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旅遊新模式:京都保津川篇

觀光旅遊 歷史

參觀寺廟神社,並非玩賞京都的全部。位於京都市區西部的嵐山嵯峨野地區,風光明媚,平安時代起就作為別墅區備受貴族們青睞。遊客可先乘坐小火車,沿保津川前往西鄰的龜岡,回程則乘船漂流而下。這條旅遊路線在外國遊客中也很有人氣,疫情之前一直處於滿員狀態,反倒是現在正好可以避開「三密」盡情體驗。這裡空氣也很新鮮,適合在此恢復因疫情所致的身心疲勞。著眼後疫情時代,新型「生態旅遊」正在誕生。

坐著小火車和馬車去體驗保津川漂流

嵯峨野小火車,路線是從JR山陰線(嵯峨野線)嵯峨嵐山站相鄰的小火車嵯峨站到小火車龜岡站,全長7.3公里,需時約25分鐘。小火車原本是用來運輸貨物的小型貨車,在普通火車和卡車無法通行的地方鋪軌使用。由於JR山陰線改造成了複綫,小火車不再用於貨物運輸,1990年轉為日本最早一條觀光專用的鐵路線。

在柴油機車的牽引下,小火車哐當哐當地行駛在滿眼新綠的溪谷之間,速度也就比自行車快一點。在景色優美的地方,小火車還會特意放慢速度。我乘坐的5號車廂是開放式車廂,四周沒有玻璃窗遮擋。感受著從林木間吹來的山風,心曠神怡。

一列小火車由五節車廂組成,是以國鐵朱鹮25000型貨運車廂為基礎改造而成的。內部採用經典色調和現代藝術裝飾,用木椅子和電燈泡營造出復古氣氛(攝影:天野久樹)
一列小火車由五節車廂組成,是以國鐵朱鹮25000型貨運車廂為基礎改造而成的。內部採用經典色調和現代藝術裝飾,用木椅子和電燈泡營造出復古氣氛(攝影:天野久樹)

從小火車龜岡站到保津川漂流的乘船渡口,有巴士直通聯結。但我還是選擇了坐多人合乘的馬車,悠閒地感受鄉間小路的風情。

開車5分鐘可達的車程,坐馬車花了25分鐘。馬車「嘚嘚嘚」地前行,車後揚起些許沙塵。鳥鳴聲、河水潺潺聲、樹葉隨風搖曳聲…不時閉上雙眼,傾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

使用從挽曳賽馬退役的大馬來拉自製馬車(攝影:天野久樹)
使用從挽曳賽馬退役的大馬來拉自製馬車(攝影:天野久樹)

「京馬車」有8人座和16人座兩種。輕便型的車廂裡,豎向安裝了兩排固定長椅,乘客順著馬車前行方向對面而坐,洋溢著田園牧歌式的氣氛(攝影:天野久樹)
「京馬車」有8人座和16人座兩種。輕便型的車廂裡,豎向安裝了兩排固定長椅,乘客順著馬車前行方向對面而坐,洋溢著田園牧歌式的氣氛(攝影:天野久樹)

下了馬車,再往前走一會,就來到了保津川漂流的乘船碼頭。從上午9點到下午3點,每隔1小時開船(週六、周日和節假日,只要人坐滿就隨時開船)。利用等船出發的這段時間,我採訪了保津川遊船企業工會的代表理事豐田知八先生。

沿途景觀和驚險體驗連英國王室都讚不絕口

豐田介紹道,保津川以遊客為對象的漂流專案始於1899年。因為離京都的代表性景點嵐山和嵯峨野很近,所以受到很多文人的喜愛。夏目漱石的小說《虞美人草》中,也非常詳盡地描寫了坐船漂流而下的樂趣。

保津川的水運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奈良時代。當時盛行放木筏順流而下,把在丹波山地砍伐的木材運送到長岡京和平安京,用以營建都城。

明治時代的放筏人把木材編成木筏運往京都。保津川放木筏這一行當始於奈良時代,1970年左右絕跡了(圖片:保津川遊船企業工會)
明治時代的放筏人把木材編成木筏運往京都。保津川放木筏這一行當始於奈良時代,1970年左右絕跡了(圖片:保津川遊船企業工會)

有「川大名」之稱的京都富商角倉了以,曾組織人員開鑿了急流峽谷中橫亙著的巨大岩石,使水路暢通。

角倉了以通過朱印船貿易積累了巨額財富。他自掏腰包,於1606年疏浚了保津川。木材之外,他還開始用平底船向外運輸丹波出產的穀類、薪炭等豐富而優質的物產。

到了明治時代,JR山陰線開通(1899年),不久卡車運輸也開始出現。利用木筏和貨船的水路運輸逐漸消失,作為旅遊項目的漂流項目取而代之,逐漸繁盛起來。來自海外的重要人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很多來自歐洲的貴賓前來參觀保津川,對峽谷的美景和驚心體驗都讚不絕口。尤其英國王室於此淵源頗深。1881年阿爾伯特·維克多王子和喬治王子兩兄弟,1922年愛德華王子,都曾體驗過保津川漂流。這種新聞在日本國內傳播開去,日本人也開始知道保津川漂流了」,豐田說。

