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埋骨於臺灣的明石元二郎

歷史 臺灣香港

日本政府派遣至臺灣擔任總督者總計19人。雖有不少總督在歷史上留名,其中心中深懷臺灣,甚至希望死後葬在臺灣的人,只有明石元二郎了吧。

從歐洲到臺灣

明石元二郎以第7任臺灣總督的身份來臺,成為日本統治臺灣的「前期武官總督時期」最後一位擁有軍事身份的總督。他的著名功績是在日俄戰爭之際進行秘密工作,支援俄羅斯革命,從背後動搖敵國,在幕後為日本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明石元二郎為明石助九郎的次男,1864(元治元)年生於福岡藩的大名町。首先就讀陸軍幼年學校,其後在1883(明治16)年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擔任步兵少尉。陸軍幼年學校時期的明石元二郎不擅長運動,但數學和繪圖非常拿手。大多單獨行動,被認為協調性低,時常惡作劇,但老師、學長和朋友都對他好意相護。這樣的情況到了陸軍士官學校仍舊持續不變,雖然語言能力優異,卻幾乎不刷牙,對打理生活及自身毫不關心,若熱衷於某事物,就會完全忘記週遭一切,這樣的性格終生未曾改變。

1889(明治22)年,陸軍大學校畢業後,前往德國留學,其後派遣至法屬印度支那(譯註:領域包含現在的越南、寮國、柬埔寨),也曾擔任武官觀察美西戰爭中的馬尼拉戰役。1901(明治34)年擔任日本駐法使館的陸軍武官,隔年轉任駐俄使館的陸軍武官。據說明石的語言能力優異,可以完全理解德語、法語、俄語和英語。他發揮此優異的語言能力,蒐集俄羅斯國內的相關資訊,從事情報工作,並嘗試與俄羅斯的反政府分子接觸。

1904(明治37)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駐俄使館遷移至中立國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明石其後便以此為根據地進行活動。開戰前的同年1月,明石接到參謀本部次長兒玉源太郎的電報指示,要求他「在聖彼得堡、莫斯科、敖得薩(譯註:現在烏克蘭境內大城,擁有不凍港灣,被視為重要軍事據點,亦為物資集散地與重要貿易港口,被譽為黑海明珠)各設置兩名非俄羅斯人的線民」,此外更在開戰的同時,就任直屬於參謀本部的臨時駐歐參謀。另外在轉移至斯德哥爾摩之際,自指揮日軍參與對俄作戰的兒玉源太郎接獲鼓勵的電報,表示出對於明石的「深厚信賴」。

對於日俄戰爭整體發展而言,明石展開行動,在背後策劃讓俄羅斯國內政情不穩,使其無法持續作戰,為日本的勝利作出貢獻,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亦評價:「明石元二郎一人達成的戰果,足可匹敵滿洲的20萬日本軍。」日俄戰爭結束後,在寺内正毅朝鮮總監之下兼任憲兵司令官與警務總長,之後轉任熊本的第6師團長。

明石元二郎(國立國會圖書館)
明石元二郎(國立國會圖書館)

歷代總督之中進行最多次現地視察共6回

1918(大正7)年受命為第7任臺灣總督。明石就任總督後,總督府的人事安排受到眾人矚目。前任總督安東貞美曾起用下村宏擔任民政長官。由於新總督到任,一般來說通常會延攬自己中意的人選,擔任總督府內第二把手的民政長官一職。但明石並未變更人事安排,讓下村宏續任民政長官。

下村宏(國立國會圖書館)
下村宏(國立國會圖書館)

「沒有必要更換熟悉臺灣事物的人選」,這便是明石的想法。此事對於臺灣近代化來說是件值得慶幸的好事,因為當時臺灣總督府正在大力推行兩件大型土木工程計畫,而非常了解推動情形的人便是民政長官下村宏。

明石抵達臺灣就任後,前往各地視察,盡力掌握民情。在1年4個月的短暫任期內,前往當地視察的次數卻高達6次,在歷任總督之中居首。在視察臺北刑務所之際,聽聞25歲左右的受刑人最多一事,說出了「真是非常抱歉」之語。

日本統治臺灣已經過了23年,受刑人大多數都是出生於日本統治初始前後。他認為「日本的統治還有許多未竟之處,因此前途有望的青年才不得不犯下罪行」,並立下新的決心,思考該如何為了臺灣人施行善政。

明石的嗜好是蒐集風景明信片。蒐集來的明信片都貼在辦公室的牆壁上,下屬都覺得總督室就像兒童房間一樣有趣,但明石卻絲毫不以為意。

決定進行日月潭水力發電和嘉南大圳灌溉工程

明石總督任期雖然很短,但期間著手進行的工程事業卻是多方發展。當時臺灣的當務之急是建設近代化所需的發電水壩與增產稻米用的灌溉水壩。對此,總督府籌劃了兩項浩大計畫,其一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建設計畫,另一為灌溉15萬公頃不毛之地的嘉南大圳新設工程計畫。決定啟動這兩大工程並付諸實行的總督,便是明石元二郎。

