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臺灣的小筏──西表島傳統儀式中的「Kabaranu」是否就是「Kavalan」?

文化 歷史 臺灣香港

位於沖繩縣西表島的干立村,有著以芭蕉樹幹和蒲葵樹葉製作小筏,並將之放流至西方海面的儀式。這項傳統祭神儀式「Shimafusara」,是為了把帶來疾病的不祥之物連著小筏一併趕走,藉以祈求去病除災。小筏的目的地,據說是「Gabaranu島」,但這究竟是哪裡?進行「Shimafusara」的採訪時,筆者隱約可見從前的村民們企圖將自己無法處理的惡疾與病害蟲,交由與沖繩一水相隔的臺灣處置的身影。

「Gabaranu島」與「Kavalan」

西表島位於由許多島嶼構成的沖繩縣八重山地區,西表島西部地區的干立村,至今仍舉行著「Shimafusara」的儀式。

根據村莊代表,也就是擔任公民館館長的飯田晉平(48歲)所言,村裡居民約有100人。村裡為感謝豐收所舉辦的「西表島節祭」獲國家指定為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祭典期間其與鄰近的祖納村皆有許多遊客與研究者造訪,熱鬧非常,但在平時,這是一個安靜的小村莊,靜得即使隔著茂密的防風林,依然能聽到海潮的聲音。村莊西邊和臺灣隔海相對,距離僅約190多公里,反而是沖繩縣政府所在的那霸市距離此地約440多公里,是臺灣的兩倍以上。

根據琉球大學島嶼地域科學研究所的宮平盛晃研究員調查指出,沖繩縣內有許多以祈求去病除災、防治病害蟲等為目的所舉行的儀式,其名稱除了「Shimafusara」之外,尚有「Shimakusarashi」、「Shimafusarashi」、「Kanka」、「Shimakanka」等多種稱呼。縣內41個市町村中,除了南大東與北大東兩村外,剩下的39個市町村皆有舉辦,其村落數高達535處。

像干立村這般搭建小筏放流海中的儀式究竟有多少案例,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在八重山地區,石垣島白保村的事例倒是常受到當地報紙屢次報導。以干立村為據點舉行環保觀光旅行團的伊谷玄(60歲)對「Shimafusara」此一儀式,指出:「在過往人們還不清楚疾病發生原因的時代,島民們對於Shimafusara儀式的態度,應該是相當認真的。」

儀式中的小筏將會前往「Gabaranu島」,這裡的「nu」與助詞「no」(之、的)同義,因此「Gabaranu島」就是「Gabara之島」的意思。有些干立村居民認為這個名稱或許與臺灣有關,或許「Gabara」和臺灣原住民族之一的噶瑪蘭族(Kebalan、Kbalan、Kavalan)以及宜蘭的古稱「噶瑪蘭」是相通的。

「Kubalan」、「Kavalan」等詞最近在日本逐漸廣為人知,是因為一款名為「Kavalan」的臺灣產威士忌品牌。Kavalan威士忌官方網站上如此寫道:「噶瑪蘭(Kavalan)是宜蘭的舊稱,最早的原住民族以踏實辛勤將此地耕耘成一塊瑰寶。」

這裡所謂原住民族便包含噶瑪蘭族。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網站,該族於2002年受認定為原住民族,2019年9月的時間點人口為1494人。他們從香蕉抽取纖維成絲的編織工藝為人所知,從宜蘭縣移居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地區的噶瑪蘭族子孫,目前投入此工藝作品的製作及技藝傳承。

同年7月,位於宜蘭縣壯圍鄉的噶瑪蘭族村莊恢復了他們中斷已久的儀式「海祭」。此儀式已140年未舉辦,筆者前往採訪,並上傳到SNS。於是有位干立村居民,長澤孝道(42歲)在網路上留言,他頗在意「Shimafusara」與噶瑪蘭族之間的關係。

斷絕已久的海祭,齊聚一堂的噶瑪蘭族長老們,2019年7月13日,臺灣宜蘭縣壯圍鄉(筆者攝影)
斷絕已久的海祭,齊聚一堂的噶瑪蘭族長老們,2019年7月13日,臺灣宜蘭縣壯圍鄉(筆者攝影)

船的繪畫與傳承是解謎關鍵?

同年的「Shimafusara」在11月11日舉行。在八重山地區,傳統祭神儀式一般由被稱作「神司」的女性神職主持,這天也由3位神司在村內聖地「干立御嶽」進行祈禱。往年這個季節由於偏北季風轉強,常是烏雲籠罩,今年卻碰上了好天氣,干立御嶽前的海洋,天水相映共一色。

上午8點多,神司在干立御嶽開始祈禱,與此同時,飯田館長等村民約30人在村內聚會所進行著供品的準備工作。他們必須從集落內將所需的芭蕉與蒲葵樹切下,以便製成小筏,這年是由干立公民館祭典部長齊藤幸平(41歲)等3人負責。

在干立御嶽進行Shimafusara祈禱的神司們。祭壇上掛著山原船的圖畫,2019年11月11日,竹富町西表島干立村(筆者攝影)
在干立御嶽進行Shimafusara祈禱的神司們。祭壇上掛著山原船的圖畫,2019年11月11日,竹富町西表島干立村(筆者攝影)

