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的新世紀社會提案

唐鳳的新世紀社會提案:數位民主如何激勵年輕人及女性發聲?

社會 文化 技術 生活 臺灣香港

2020年,日本書市掀起了探索唐鳳的熱潮,接連有好幾本唐鳳的書籍出版之後,也在報章雜誌、電視上掀起更多的討論。在眾多屬於唐鳳的標籤中,「IT大臣」「天才」「跨性別」等,都是較為熟悉的說法,但是在母國台灣,「唐鳳式的數位民主」,卻是令人意外的受到注目。nippon.com將對這位最受到日本關注的外國人之一,蒐羅數位政委唐鳳「給日本人的建言」,跟各位大眾分享。

引領數位民主進傳統政治

究竟,唐鳳與數位民主,有著怎麼樣的交集呢?

在還沒有擔任台灣數位政委時,唐鳳就關注民主議題。2016年5月25日,在巴黎第十五屆國際公共管理年會中,當時還是知名公民黑客(對公共議題提出解方的程式設計師)的唐鳳發表了演講,名為〈重新創造民主〉。

彼時她尚未成為台灣的數位政委,她是以公民黑客的視野,對日趨僵化的民主社會提出了建言。

在她的眼中,民主的精神固然為世人讚揚,但實踐民主的程序與方法,卻仍有未盡之處。如果說,民主政治是一個超大型的軟體專案,她身為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清楚看到這其中有可以改善(debug)的地方。

在過去,民主政治寄託於意識形態與代議政治,選民透過定期的選舉選出執政黨,期待他們能執行選民的意志,為全民創造福祉。

不過,因為當前的現實情境多元且複雜,從跨國的環保議題,到國內的貧富不均,都有矛盾對立的聲音。近年來在民主國家的執政黨,要回應所有選民的期待,變得越來越困難。

社會運動催生數位民主

2014由年輕人主導的太陽花運動,即是社會中負能量累積所爆發出大型的街頭運動。(攝影:鄭仲嵐)
2014由年輕人主導的太陽花運動,即是社會中負能量累積所爆發出大型的街頭運動。(攝影:鄭仲嵐)

長期忽略民意的結果,當社會中的負能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大型的街頭運動,對執政黨發出警訊。2014年,在台灣發生的,由年輕人主導的太陽花運動,主張對中國保持距離,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場近年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最後召集了50萬人參與遊行,且佔領立法院長達24天,就是一個前例。

在太陽花學運後,當時的國民黨做出的反省是:「如果能設立一個網路提案平台,讓國民提案,讓政府有關部門回應,這樣,是不是能夠紓解民怨呢?」

因此,在同一年,台灣政府參考美國白宮連署網站「We the people」,成立了一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JOIN),希望在此以「網路代替馬路」,讓民意在網路上面流通,以避免下一次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發生。

但是,就如同美國白宮的連署網站,這個平台立意雖好,但比較偏向由民眾單向的「網路請願」,似乎缺乏政府與民眾面對面的意見交流。這種情況,在唐鳳進入內閣後,有了改變,開始優化這個平台。

唐鳳在2016年10月進入民進黨政府擔任數位政委後,她秉持著先前對數位民主的信念,運用這個JOIN平台,進行了種種關於數位民主的實驗,並且回應各個年齡的國民的提案, 特別是,還沒有投票權的年輕人。

在過去採訪唐鳳時,記得她曾說:「投票的話永遠是多數贏、少數輸。但透過精緻討論而達成的共識,當讓每個人知道『我的意見也是結論的一部份』時,就沒有所謂全贏,也沒有人全輸,這就是『對話式民主』的力量。」

讓青少年成為提案活力

在台灣公共政策參與平台(JOIN)上,各年齡層的國民都可以提案。(圖片攝自JOIN網站)
在台灣公共政策參與平台(JOIN)上,各年齡層的國民都可以提案。(圖片攝自JOIN網站)

一直以來,在台灣,尚未有投票權的20歲以下年輕人,對於公共政策幾乎沒有發聲的權利,也就是說,這些年輕人是被排除在民主程序以外的族群。

唐鳳回顧自己的青少年時代,她在14歲離開學校後,就參與制定全球網路協定的計畫,「在網路上,只要你有一個IP,只要你覺得自己的權益會因為這項政策的制定受到影響,你就有權利發言」。身為網路之子,這種超越年齡、國界、性別的網路民主,是她所熟悉並且在其中成長的環境。

如何讓這些年輕人,也能夠對公共政策發聲,並且有可能改變現況呢?

