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以檢疫手腕引導臺灣邁向「健康體」的後藤新平

歷史

1895年,日本將臺灣納為領土之際,面臨著4個難題:瘧疾、鼠疫、霍亂和阿米巴痢疾等地方性流行傳染病肆虐,拒絕日本統治的盜匪猖獗,再加上原住民族的反抗,以及漢人族群吸食鴉片的惡習。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次任總督桂太郎與第3任總督乃木希典,終日與抗日武裝勢力周旋對抗,卻仍無法平定。當時,日本政府任命兒玉源太郎擔任第4任總督,而他推舉後藤新平擔任相當於自己左右手的民政長官一職,卻遭到時任首相桂太郎的反對。不過兒玉源太郎堅持己見並未退讓。其理由在於,日本在甲午戰爭獲勝後,從中國大陸撤回超過23萬名的士兵,後藤新平在短時間內便毫無疏失地完成檢疫工作,能力獲得兒玉源太郎的高度讚賞。

由醫師轉任醫官

1857年,後藤新平生於仙台藩水澤(譯註:現在的岩手縣奥州市水澤區)。17歲入醫學校就讀,成績優異,畢業後成為愛知縣醫學校的醫師。一路平步青雲,24歲時擔任校長兼任院長。以醫師身份獲得高度評價的後藤,受到內務省衛生局長長與專齋的賞識,在1883年進入內務省衛生局擔任醫官,其後,獲得以帝國大學講師的身份招聘而來的衛生工程技師威廉・巴爾頓(William Burton)的知遇之恩,1890年前往德國留學。回國後,1892年升任衛生局長。後藤為了改善日本統治下臺灣的衛生環境,委託巴爾頓建設臺灣的上下水道工程。巴爾頓受到他的熱情感召,帶著自己的學生濱野彌四郎(土木學者)渡海來到臺灣。巴爾頓過世後仍留在臺灣,完成臺南上水道,至今眾人仍敬其為「臺南上水道之父」。

後藤新平(國立國會圖書館)
後藤新平(國立國會圖書館)

目標是以「生物學法則」統治臺灣

1898年,當時的陸軍中將兒玉源太郎成為臺灣總督後,拔擢後藤為自己的輔佐,擔任民政長官。據聞拔擢之際,後藤對著兒玉談論自己統治臺灣的基本理念時曾言:「比目魚眼睛長得不甚美觀,卻也無法變成鯛魚的眼睛。因為對於比目魚而言,那是最好的樣態,才會有如此長相」,而「臺灣的習俗與制度與生物特性相同,皆有其相應之理與必要性才形成慣習,若恣意變更,勢必引起大反彈,因此必須詳實調查臺灣現況,依循現況實施統治,方為良策。」兒玉因這一番言論,給予後藤完全的信賴。

兒玉源太郎(國立國會圖書館)
兒玉源太郎(國立國會圖書館)

其後,兒玉見到日俄戰爭陷入膠著苦鬥,雖辭去兼任的內務大臣一職,並未辭任臺灣總督,他認為只要「後藤在就沒問題」,便離開臺灣,就任陸軍參謀本部次長。後藤亦不負總督信賴,發揮其行政長才。首先對於臺灣的調查事業,組成「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自任會長,徹底實施調查工作,同時更召集學者研究清朝的法律制度。熟悉現場狀況後,秉持著自論的「生物學法則」強力推動經濟改革與基礎建設。

第一要務是撲滅傳染疾病。第3任總督乃木希典的母親,渡海來臺未久,便因罹患瘧疾而去世。後藤認為盡快撲滅臺北街市的傳染病為當務之急。除了將獨佔潔淨飲用水的財閥水井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之外,同時再次委託巴爾頓和他的學生濱野進行上下水道的建設工程。巴爾頓視察臺北街市狀況之後,發現衛生情況相當惡劣,甚至向後藤表示:「此地須先破壞才能建設。」後藤認為若要防止傳染病蔓延,當務之急是推動上下水道的基礎建設。巴爾頓與濱野鋪設了基隆、臺北、接著進軍臺南,最後完成臺灣全島的上下水道工程。

以「蘿蔔與棍子」對付抵抗運動

接著必須著手進行的是,因應盜匪與原住民頑強抵抗的策略。若無警察與士兵護衛守備,容易遭受匪徒襲擊,平常無法一個人單獨在街頭行走。這是因為踏入狩獵場域的人,可能會遭到原住民「獵人頭」。後藤分別使用「蘿蔔與棍子」的手段,以武力鎮壓持續抵抗的頭目,對於歸順的頭目則賞賜獎金與土地,讓他們可以藉著農業安身立命。這個方法獲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居住在花蓮地區的太魯閣族仍持續抵抗到最後,等到佐久間左馬太擔任臺灣總督後才獲解決。

