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漫畫的逆襲――「反攻日本」實現之路

文化 漫畫 國際交流 臺灣香港

2021年日本與臺灣透過漫畫積極推廣交流事業。曾經在戒嚴時期被視為不良刊物的漫畫,如今不僅引來了新的商機,同時也賦予文化載體的使命。臺灣漫畫究竟與以往有著什麼樣的不同?以下為資深記者林翠儀的報導。

臺日雙方以「東日本大地震10周年」為契機進行了漫畫互動事業

日本為感謝10年前臺灣在東日本大地震時提供的援助,2021年2月在臺北國際動漫節的日本館中,展出100多名日本知名漫畫家親手繪製的感謝臺灣簽名板。相當於日本駐臺大使的日臺交流協會代表泉裕泰,在官方臉書以詼諧語調說「期待臺灣漫畫家大舉逆襲」。

蔡英文總統參觀動漫節後,也立即在推特上「應戰」說,即使在疫情期間,日本漫畫仍大舉「來襲」。面對泉大使的「叫戰」,小英總統引用了日本知名漫畫的經典名言「不退縮!不諂媚!不後悔!」(退かぬ!媚びぬ!省みぬ!,北斗神拳),及「勝利向來站在臺灣這邊」(結果がいつも俺(臺湾)に味方するんだ,島耕作),宣示這將會是一場精彩的比賽。

果然在不到5個月後,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與文化內容策進院合作,於7月1日起在東京展出了「謝謝日本彩稿展」,10名臺灣漫畫家繪製彩稿感謝日本捐贈疫苗給臺灣。臺方動員人數雖然不如日方龐大,但也算是履行了小英總統的「逆襲」宣言,勇氣十足。

駐日臺灣文化中心展出10名臺灣漫畫家繪製彩稿感謝日本捐贈疫苗給臺灣(筆者攝影)
駐日臺灣文化中心展出10名臺灣漫畫家繪製彩稿感謝日本捐贈疫苗給臺灣(筆者攝影)

深受日本動漫影響的臺灣動漫,以現今的產業結構和創作人才數或許還難以與日本匹敵,但從創作能量來看,卻很值得拭目以待。

2007年無金獎,2020年金銀銅全包

事實上,日本外務省去年舉辦的第14屆國際漫畫獎,來自61國及地區共383部作品參賽,結果臺灣漫畫家韋蘺若明以作品《送葬協奏曲》奪最優秀獎(金獎)、阮光民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阮光民卷》奪優秀獎(銀獎),以及D.S. 以《百花百色》奪得入賞獎(銅獎)。

日本外務省第14屆國際漫畫將,臺灣漫畫家韋蘺若明以作品「送葬協奏曲」(蓋亞文化)奪下金獎,阮光民以「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阮光民卷」(新經文化)奪銀獎(駐日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日本外務省第14屆國際漫畫將,臺灣漫畫家韋蘺若明以作品「送葬協奏曲」(蓋亞文化)奪下金獎,阮光民以「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阮光民卷」(新經文化)奪銀獎(駐日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日本國際漫畫獎從2007年開辦,臺灣漫畫家雖然多次得獎,不過以往從未得過金獎,反倒是香港和中國漫畫家成為此一獎項的常客,但去年第14屆,金銀銅等於被臺灣全包,而且作品的高完成度與多樣性,讓人十分驚豔。

不只如此,被視為漫畫家出道捷徑的重要大賽「京都國際漫畫獎」,近年的大獎幾乎被臺灣漫畫家奪下,去年有全球87個國家及地區共1621項作品參賽,結果由臺灣漫畫家Gene以《稻草人的守護者》勇奪大獎,並以〈慶典路上〉在插畫單元獲得優秀獎(冠軍),拿下雙料冠軍。

臺灣漫畫家Gene以《稻草人的守護者》在2020年京都國際漫畫獎拿下大獎(取自ARTstreet網頁)
臺灣漫畫家Gene以《稻草人的守護者》在2020年京都國際漫畫獎拿下大獎(取自ARTstreet網頁)

臺灣漫畫家Gene以〈慶典路上〉在2020年京都國際漫畫獎插畫單元拿下優秀獎(取自ARTstreet網頁)
臺灣漫畫家Gene以〈慶典路上〉在2020年京都國際漫畫獎插畫單元拿下優秀獎(取自ARTstreet網頁)