從大正年間到昭和初期,有很多外國遊客坐著雙人人力車來這裡,乃至當時人們把通往乘船碼頭的道路俗稱為「異人街道」。可以說是「外國遊客的盛宴」。

傳承了400年的「川根性」

了解到這些知識後再坐船,樂趣倍增。

蜿蜒的保津川水道,急流與靜水在眼前交互出現。可以看到開在岩石縫裡的杜鵑花,聽到夾雜在溪水奔流聲中傳來的樹蛙清澈的鳴聲…初夏,乘船迎著水花順流而下的這趟旅行,甚是愜意。

從新保津大橋附近到渡月橋前,路程大約16公里,需要花費1小時30分到2小時的時間。有時候還會和小火車(右)「並駕齊驅」(攝影:天野久樹)
從新保津大橋附近到渡月橋前,路程大約16公里,需要花費1小時30分到2小時的時間。有時候還會和小火車(右)「並駕齊驅」(攝影:天野久樹)

河中,有看似要阻斷水流的巨大岩石,也有形似獅子、野豬等動物的石頭,各有說法和典故。船夫兼導遊一一為大家講解。

船夫們使用的撐船篙,是用絲柏或橡木,各自親手製成的。據他們說,「因為形狀、手感都不一樣,所以沒法相互借著用」。

他們通過撐篙,能瞬間判斷風的方向和大小,讓船毫髮不差地穿過岩石交錯的狹窄河道。那些岩盤上的凹陷處,被稱為「撐篙痕」,是幾百年來船夫們用撐篙在同一位置反復點撐形成的。

「不管自然條件多麼惡劣,只要下河開了船,我們就能把船安全開到嵐山去」——保津川船夫的這種氣概,是傳承了400年的精神財富,他們稱之為 「川根性」「舟根性」。

把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新理念

通過船夫們的不斷努力,這裡每年吸引約30萬名遊客,但如今也受到了疫情的沉重打擊。去年一年的乘客人數比前年減少了七成。雖然這裡空氣新鮮,富含負離子,環境宜人,但短期內是無法指望入境遊客的需求了,緊急事態宣言下也很難吸引國內的遊客光顧。

但是,豐田知八他們很樂觀。

「明治時期水路航運被鐵路運輸取代的時候,我們的祖輩們也曾很絕望,覺得全完了,明天開始就要失業了。當時既沒有失業保險,也沒有其他社會保障措施。但在絕境之中,先輩們發揮智慧,揮灑汗水,硬是在旅遊觀光上闖出了一條新出路。我們不能給先輩們丟臉。我想,這些年和我們共同拼搏發展至今的嵯峨野觀光鐵路人士,也是一樣的心情。」

著眼於後疫情時代,豐田等人更加投入的是發展「生態旅遊」。

保津川流經的龜岡市,2018年在日本全國率先制定了「禁止塑膠購物袋條例」。2012年還作為內陸地區自治體首次主辦了「海洋垃圾峰會」。其契機就是保津川船夫們開展的環保活動。

「名稱是叫海洋塑膠汙染,但實際上一多半是從河裡流到海裡去的。對於祖祖輩輩以河為生的我們來說,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豐田等人從20年前開始,就致力於清掃漂浮在保津川的塑膠垃圾。他們還在塑膠垃圾上安裝GPS,開展追蹤調查。從2021年5月開始,豐田他們以大學生等普通市民和遊客為對象,啟動了「生態之旅」旅遊項目——一邊在保津川漂流,一邊回收垃圾。

通常,旅遊景點都會想盡辦法讓人觀賞美麗風景。而該旅遊項目,特意也讓人們看到河裡漂浮著的塑膠垃圾、塑膠瓶,目的是讓大家共同思考如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關於回收垃圾的處理費用,將來也想呼籲全國設定過SDGs目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企業提供協助。此外,將於2022年開業的「河川車站」,也將為孩子們提供體驗式學習和講座式學習。

傳統的「川根性」「舟根性」,也將在新型生態旅遊中傳承下去…

豐田知八29歲的時候辭去了記者的工作,投身加入了船夫的世界。豐田知八介紹道:「在我加入稍早之前(1993年),船夫已從世襲制變成了普通招聘。只要能夠忍受3年的艱苦修行,成為獨當一面的船夫,工作時間可以自由確定,還可以做副業,也可以自己創業。我們正在推行工作方式改革,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攝影:天野久樹)
豐田知八29歲的時候辭去了記者的工作,投身加入了船夫的世界。豐田知八介紹道:「在我加入稍早之前(1993年),船夫已從世襲制變成了普通招聘。只要能夠忍受3年的艱苦修行,成為獨當一面的船夫,工作時間可以自由確定,還可以做副業,也可以自己創業。我們正在推行工作方式改革,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攝影:天野久樹)

採訪協助: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巡禮、旅遊項目策劃人船田幸夫

標題照圖片:平底船激蕩著水花順流前行。隨著時代的發展,木筏和貨船都消失了,但保津峽的自然風光依然秀美如故。幾億年前海水侵蝕堆積形成的地層至今裸露如初,還殘留著江戶時代初期開鑿疏浚的痕跡(攝影:天野久樹)

京都 環保 醫療 旅遊 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COVID-19 後疫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