這個小筏名叫「Basafuni」,「basa」是芭蕉之意,「funi」則是船。他們將7根芭蕉樹幹排成橫條,用竹枝串起,靠近前方的中心部分立起蒲葵樹葉,以代替船帆,風一吹起便會帶動小筏在海面上行駛。本次的小筏長約1.7公尺,這種結構不太可能禁得起長時間的波浪搖擺,就算恰巧碰上好條件,恐怕也很難抵達臺灣。有時小筏受到潮流與風向的影響,會漂流到鄰近的村落,最近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會在小筏下水後,以獨木舟牽引至較遠處的海洋再行釋放。這次的Shimafusara也同樣是以獨木舟牽引至海上,約10幾分鐘後才在岩礁前方放流。

小筏的目的地是「Gabaranu島」。

我向神司之一,石垣哲美(64歲)詢問了這個詞的意思,她說:「『Gabaranu島』就是幻境之島的意思。」另外,關於傳說中設立干立御嶽的宇保一族,石垣表示:「我聽說宇保的祖先曾經由與那國島與臺灣進行交易。」

那麼「Gabaranu島」有沒有可能指的便是臺灣?石垣回答「有」。雖然「Gabaranu島」無法確定就是臺灣,但至少無法排除這個可能性。

舉行Shimafusara祈禱的干立御嶽,據信與祈求航海安全有相當深遠的關係,其根據之一,便是祭壇上掛著一幅山原船(戎克船)的繪畫。這幅畫是在道光7年(1827)被供奉至此處。若調查當時臺灣的情況便可發現,嘉慶元年(1796)福建出身的吳沙帶領大批移民開始開墾噶瑪蘭地區,其後15年間,東西縱貫蘭陽平原的蘭陽溪北側從荒地墾成了良田。清朝為了管理民眾與防止海盜侵擾,在嘉慶15年(1810)將此前視為化外之地的噶瑪蘭地區正式納入了版圖。

干立御嶽裝飾山原船的繪畫,便是在這17年後的事。當時造訪干立御嶽的船員們,或許對「噶瑪蘭」此一地名並非全然陌生,如此想來「Gabaranu島」這個詞,便有可能來自臺灣。

送往比自己更有力量的「高砂島」

在此我們換個觀點,來看看把小筏流放大海這個行為的意義。

將小筏流入大海的目的究竟為何?神司浦崎敏江(69歲)說:「這是為了作為供品,祈求疫病不要來到島上,Gabaranu島會代替我們接收疫病。」正因如此,將小筏從岸邊放流至海上的時間,總固定在退潮時,因為他們要把疾病從村裡趕出,趕至大海的另一端。此次的Shimafusara在11月11日舉行,當天的乾潮是中午12點41分,村民接受神司的指示,將供品放上小筏後,讓小筏下水的時刻,正是乾潮來臨的前一刻。

八重山地區還有其它島嶼與干立村的Shimafusara相同,會進行把小筏放流至海中的儀式,那就是日本最南端的有人島,波照間島。這裡與干立村所在的西表島,同屬竹富町。

波照間島放流小筏的儀式與Shimafusara不同,稱作「Pitatomun」,這是為了守護農作物免於病蟲害。儀式進行時會從島嶼東部捕捉害蟲、老鼠、蝸牛等,帶到西北側的海岸,製作芭蕉木筏,將抓來的害蟲等放到筏上放流至海中,祈禱時會吟唱:「這座島上沒有食物,西邊的高砂島非常富饒,請乘這艘船到那座島上輕鬆生活,安心去吧。」也就是說,島民們將高砂島──也就是臺灣──視為比自己村莊更有力量的地方,而將病害蟲交由高砂島處置。

「Gabaranu島」與Kavalan、噶瑪蘭族之間,目前尚無法發現明確的關聯性,但干立村的Shimafusara儀式,或許正顯示著從前島民曾視臺灣為一個相當可靠的存在。

學習使用香蕉絲製造紡織品的課堂,噶瑪蘭族長老(圖左)正在傳授絲的用法,2019年4月10日,臺灣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地區(筆者攝影)
學習使用香蕉絲製造紡織品的課堂,噶瑪蘭族長老(圖左)正在傳授絲的用法,2019年4月10日,臺灣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地區(筆者攝影)

參考文獻

  • 吳密察監修、橫澤泰夫譯《臺灣史小事典 第三版》(中國書店,2016)
  • 竹富町教育委員會編輯發行《竹富町文化財第5集 國家指定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 西表島節祭(干立篇)》(1997)
  • 本田昭正編纂《波照間島的歷史、傳說考──仲本信幸遺稿集》(私家版,2004)
  • 宮平盛晃《琉球諸島的動物儀禮 Shimafusarashi儀禮的民俗學研究》(勉誠出版,2019)

標題圖片:在以芭蕉木組成的木筏放上供品,放流入海。木筏的目的地便是「Gabaranu島」,11月11日,竹富町西表島干立村(筆者攝影)

沖繩 臺灣 臺灣原住民 西表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