過去在京都國際漫畫獎得獎的臺灣漫畫家還有2019年的銀甫、2017年的常勝、2016年的nyaroro,以及2015年的ANTENNA牛魚,他們皆已在臺灣或日本的漫畫市場取得了出版或連載的機會。

此外,縣內漫畫家輩出的四國高知縣以「漫畫王國.土佐」自居,很早就投入以漫畫活化地方的事業,3年前開辦「世界漫畫選拔賽」,雖然名聲較不響亮,但也吸引各國創作者參加,去年第3屆有19個國家地區237作品參賽,結果由臺漫創作者余韋德以〈70s students〉拿下故事漫畫一般組最優秀獎。

臺漫創作者突然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絕非偶然,可以視為是近10年來臺灣政府在發展文創產業下的階段性成果,另一個不可忽略的推手,就是由中央研究院學者黃冠華等人與漫畫業者共創《CCC創作集》,這本漫畫期刊的問世讓臺灣漫畫累積出一定的實力,在「水到渠成」之後,自然而然朝著日本進行「逆襲」。

臺灣經歷了「本土漫畫黃金期」到「CCC創作集」期

臺灣本土漫畫在1980年代有一段黃金期,不能不提最具代表性的已故漫畫家鄭問,他獨特的水墨原創漫畫在臺港中日曾引起一陣漩風。鄭問原從事室內設計業,1984年以《戰士黑豹》漫畫出道,後來以彩色水墨手繪漫畫《刺客列傳》打響名號。1990年獲日本講談社之邀,在漫畫週刊《Morning》發表〈東周英雄傳〉以完全不同於日本風格的畫風驚豔日本漫畫界。

1991年鄭問以《東周英雄傳》獲日本漫畫協會頒予「優秀賞」,成為首位受此榮譽的外國漫畫家。當時朝日新聞稱讚他為「20年內無人能出其右的天才、鬼才、異才」,更被日本漫畫界譽為「亞洲至寶」。

鄭問在2017年3月因病辭世,文化部2018年6月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為鄭問舉辦名為「千年一問」的故宮大展,鄭問成為第一位作品進入故宮的漫畫家。

1980年代臺灣本土漫畫黃金期,主要是時報文化出版先後創立了《歡樂漫畫》半月刊和《星期漫畫》周刊,為漫畫家開闢了發表空間,除了鄭問,同期還有敖幼祥、陳弘耀、阿推、麥仁杰、蔡志忠、朱德庸、曾正忠、林政德等人。

1987年臺灣解嚴,出版品送審制度失效,雖然以往對出版品的言論拑制鬆綁,但出版業也進入戰國時代,尤其是未經授權的盗版日本漫畫大量進入臺灣市場,相對剝奪了臺灣漫畫家的生存空間,本土漫畫逐漸沒落,間接地造成了臺灣漫畫家的斷層。一直到近10多年來,政府開始重視文創產業,民間力量覺醒,本土漫畫才又有了新的生機。

臺灣政府開始有輔導漫畫的想法,大概始於2002年,當時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提出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帶出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漫畫也首次被納入文創產業,但起初負責漫畫業務的新聞局輔導漫畫預算大約僅有500萬元臺幣,相較於現今每年有上億元臺幣的預算,可說是少得驚人。

起步之初,臺灣尚無對文化產業鏈的概念,新聞局管出版,接觸的是出版社不是漫畫家,文建會雖然接觸作者,但以文學創作者為主,經濟部管通路,接觸的是書店,主管機關支離破碎,很難有一套可全面顧及創作端到通路端的產業鏈政策。

一直到2012年文化部成立,臺灣的漫畫產業輔導政策才算走上軌道,主要政策包括環境整備、扶植漫畫出版、人才培育、行銷推廣、國際交流、跨界合作、設置漫畫基地及規劃國家漫畫及動畫博物館園區等。

實際措施包括安排漫畫家參加國際展出,並到國外駐村與各國漫畫家交流,例如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舉辦「金漫獎」鼓勵漫畫作者和出版業者,建置「臺灣漫畫資訊網」,提供國內外即時消息,作為漫畫出版業、創作者及讀者的訊息交流平臺,2016年出版第一本《臺灣漫畫人才手冊》,收錄160多名臺灣漫畫家資料,且定期再版更新內容等。