佐久間左馬太(國立國會圖書館)
佐久間左馬太(國立國會圖書館)

另一個課題是吸食鴉片的惡習。臺灣有許多從中國大陸來的鴉片吸食者,因而採取漸次禁止的政策。1897年公布「臺灣鴉片令」(譯註:原文為「台湾阿片令」),登記鴉片患者名單,導入鴉片專賣制度,開放登記完成者與20歲以上民眾的購買與吸食。鴉片完全自外輸入,以3倍的昂貴價格販賣,賺取巨大利潤。此專賣制度對臺灣總督府而言,除了鴉片以外,亦適用於食鹽、樟腦、菸草、酒類、火柴、度量衡儀器、石油,獲得莫大利益,至今仰賴日本國庫挹注的臺灣預算,因此得以臺灣獨自的收入支應,從統治臺灣以來僅花費15年便達到如此成就。

此鴉片專賣制度並未招致巨大混亂,讓吸食鴉片人口從1900年超過17萬名,到了1930年減少至2萬7000名,而二戰結束的1945年,鴉片吸食人數幾乎降到零。從結果看來,鴉片政策可以說相當成功。

巨大的藍圖

後藤為了臺灣的現代化,擘劃出巨大的藍圖。在一般人的眼裡,其計畫未免過於遠離現實,不知不覺間有人在背後中傷誹謗,認為「後藤擘劃的只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後藤為了實現計畫,從日本內地召集優秀人才,其中一人便是有「臺灣製糖之父」美譽的農業經濟博士新渡戶稻造。

新渡戶稻造(國立國會圖書館)
新渡戶稻造(國立國會圖書館)

日本統治臺灣後,98%的糖消費量皆仰賴進口。在此,後藤將臺灣政策的核心放在產業振興,目標是設立新式的製糖會社,但促使民間企業投資卻是非常困難。後藤拿出高額補助金,設立了資本額100萬日幣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不過由於生產效率低落,於是招聘日本首位農業經濟博士,同時也是後藤同鄉的新渡戶來臺。起初新渡戶皆以「身體孱弱」為由多次婉拒,後藤花費2年才終於說服了他。

來臺赴任的新渡戶徹底調查臺灣的各個角落,針對甘蔗的品種改良、栽培法、製造法等方面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臺灣據此改良後,獲得良好成果,1902年僅有5萬5000噸的製糖產量,1925年達到約8倍的48萬噸,到了1936年的全盛期,則是年產超過百萬噸。臺灣的製糖足以滿足日本內地的需求,甚至能有所餘,成為臺灣最亮眼的出口產業。

在都市改造上亦發揮其靈活手腕

此外,後藤的功績裡也包含都市改造。首先著手於臺北市的三線道路。拆除清朝時期建造的臺北城牆,在原城牆的空間上鋪設道路。道路設計成中央為車道,兩側則是人行步道,其間種植行道樹,恰似三條道路平行前進一般,因此稱為三線道路。道路寬闊之處約有80公尺左右,最狹窄處亦有40多公尺。車輛行走於中央,兩側道路上則是行人與推車往來交雜,行道樹下方更鋪設上下水道。建設工程始於1910年,1913年竣工。此工程由濱野指揮,其後名稱雖改為中山南路(東線)、中華路(西線)、愛國西路(南線)、忠孝西路(北線),仍沿用至今。

後藤以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身份在臺活躍有8年之久,1906年就任南滿洲鐵道首任總裁,以大連為據點經營滿洲事業,持續活躍。後藤在滿洲啟用了臺灣時期的諸多人才,同時更招聘年輕的優秀人才,用於滿洲鐵道的基礎建設,擴充衛生設施,大連等城市的都市建設。其後回到日本內地擔任東京市長,在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後,短時間內完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帝都復興計劃,令世人見識到其才幹。後藤都市計畫的原點,可說受到臺灣經驗的巨大影響。

後藤以醫官的知識技術讓臺灣蛻變為「健康體」,臺灣其後的現代化進展裡,許多部分皆仰賴後藤所描繪的藍圖。八田與一技師的嘉南大圳如是,松木幹一郎擔任社長的日月潭水力發電所的建設亦如是,而盡心盡力於鐵路建設的長谷川謹介更是如此。

標題圖片:日本統治時代建造的專賣局。目前被入為國定古蹟(Richie Chan / PIXTA)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後藤新平 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