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日本大震災10週年:復興廳事務次官由木文彦專訪

政治外交 社會

東日本大震災將於3月11日迎接震災發生後的10週年,日本政府如何看待受災地的復興狀況以及今後課題?本文專訪復興廳次長由木文彥。訪問者:石井雅仁(nippon.com編輯部)

由木文彥 YUKI Fumihiko

復興廳事務次官。1960年島根縣出身。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後進入建設省(現在的國土交通省)。歷任國土交通省都市計劃課長、京都市副市長、國土交通省住宅局長、國土交通省總合政策局長等,2020年7月起任現職。

福島的復興從現在開始才算真正啟動,而岩手和宮城已進入完成的最後階段

――震災10年後,您如何看待受災地的復興狀況?

復興確實地著手進行當中,但依據不同地區和受災性質而有所差異。主要受到地震和海嘯侵襲的受災地,特別是岩手縣和宮城縣等地,幾乎已經接近完成的最後階段。另一方面,核災地──也就是福島縣則終於來到了正式啟動復興與再生的階段。

岩手和宮城在硬體方面的復興工程已告完成,受災居民的「心靈復興」今後將成為重要事項。我們該如何確保高齡者與孩童的健康、生命意義與教育?此外,崩壞的地區共同體又該如何重建再生?這些方面的問題接著將成為重要議題。受災當地的主力產業為漁業和水產加工業,因震災而喪失的販售通路無法完全回復,因此必須持續進行支援工作。

另一方面,由於政府指示避難,福島還有居民無法回到家鄉,影響區域約有330平方公里,大概是琵琶湖(譯註:日本最大湖泊)的一半大小。即使某些區域已經允許居民回家,真正回到家鄉的人很少,而且以高齡者居多。此外,也必須重整生活環境,使其易於居住。而在尚且無法回家的地區,將選擇可以事先清除輻射污染並整頓生活基礎建設的「重點區域」,最快在2022年春季,努力讓一部分的居民可以回家。今後將持續著手進行以上工作。

由木文彥事務次長
由木文彥事務次長

復興事業在受災地已投注31.3兆日圓的預算

――希望您能談談關於在這10年之間使用於復興事業的預算規模,以及今後展望。

包含海嘯、地震和核災的受災地,總計10年間以「復興框架」的名目準備了31.3兆日圓。此財源來自於發行「復興債」以利短期間籌集資金,其費用確定以25年間增加的所得稅等手段支應。此為日本首次採取的預算資金籌措方法。海嘯受災地區的基礎建設幾近完工,今後5年間的「復興框架」預算將大幅縮減,預計為1.6兆日圓。

在硬體設施方面,貫穿三陸地區(譯註:包含接連青森、岩手和宮城3縣的三陸海岸與其內陸的北上山地)受災地的「沿岸道路」,以及連接內陸和沿岸區域的「復興支援道路」幾乎都將在今年春季全線通車。鐵路亦全部復興完成,全線開通。關於住宅方面,受災地的公營住宅3萬戶,以及轉移至高地興建的1萬8千戶都將在3月完工。

建立復興相關事業的未來展望,依循計畫實行了復興事業。今後世界其他地區若發生同樣的巨大災難,我認為如此的日本經驗,將是十分值得參考的先行案例。

新的“社區營造”仍未完成

――日本政府如何看待受災地尚未解決的問題?

在這次的復興事業裡,地震和海嘯受災地的居民並非只是返回原本的居住地,推動復興的方式是在安全區域整備出新的土地加以重建,而受海嘯侵襲的地區則劃為事業用地、公共設施用地或農地等方式使用。

雖然加高建設基地與整備住宅用地等工程皆已完成,加高後的土地面積還有約3成尚未決定今後的用途。此外,予定轉移至高地興建住宅的居民裡,亦出現由於家庭狀況等因素而取消轉移的案例,因此,如何活用未使用土地仍是課題。所謂的社區營造,無法在1、2年的時間內完成,但今後將繼續尋求對應這些課題的方案。

