縣、各市町村的層面來看,目前仍未達到同步的作法。

依據日本身心障礙者游泳聯盟在2017年對選手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對於練習環境感到滿足的選手僅有34.6%,還有像是設施無法使用、缺乏指導員等問題存在。此外,在尋找練習場所時是否受到偏見或差別待遇等問題上,仍有44%的人回答「有感受到」。曾參加過一般體育大賽的選手停留在51.5%,更有82.1%的人回答,希望帕運選手應該也有資格參加一般的體育大賽。

2019年7月,日本開設了帕運選手優先使用的國家訓練中心。雖然設立了頂點的設施,不過整體體制上尚未完備。就如同從富士山的山頂往下一看,下方盡是無窮盡的未知雲海。

從小時候就要與健全者一起運動的必要性

在帕運的游泳選手育成教材中,列舉了3位取得頂級成績的先天性身障選手。在閱讀了有關這3位的述敍之後,得知都是家長從小時候便一直鼓勵他們從事各種運動。

比如說看到四肢缺損選手的照片,他的手也穿上鞋,以四肢攀爬的狀態與健全的孩子們一起登山。必須提供他們從年幼時期開始就和健全者一樣的運動途逕。

在加拿大,體育政策Canadian Sport for Life(CS4L)與長期競技養成模式等,也都適用身心障礙人士。我參考這個概念圖,想像日本的狀況,試做了一張圖。孕育出世界等級競技的措拖,必須從小時候就從事符合其年齡的肢體活動及競技生活等,才有可能。白色斜線標示出身心障礙者從小就被排徐在競技運動之外。隸屬文部科學省之外,2015年設立的體育廳設置之後,帕運選手育成之路終於走上了正軌。

日本是否真能改變

再一次回顧先前的大師賽事件。「一定要用雙手觸壁」,這個由FINA所規定的基本規則,如果日本游泳協會直接採用,認為違反規則的說法有其正當性。但是,日本的競技制度,原先並沒有預設身障者的參加,這件事恰恰凸顯出此現實。即使現在,這些在學校社團活動與健全者一起練習,夢想著有機會出賽的孩子們,是否感覺到自己的夢想被剝奪了呢?

當然,這個競技大會絕非是要排擠身心障礙選手。竟然如此,不以特例來處理,為了能跟身障者一起共同比賽,是否應該要想想如何改善才會有更好的結果?如果只單以規則層面來思考,那一切的思考都會停頓。共生社會重要的一點是「接受不同」,這樣才會出現創新,日本才能和國際社會的持續發展接軌不是嗎?

帕運強國英國,他們在大學的對抗賽裡,為了讓帕運選手在出場時有更多的加分空間,大學也都積極讓其參賽。游泳強國澳洲,從以前就讓雙方一起舉辦大會,先前寄給我的大賽宣傳郵件上,奧運選手和帕運選手並列在照片裡。美國洛杉磯也為了2028年的奧運與帕運,美國奧會也正式將名稱改為「美國奧運與帕運委員會」。歐美運動強國已在共生社會上的基礎站好站穩,日本將來若想持續拿下更多優勝獎牌,這裡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鏡之處。

日本應該要重新認知過去的歷史,將東京2020奧運、帕運打造為傳奇模範,編織出「從運動實現共生社會」的未來。我讀著文章開頭的電子郵件,有著深切的感觸。

標題圖片:兵庫縣民大會・兵庫縣游泳選手權大會上與一般選手共同參賽的帕運游泳選手。2019年起作為嘗試,首次讓一般選手與帕運選手一起比賽(日本身心障礙者游泳協會提供)

東京奧運 帕運 身心障礙 共生 巴黎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