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JOIN)上,各年齡層的國民都可以提案,只要這個提案聯署人數超過5000人,政府相關部門就必須以書面回應。其中若是具有指標性的提案,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而且是跨部門的業務,將會由唐鳳召開協作會議,由各方利益關係人參與,與政府相關部門討論出可行的改善方案。

在2017年,有一位高一女生王宣茹,在這個JOIN的平台提出了環保的主張,「全國應該漸進的禁用免洗餐具」,獲得超過五千人連署,由唐鳳召開了跨部會協作會議中。

在會議中,台灣的環保署派出5位官員,相關的利益關係人(stake holder),包括:免洗餐具業者、環保團體、附議的社會人士(從小吃店老闆到家庭主婦)、衛生福利部代表、財政部開放政府聯絡人,總共有20位。最後,環保署制定了「逐年禁用塑膠吸管」的政策。這樣一來,估計在珍奶王國台灣,一年可以減少一億支塑膠吸管,是非常驚人的進展。

也許是受到這個提案的鼓勵,近幾年來,年輕人在JOIN平台上的提案數量大增,攸關自己教育權益的提案,尤其受到重視。

JOIN也有個好處,就是開會也有完整但逐字紀錄或直播,唐鳳說:「縱使在聽的時候,因為網路感受,可能有一陣子訊號不是很好,但是最後我們講的每一個字,都會收到大家公開可以看到的地方。」如此一來,也避免了過去民眾常指責政府「黑箱作業」,不公開透明疑慮。

學生替教育政策提供建言

未成年的學生沒有投票權,沒辦法替自己的教育權利發聲。網路提案替他們提供了暢通管道。(圖片:PIXTA)
未成年的學生沒有投票權,沒辦法替自己的教育權利發聲。網路提案替他們提供了暢通管道。(圖片:PIXTA)

在大學以前的國民義務教育的領域中,學生一直沒有話語權,例如,要幾點上學,該上哪些科目,進入大學有哪些方式,這些都由大人決定。

為什麼在這麼重要的教育政策中,受教的主體(學生),卻完全沒有表達自己意見、影響政策的機會呢? 如果,這是一個過往決策的瑕疵(bug),唐鳳正透過一個數位的網路提案平台(JOIN),來修復這個瑕疵。

2020年12月,在台灣的公民提案平台(JOIN)上面,出現了一則高人氣的連署案。一名署名Angus的提案人主張,「應該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上午9:30到下午5:00」,獲得10296票高人氣聯署。

「真的很希望這個提案可以通過,不然每天早上都精神不濟」「早上到校後同學都很疲憊,想要趴在桌上睡覺,不過學校規定不准睡覺」「高中生要搭一個多小時公車,冬天早上5點多就要起床,根本是惡夢……」仔細看看,下面有1748位贊成提案的留言,數量驚人。

從眾多附議的人描述的情境來看,可以推估,來自國高中生的聲音不小。目前台灣的國中生,每天早上7:30要到校,下午5:00才能放學,每天在學校的時間長達9.5小時。

日本及美國的中學生,在校時間是6~6.5小時, 比較起來,台灣中學生在校的時間,每天整整多了3個小時。

如果再加上許多人有課後補習,有許多學生不但不能回家吃晚飯,一放學就要直奔補習班,繼續晚上的課程,最後,要等到晚上9:00~10:00才能回到家。
這是怎麼看都不合理的事實。所以,這一次,由Angus發動的提案,獲得了廣大的回響。

究竟,這樣來自年輕學生的聲音,會被政府聆聽並且改變現狀嗎?也許有機會。目前這個提案將已經列入3月由唐鳳召開協作會議的議程,進一步的結論令人期待。

從許願池化身議案排程

透過提案平台,激勵社會上少數、弱勢的族群,能有扭轉公共政策的機會(圖片:PIXTA)
透過提案平台,激勵社會上少數、弱勢的族群,能有扭轉公共政策的機會(圖片:PIXTA)

唐鳳曾說:「在成立Join連署平台之前,我們沒辦法那麼快地知道社會上有什麼議題。但現在『Join』讓我們有一個互信、成長的地方」,現在該網站的使用自然人已經超過500萬,持續成長為公民發聲的平台。

