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扎根的日本人系列:「敲出撼動人心的鼓聲」和太鼓指導者・演奏者 熊谷新之助

生活 音樂 國際交流 臺灣香港

因美國留學的契機,與和太鼓結下不解之緣。之後,在異國的臺灣擔任和太鼓的指導者兼演奏者的熊谷新之助,選擇留在臺灣繼續努力,出自對當時學生的責任感與想要改變臺灣人對和太鼓的印象。現在,他立下新目標,成立日本樂器的綜合教室,以及在臺灣建構日本樂網絡,傾注全力投入。

熊谷新之助 KUMAGAI Shinnosuke

1983年生於福岡縣。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留學時,與和太鼓邂逅,開始演奏活動。2008年回國後,在東京經歷了一段飛特族(Freeter)的生活,自2010年起進入株式會社太鼓中心(Taiko Center Co.,Ltd.)經營的TAIKO-LAB青山教室工作,擔任事務員。2012年,作為同中心的臺北支部駐在員前往臺灣赴職,2013年起轉為指導人員。2014年同中心決定退出臺灣事業,以此為契機而獨立開業,在臺北設立太鼓教室「和太鼓熊組」。現在,除了指導臺灣的和太鼓愛好者,同時身為和太鼓演奏者,在臺灣各地展開活動。

國中時期因意外受重傷

熊谷新之助是家中三兄弟裡面的么子,生於北九州市的八幡。母親是鋼琴老師,他喜歡母親彈鋼琴的聲音,小時候經常窩在鋼琴下面睡午覺。他並不像兩位哥哥,由母親直接教導彈鋼琴的技巧,但是幼稚園參加過鼓笛隊。在小學的才藝表演會上,也負責打擊樂器,在國中的文化祭,擔任樂團的鼓手上臺演出。從少年時代就和打擊樂器結下深緣。

新之助的運動神經也非常發達。每天早上,嚴格的父親讓他和兩位哥哥一起接受體能訓練。加上有位比他年長許多的表哥是前相撲力士的小結(階級名稱之一)大潮憲司,因為這樣的血緣關係,小學6年級時的身高已經有172公分,利用這項優勢,在當地神社舉辦的相撲大賽或是小學的籃球隊,都是明星選手。上國中之後,也加入二哥所屬的軟式網球社。

然而,在國中2年級時,因為和同學之間的惡作劇,導致右手腕的血管和手指的3條神經被玻璃切斷,傷勢嚴重。本來右手有40公斤的握力也一時下降到9公斤,手指現在仍留有後遺症。即使如此,不服輸的他改用左手拿筷子、握筆和球拍,不斷地練習。

「那時候的我調皮搗蛋,小傷不斷,母親應該也習以為常了吧。當我手腕受傷的時候,她也只說了一句『你這個笨蛋』。但是,因為我母親天性樂觀,拯救了我的心情。」

熊谷新之助(熊谷新之助提供)
熊谷新之助(熊谷新之助提供)

在美國留學時,與和太鼓邂逅

高中時期再度加入籃球社,每天都熱衷於社團活動,但在退出社團後的3年級暑假迎來了轉機。新之助參加海外留學仲介公司舉辦的說明會,立即動念想到美國留學。

「受到我當時喜愛的吉卜力動畫影響,對環境學充滿了熱忱。我認為在這個領域上美國比日本還要先進,所以決定留學。雖然英文不好,但是去了總是會有辦法的,當下並沒有想太多。」

新之助在2002年6月隻身前往美國。在語言學校待了1年,努力學習英文之後,隔年的2003年進入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就讀,專攻水資源學。他在奧克拉荷馬度過悠閒的時光,遇到的每個人也都很和善,尤其是同為日本留學生且大他8歲的空手道高手,就像兄長一樣給他支持。在美國的生活也讓他學到寬容與多元價值觀的珍貴。

在美國的生活邁入第5年的2006年,某一天受到馬來西亞留學生的邀請,因為已經安排好在奧克拉荷馬日本人會的活動上演奏也流傳到馬來西亞華人的「二十四節令鼓」,問他是否要一起演出。因緣際會下,他在這裡與太鼓結下了不解之緣。
隔年開始,他和這時認識的夥伴們一同參與和太鼓的演奏活動,也投入作曲。以此為契機,和美國其他州的和太鼓團體相互交流,網絡也一下子拓展開來。

但是,2008年6月從大學退學,新之助也離太鼓越來越遠。回到日本的他開始在東京生活,對未來還沒有訂立明確的目標,靠著活動的後臺工作及在居酒屋打工維生,這樣的日子過了兩年。新之助感到日漸沉重的心理壓力,於是,在萬般煩惱的最後,腦筋閃過了一個念頭。

「過去,我一直苦惱著『自己想要做什麼?』但是,有個時候我突然轉念,心想『自己能夠做什麼?』如此一來,我腦海裡不經意浮現了『太鼓』。」

如果把太鼓當作一門工作,就應該能夠堅持下去。這個念頭促使新之助化為行動,立即上網搜尋,在電腦輸入關鍵字「太鼓」和「工作」之後,跳出了總公司位在京都,在全國開設太鼓教室的「太鼓中心」。他馬上打電話聯絡,並且獲得面試機會。
於是,他被錄用了,先在同中心經營的「TAIKO-LAB」青山教室打工。這是2010年的事。主要的工作內容是接待並且追蹤太鼓教室的會員或體驗課程的顧客,以及整理資料等,在非當班或休息的時間,可以免費旁聽初級的課程,也可以在空教室自由練習。

