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換氣」很重要:從幕府末期至明治,霍亂的流行及預防方法 明治開國,霍亂蔓延

歷史 醫療健康

在新冠病毒感染蔓延的當下,世界上徹底進行衛生管理和自我克制減少外出的呼聲不絕於耳。日本江戶後期至明治時期曾多次流行霍亂,當時的社會狀況怎樣?鼓勵採取了哪些對策呢?

6世紀,日本爆發天花,之後也多次蔓延,而且還有麻疹流行。但是,直至19世紀,日本沒有被捲入到諸如鼠疫、黃熱病等世界大流行的傳染病中。而首次肆虐遠東這個島國的傳染病,是江戶時代後期的霍亂。

霍亂原是恒河流域的地方病。英國殖民統治印度,並在亞洲開展貿易活動以後,霍亂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擴散至世界各地。感染霍亂後,會出現反復不斷的劇烈腹瀉和嘔吐,患者最後因脫水而死亡。文政5年(1822年),霍亂首次在日本流行。據稱,那次霍亂是經由中國(當時的清朝),通過沖繩登陸九州,隨後傳到本州,在重創了西日本地區以後,又沿東海道東行,但沒有蔓延至江戶(現在的東京——譯注)。

當時人口百萬的世界最大都市江戶受到霍亂的侵襲,是在安政5年(1858年)。感染源來自隸屬於培里艦隊的美國密西西比號軍艦。這艘軍艦經由中國進入長崎時,傳出船上出現了霍亂患者的消息。這一年,日本與五個國家簽訂了包括《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在內的不平等條約,這在一直處於鎖國政策下的日本民眾中,不安情緒蔓延開來。這種情況,再加上從國外傳來的傳染病,可以想像當時人們內心的恐懼是如何之大了。

從保留下來的記錄來看,當時江戶的死亡人數有大約10萬人,甚至還有28萬或30萬的各種說法。本網站介紹過的浮世繪畫師歌川廣重也是在這次霍亂中喪生的。當時作為主要物流工具的運輸船又將霍亂帶到了東北等地的港口城鎮。安政5年,江戶的死亡人數達到頂峰,因此這一年被定為霍亂流行的年份,但實際上有許多地方,受害情況在第二年更為慘烈。

霍亂第三次大流行發生在文久2年(1862年)。這是江戶時代發生的傳染病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但由於安政年間的霍亂使知識份子和文化人士聚集的江戶遭受重創,因而在歷史上更為有名。

《安政箇勞痢(霍亂)流行記》(國立公文書館藏)的卷首插圖《荼毘室(火葬場)混雜圖》,描繪了棺材堆積如山,來不及火葬的情景
《安政箇勞痢(霍亂)流行記》(國立公文書館藏)的卷首插圖《荼毘室(火葬場)混雜圖》,描繪了棺材堆積如山,來不及火葬的情景

曾被懼稱為「虎狼痢」的霍亂

在安政5年的江戶及文久2年的長崎的史料中,可以看到「霍亂」這個病名。但是,這個名稱並不為平民百姓熟知。當時日本各地對霍亂有著不同的叫法。在長崎,霍亂被稱為「TONKORORIN」(意指感染霍亂後就會像「一槍倒」似的立刻死亡——譯注),在其他地區則有「鐵炮」「見急」「三日KORORI」等說法。後來以表示溘然而死的「KORORI」這個詞將霍亂的名稱固定下來。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個「KORORI」和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日語讀音「KORONA」只有一個音之差。

「KORORI」這個詞在日語裡,還借用不同漢字來書寫。在安政5年發行的《安政箇勞痢流行記》(金屯道人(假名垣魯文)編撰)中,「KORORI」用漢字寫成「狐狼狸」,表示猶如被狐狸或狸貓迷惑住了似的突然死去;也有寫成「虎狼痢」的,意指如同猛虎飛奔千里似的瞬間傳染。著名的蘭學(江戶時代經由荷蘭傳入日本的歐洲科技文化的統稱——譯注)學者緒方洪庵編寫的霍亂治療手冊中就有《虎狼痢治准》(安政5年發行)一文。後來,霍亂以「虎列剌」這一名稱而為人熟知,大概是因為「虎」字確切形象地表達了霍亂來勢兇猛的緣故吧。