這幾年來,JOIN平台成為越來越受注目的政策許願池,平均每天有1.1萬人次造訪。其中,教育相關的議題,尤其是熱點。

更進一步來看,這個平台激勵著社會上所有少數、弱勢的族群,能有扭轉公共政策的機會。可以說,這裡是讓弱勢者可以為自己發聲的地方。

觀察最近半年,其中幾則女性的提案特別受到矚目。

2020年8 月,台灣有一位36歲的女性,在臉書留下「我的婆婆殺了我」,留下兩個稚子,上吊自殺。在死者的最後一則臉書中,揭露與婆婆在同一個屋簷下相處的種種痛苦,這則新聞經過媒體報導後,激起台灣女性的悲憤。

過去這樣的負面情緒,心有所感的女性只能靜默地哀傷,但這次不一樣。

有一位名為Ally的提案者,在新聞發生不久之後,在JOIN平台提出了設立「姻親專法」的主張,提議「禁止姻親以話語、行為及傳統習俗干涉婚姻雙方當事人,落實婚姻自主權及婚姻內人權」,其中特別列出禁止干預的範圍包括「未來規劃、居住地、家務、工作、日常作息、生活習慣、休閒喜好」。

這個提案在45天內獲得5735個連署,雖然人氣頗高,但是最後法務部在平台上書面回函解釋,這個提案所列舉的項目,有許多已經列入「家庭暴力防治法」規範,所以,並沒有進一步調整政策。

就這結果來看,這個出自女性觀點的提案並沒有獲得回應,也就是說,這次來自提案人的許願並沒有成真。但是,能夠勇於提案發聲,或許也是女性開始正視自身處境有可能改善的一線生機。

在國會仍由多數男性掌控的當下,女性議題仍較少被關注。唐鳳過去投書紐約時報中,也指出數位科技提高的公民自主,這些公民也是過往可能權益被政府忽視的人群體。愈來愈多人發聲,不是代表要分化群體,反而由更大的粗略共識去催生少數可以進展的議題。

用數位技術快速發現議題痛點

透過網路提案,許多長年在男性為主的國會被忽視的女性議題,可以重新受到關注。(圖片:PIXTA)
透過網路提案,許多長年在男性為主的國會被忽視的女性議題,可以重新受到關注。(圖片:PIXTA)

近期,另外一則女性觀點的提案,則大獲成功。

2020年12月2日,由Ching提議的「已婚女子捍衛自己的權益」,主張「在有配偶的情況下,懷孕的女人除了優生保健法規定不可抗力、無法選擇的情況外,對於自己懷了孕是否生下孩子的決定,無法自主」,這是不合理的法令。

提案人認為,如果這位已經懷孕的女性,面對的是有外遇或是家暴的丈夫,雖然她已經沒有懷孕的意願,只要丈夫以配偶身分拒絕同意實行人工流產手術,那麼妻子仍然必須生下小孩,否則就是違法。這樣的法律,並沒有尊重已婚女性的身體自主權。

在法定必須回應提案的2個月內,JOIN平台出現了來自衛生福利部簡單明瞭的回應,大意是說:根據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其中有「保證女性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取得各種包括有關計劃生育的保健服務」以及「保證婦女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有相同的權利自由負責地決定子女人數和生育間隔」兩項條款,台灣現有的優生福利法顯然違反以上的精神,所以應該修法調整。

也就是說,這個來自一位國民的提案,成功地改變了現況,沒有經過代議政治的協商,就直接促成了修法的契機。

這樣看來,唐鳳促成的,由數位工具支持的民主系統,正從民意的痛點中找到施政的議題,設立讓國民與政府部門解決問題的機制,找到可以促進雙方對話的數位工具,把政府運作的本質,從「行政」導向,蛻變成「問題解決」導向。

可以說,唐鳳的確把當初對於數位民主的想像,落實到現實中,讓民主從政黨的對決,變成不同價值觀的對話,而且能夠更快回應社會的需求,更實際地照顧人民的日常生活。在她看來,這或許是更為務實的民主吧。

標題圖片:長年倡導數位民主意識的台灣數位政委唐鳳,希望從數位工具支持的民主系統中,找出更快速的提案方式解決問題的癥結。(畫面提供:Openbook 閱讀誌,攝影師 KRIS KANG 及洋蔥設計)

台灣 民主主義 數位化 臺灣 技術 唐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