美國留學時代的熊谷新之助(熊谷新之助提供)
美國留學時代的熊谷新之助(熊谷新之助提供)

在臺灣作為和太鼓演奏者・指導者獨立開業

1年後,新之助成為公司的正職人員,但被任命負責會計工作,不在講師培訓課程的名單內。他的內心五味雜陳,但是能夠繼續與和太鼓有所連結,至少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這一年,太鼓中心在臺北暫時設立了臺北支部。

然而,隔年2012年2月,臺北駐在員突然決定離職,公司內公開招募繼任者。新之助想要在新土地上增廣自己的見聞,有在美國留學的經驗,本來就對海外生活不陌生的他自告奮勇,輕而易舉就通過了,確定到臺北赴任。他向當時交往的女友約定好,夏天會邀請她到臺北,並且求婚。於是,他在4月飛往臺灣。

到任時,臺灣事業的發展方向尚未底定,臺灣的語言也好,對生活習慣和文化的認知也好,他在工作現場努力學習。雖然過程中經歷了迂迴曲折,最後和新竹的企業簽訂加盟連鎖契約。

此外,租借位在臺北市中心的瑜珈教室的地下空間,開設和太鼓教室,從日本派來專業講師負責指導。隔年2013年這位講師的任期屆滿回國之後,新之助也開始兼任講師。

2014年夏天,新之助因為合宿研修的活動而短暫回國時,在那裡等待他的是關閉臺北支部和被調到京都總公司的人事異動通知,真是晴天霹靂的消息。但是,新之助決定留在臺灣繼續講師的工作。

「腦中浮現了學生們的臉,如果就這樣拍拍屁股走人,對學生覺得愧疚。還有,雖然在臺灣有一大批人在接觸太鼓演奏,但是有很多都缺乏技巧,這樣就放棄的話,也太可惜了。」

過去,在臺灣對太鼓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如「太鼓是小孩子的玩意」、「在廟會等地方作為社會更生的手段」等。新之助也希望打破這個狀況,因而創立「和太鼓熊組」獨立開業,幸好當時的學生幾乎都留了下來。

熊谷新之助創立的「和太鼓熊組」(熊谷新之助提供)
熊谷新之助創立的「和太鼓熊組」(熊谷新之助提供)

2015年,教室搬遷到現在的新北市板橋區。他與臺灣的演奏者攜手組成太鼓演奏團體「奏流Taiwan」,受邀參與活動演出的機會也逐漸增加。

「自己一直被教導『太鼓不是用敲的,而是讓它發出鳴響』。臺灣太鼓的主流是『展現肢體動作』,重視速度感和技巧。相反地,和太鼓是強調『力道』的表現,以及把重點放在『全心全靈』的精神性。不刻意使力,淋漓盡致地揮舞鼓棒,撼動人心的鼓聲才會真正出現。」

太鼓演奏團體「奏流Taiwan」(熊谷新之助提供)
太鼓演奏團體「奏流Taiwan」(熊谷新之助提供)

新目標是成立日本樂器的綜合教室和建構日本樂網絡

在臺灣的生活進入第9年,他的夫人正是前往臺北赴任的那年夏天約定好相互廝守的對象,3個小孩都在臺灣出生。今後也打算和家人一起在擁有高度自由和充滿多元性的臺灣繼續生活。不過,有一件令他相當掛心的事情。

「在臺灣,不只是太鼓,經常看到的是被動和等待指示的學習態度。練習一首樂曲,一旦會演奏了,就容易感到滿足。要如何呈現出更有魅力的演奏,前面的世界要靠自己去探索。」

「和太鼓熊組」的演奏(熊谷新之助提供)
「和太鼓熊組」的演奏(熊谷新之助提供)

太鼓團體『音阿彌』(熊谷新之助提供)
太鼓團體『音阿彌』(熊谷新之助提供)

最近,新之助也開始投入篠笛的演奏。在臺灣,一般常見的是和太鼓或是三味線等,開設個別教室來教導單項樂器,所以他接下來的新目標是成立日本樂器的綜合教室和建構日本樂網絡。

最後,當被問到最尊敬的和太鼓演奏者時,他舉出了活躍在太鼓團體『音阿彌』,也曾受邀來臺演出的3人-古立ケンジ(Kenji Furutate)、西片翠敬、江上瑠羽。

「我從古立老師那裡學到的是,在有技術背景的舞臺上富有美感的動作;從西片老師那裡學到樂曲的獨創性,可以在現代表演中展現出『和』的柔軟;從江上老師那裡則是學到結合力道和華麗的表現力。古立老師也訓斥說,臺灣的環境太過鬆散安逸,讓我絲毫不敢鬆懈。」

以「時時求上進」為信條的熊谷新之助,5年後、10年後,是否能拉近與這些老師們的距離呢,看來筆者的期待又新增了一個。

標題圖片:熊谷新之助和「和太鼓熊組」團隊成員(熊谷新之助提供)

樂器 臺灣 和太鼓 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