若回顧核能事故受災地的狀況,當初的避難指示地區有1150平方公里,非常廣闊。雖然在這10年間已減少3分之1,但今後必須推動環境整備,讓人們可以返家定居。不僅是返鄉居民,也將接受新的移居者並支援其在當地的生活。

為了讓居民返家定居,必須有工作才能安居樂業,以政府的立場來說,推動方針在於尖端科技相關事業的招商。獲命名為「福島創新海岸構想」(Fukushima Innovation Coast Framework)的計畫,將打造推動無人機和機器人實用化的設施,以及推動實際應用氫能的產業聚落。此外,農林漁產的「風評被害」相關因應措施仍十分必要。

來自世界各國的援助喚起了日本的勇氣

――震災過後,獲得了舉世注目,許多援助紛紛湧向了受災地區。直至目前為止,日本推動復興事業之際,已獲得許多教訓和知識,向世界傳遞這些教訓與知識是否也是政府的職責所在?

10年前發生震災之際,日本獲得世界163個國家和地區、43個國際機構的援助聲明。實際上除了派遣由專家和醫師組成的團隊前往受災地之外,亦獲得援助捐款與物資,在如此大力的幫助之下,復興得以確實地進行。美國總統拜登也在擔任副總統時期前往宮城縣,拜訪當地重要人士、體育選手和藝術家,許多受災居民都受到鼓舞,獲得勇氣。來自世界各國的援助日本致上深切謝意。

現在雖處於新型冠狀肺炎肆虐的狀況之下,希望透過舉行東京奧運和帕運的機會,讓全世界的人們知道日本在東日本大震災後的復興現況。預定在福島舉行棒球賽事,而在宮城進行足球賽事。

此外,日本透過震災後的防災與復興過程,獲得了許多經驗、教訓與know-how,我們義不容辭地必須盡可能地向世界傳遞出去。2015年在仙台舉辦了聯合國世界防災大會,其後,每2年便舉行1次「世界防災論壇」,目前仍持續召開,邀集全世界的專家造訪受災地,分享日本的經驗。

世界防災大會的與會者們造訪因海嘯而受創的閖上地區,由「閖上震災記念會」的女性成員(右側)說明震災時的親身經歷=2015年3月17日,宮城縣名取市(時事)
世界防災大會的與會者們造訪因海嘯而受創的閖上地區,由「閖上震災記念會」的女性成員(右側)說明震災時的親身經歷=2015年3月17日,宮城縣名取市(時事)

以政府的立場,希望將日本得到的教訓傳達出去的主要有3點。第一,不能認為災難發生了再採取對應措施,重要的是事前的防災對策。在海嘯對策方面,除了防波提等設施的整備之外,如這次的震災一般,數百年才發生1次的重大災害,即使修築防波提仍然無法抵禦,必須提高到社區營造層級,事先進行規劃,例如避難道路的整備和避難情報的確實傳達等事項。

第二,在防災的世界裡「Build Back Better」這句話廣為人知,復原和復興之際要創造出比以往更好的事物。第三,防災若僅有「官方組織」將窒礙難行,應該加上包含民間團體的多樣主體相互參與才能見效。

此外,關於復興廳的組織構造,或是日本如何籌措復興財源等等經驗,若外界有需求也會向外傳達。

――復興廳設立了「災後10年入口網站」,是否可以說明其宗旨?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擴散,變得相當難以在受災地舉行現場活動。但希望能透過網路向國內外傳達復興狀況。例如舉辦「攝影大賽」公開徵集拍攝岩手、宮城、福島3縣的復興樣貌與深厚魅力的照片,還有從各種角度介紹東北的數位內容,亦連結至東日本大震災海嘯傳承館的網站,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也準備了英語版的網站。今後將舉辦「線上研討會」,並將會議現場的狀況上傳,希望能讓網站內容更加充實。

復興廳的「東日本大震災後10年入口網站」英語版

(註:進行專訪的日期為2021年2月19日)

標題圖片:在高地上整備住宅地(前方),受災自治體毋須負擔費用,2020年12月,宮城縣東松島市(共同)

東日本大地震 復興 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