《虎狼痢治准》(國會圖書館藏)是緒方洪庵從三本西洋醫學書中將有關治療方法摘譯編輯而成的
《虎狼痢治准》(國會圖書館藏)是緒方洪庵從三本西洋醫學書中將有關治療方法摘譯編輯而成的

明治19年(1886年)的彩色浮世繪版畫《虎列剌退治》,惟妙惟肖地表現了日本國民對霍亂的恐懼之心。這幅作品將霍亂描繪成一隻虎頭狼身且具有巨大的貉子睾丸的奇怪動物。這是由「狐狼狸」和「虎狼痢」混雜而成的妖怪「虎狼狸」 (KORORI)。

《虎列剌退治》(東京都公文書館藏)。書中介紹了「虎列剌靈藥」梅醋的功效
《虎列剌退治》(東京都公文書館藏)。書中介紹了「虎列剌靈藥」梅醋的功效

霍亂讓衛生觀念在日本植根

在霍亂流行之前,日本國內幾乎沒有任何感染病的醫學對策。當時,人們只靠祈禱佛祖保佑,或是在門上貼個「除疾去病」的符紙,然後閉門不出,或是敲鑼打鼓鳴鐘以圖驅散病魔。 

鑒於緒方洪庵和長崎的荷蘭醫生龐貝的治療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戶幕府于文久2年命令洋書調所(創立於1856年的直屬江戶幕府的西洋研究教育機構——譯注) 發行了《疫毒預防說》。這是荷蘭醫生布賴恩·科普斯撰寫的《衛生全書》的節譯本,書中鼓勵民眾「保持身體和衣物的清潔」「室內經常通風」「適當運動和適度的飲食生活」。

收錄在幕臣宮崎成身雜錄《視聽草(續八集之三)》中的《疫毒預防說》(國立公文書館藏)。由杉田玄端、箕作阮甫等人翻譯
收錄在幕臣宮崎成身雜錄《視聽草(續八集之三)》中的《疫毒預防說》(國立公文書館藏)。由杉田玄端、箕作阮甫等人翻譯

明治時期也流行過數次霍亂,其中以明治12年(1879年)和明治19年(1886年)最為嚴重,造成了逾10萬人的死亡。當時,除了《疾毒預防說》中的預防方法之外,由於霍亂多是由水引起感染,夏季尤其危險,所以還推廣了一些更加具體的對策,比如,「不隨便飲用井水」「通風換氣,讓房間保持乾燥」「不吃生食和腐敗的食物」等。

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發佈的《虎列剌病預防心得書》(明治10年)中,記載了石炭酸消毒,清掃廁所和下水溝等預防措施。其中第13條規定,「有『虎列剌』病患的家庭,除了看護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要到別處避難,不得隨意往來」。

正如「傳染病是公共衛生之母」所說的那樣,在日本,由於霍亂的流行,促使了衛生觀念的極速提高。雖然霍亂和現在的肺炎在新冠疾病特徵、醫療體制、社會環境等方面都大不相同,但在預防對策上毫無疑問地還是有許多共通點。幕府末期及明治前期的日本人在受到各種傳言迷惑的同時,努力實踐清潔、換氣,減少出門,耐心等待傳染病的結束。而對於掌握了疫情訊息,擁有預防用品的現代人來說,需要做到的應該就是正確地「懼怕」病毒,並採取正確的防護措施吧。

《虎列刺病預防心得書》(國會圖書館藏)中第13條的頁面。患者痊癒或去世後,即使家人對屋內進行了消毒,未滿十天的人也不准去學校
《虎列刺病預防心得書》(國會圖書館藏)中第13條的頁面。患者痊癒或去世後,即使家人對屋內進行了消毒,未滿十天的人也不准去學校

標題圖片:《虎列剌退治》(東京都公文書館藏,編號「お 114」)

醫療 江戶時代 明治時代 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傳染病 防疫 大流行 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