首先著手進行的是日月潭發電工程。以3千萬日幣資金創設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邀請高木友枝擔任社長。依照當地調查的結果,延攬十川嘉太郎擔任水壩設計,堀見末子技師擔任技師長,負責工程現場的指導與監督。不僅工程預算龐大,工程計畫也是令人驚訝的巨大規模。面對臺灣最長的河川濁水溪,在位於海拔1300公尺的武界,設置高達48.5公尺的混凝土製重力式水壩,並從該處至日月潭長達15.1公里的距離之間,以3處開鑿明渠、4處開鑿暗渠的方式,連結8條輸水隧道,計畫輸送每秒約40公噸的水量。

從水壩輸送而來的水,將會流入北側呈太陽形狀的日潭,由於日潭水位上升,所以在2處修築土堤,讓水位上升約18公尺。南邊呈新月形狀的月潭水位也因而上升,在日潭和月潭之間形成一個新的人造湖,完全連接兩潭。如此一來,海拔748公尺、水深27公尺、周長37公里、貯水量1億4000萬公噸的臺灣最大淡水湖就此誕生。

由於連接日潭和月潭,因此新的淡水湖便命名為「日月潭」。這個巨大的工程計畫以3000公尺的水壓隧道與長達約640公尺的5根鐵製水壓管線,將水輸送至約330公尺下方的發電所。

現在的日月潭(野島剛攝影)
現在的日月潭(野島剛攝影)

另一個嘉南大圳新設工程,計劃在橫跨嘉義和臺南的嘉南平原(臺灣最大的平原)拓展1萬6千公里的水路,藉由濁水溪和烏山頭水壩的水源,將15萬公頃的不毛之地化為穀倉地帶,這個計畫由年輕的八田與一技師設計施工。

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建設工程於1919(大正8)年開工,開工過後兩個月的10月26日,明石總督便突然逝世。但此兩大工程後續仍由總督府推動,嘉南大圳在1930(昭和5)年竣工,大大地改變了嘉南60萬農民的生活,使得原本的不毛之地化為臺灣最大的穀倉地帶。

而日月潭發電所雖然曾經由於資金不足的緣故而一度中止,但在1931(昭和6)年延攬松木幹一郎擔任社長,重啟工程,完成了以10萬瓩發電量著稱的東洋第一水力發電所。其成果便是讓當時的臺灣號稱「有人的地方就有電」,該發電所完工後,臺灣的工業生產提高,臺灣全島居民的生活也向上提升,影響深遠。

此外,明石更是戮力於在海岸線鋪設縱貫鐵路與整備道路。但他的功績並不僅限於土木工程。他更著力於創設臺北商業學校,同時公布並實施臺灣新教育令,讓臺灣人無法前往日本內地就學的情況改善,從此臺人前往日本升學獲得認可。這是為了減少日本人與臺灣人在教育上的區別,任何人只要有繼續學習的欲望,皆可前往日本升學。後來成為臺灣總統的李登輝,也因此才能進入京都帝大農學部就讀。明石亦著手改善司法制度,改革二級審判制度為三級審判制度。他更參與促進森林的保護和設立華南銀行等經濟業界事務,在短時間內戮力著手推動臺灣的近代化,在日本經營臺灣的統治事業上,留下了莫大的功績。

55歲時因病逝世,遺骨葬於臺灣

明石成為未來總理大臣的呼聲很高,但在1919(大正8)年,他因公搭船從臺灣前往日本本土的航行途中,在海上染病。當時留下遺言:「若自己身體有什麼萬一,務必葬在臺灣」,之後於故鄉福岡逝世,享年55歲。遺骨特地移至臺灣,埋葬於臺北「三板橋」的日本人公共墓地。

不過,多年後中國爆發國共內戰,蔣介石率領國民黨軍隊與家屬共200多萬人敗逃臺灣之際,來臺的國民黨士兵居住在日本人公墓附近,明石的墓地也遭到破壞。而解救受損墓地的是1994年就任的臺北市長陳水扁。陳水扁給付遷移費用給居民,在當地推動森林公園計畫。明石的墳墓時隔80年後進行挖掘,其後許多臺灣人理解明石家屬的心情,「希望讓熱愛臺灣的祖父長眠臺灣」,在諸多臺灣人的熱情與協助之下,1999(平成11)年在面朝臺灣海峽的三芝鄉「福音山基督教墓園」,重新建造了明石的墓地。距明石逝世已過了80年。

位於臺北郊外,新北市三芝區的明石元二郎之墳,地點稍微難找(片倉佳史攝影)
位於臺北郊外,新北市三芝區的明石元二郎之墳,地點稍微難找(片倉佳史攝影)

標題圖片:臺北康樂公園內的「鳥居」(片倉佳史攝影)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明石元二郎 日月潭 嘉南大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