臺灣在2016年出版第一本由官方編寫完整介紹臺灣漫畫家的人才手冊(筆者攝影)
臺灣在2016年出版第一本由官方編寫完整介紹臺灣漫畫家的人才手冊

另外,2019年1月開幕的「臺灣漫畫基地」,座落於臺北後車站華陰街,以當地老房子改裝而成,提供漫畫專書店、展覽廳及漫畫作者的駐村和創作空間,現在納入新成立的「文化內容策進院」,漫畫基地與漫畫數位平臺「CCC創作集」,目前分別提供臺灣創作者硬體與軟體的支援。

位於臺北華陰街的「臺灣漫畫基地」(文策院提供)
位於臺北華陰街的「臺灣漫畫基地」(文策院提供)

擺脫了和風色彩走出自己的特色

創刊於2009年的《CCC創作集》,可說是近10年來臺灣漫畫創作最具關鍵性的領航刊物,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本漫畫期刊竟然是由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員,也就是臺灣最高學術機構的文史學者所規劃創辦的。

理由其實也沒有很複雜,就是這些文史學者剛好是喜愛看漫畫的「動漫宅」。當年的中研院承辦了政府的一件「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主要是將臺灣史料和檔案數位化,並推廣給民間運用,參與的學者認為漫畫是一種最容易被吸收的載體,可以讓民眾透過漫畫親近那些被視為硬梆梆的文史資料。

於是這些學者就將整理過後的臺灣史料進行「轉譯」的工作,將生硬的研究論文變成白話,並摘出故事大綱,提供給漫畫家進行創作。

「CCC」轉譯史料提供漫畫家作畫素材,充實了臺灣漫畫內容。漫畫家英張的「採集人野帳」(蓋亞文化)還成功與臺北植物園作了連結(取自《CCC創作集》)
「CCC」轉譯史料提供漫畫家作畫素材,充實了臺灣漫畫內容。漫畫家英張的「採集人野帳」(蓋亞文化)還成功與臺北植物園作了連結(取自《CCC創作集》)

《CCC創作集》原本是由中研院製作,委託很重視本土漫畫的出版社「蓋亞文化」,以季刊方式發行,前4期免費發行,因市場反應極佳,第5期之後改委外商業發行,蓋亞從第10期後接下製作與出版的工作。中間在2015年因銷量下滑而停刊,後來由文化部挹注經費,於2017年底復刊,2019年移轉至文策院旗下,2020年6月發行最後一期實體刊物後,8月全面數位化,開放線上免費閱讀。

《CCC創作集》的創刊目的,原本只是為了活化史料,但也因此提供了臺漫創作者相對缺乏的故事內容,以及珍貴的發表平臺,進而孕育出臺灣新生代的潛力漫畫家。

事實上,去年包辦日本外務省國際漫畫獎的金銀銅的3位臺灣漫畫家韋蘺若明、阮光民及D.S. 他們都在《CCC創作集》上連載過作品,曾在京都國際漫畫獎得獎的常勝和ANTENNA牛魚也是CCC創作集的作者群之一。

曾在2017年於京都國際漫畫獎得獎的臺灣漫畫家常勝,推出新作「閻鐵花」(大辣出版)(取自《CCC創作集》)
曾在2017年於京都國際漫畫獎得獎的臺灣漫畫家常勝,推出新作「閻鐵花」(大辣出版)(取自《CCC創作集》)

雖然《CCC創作集》的文史和臺灣本土素材的取向,也被質疑過於冷門,甚至被稱為是「文青漫畫」,但對於整個臺灣漫畫與日本漫畫進行區隔,或是擺脫和風色彩,還是有很大的貢獻。

既然為創作者,就不可能永遠站在原點,近幾年臺灣漫畫,不管在畫風、內容或是表現手法,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也可以感受到臺灣漫畫逐步脫離日本漫畫的影響,開始走出自己的特色,以駐日臺灣文化中心這兩年邀請臺漫創作者左萱和許彤設計的摺頁文宣品為例,從她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臺灣滿滿的風光以及自信。

漫畫家左萱以九份風光為駐日臺灣文化中心2020年摺頁海報(駐日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漫畫家左萱以九份風光為駐日臺灣文化中心2020年摺頁海報(駐日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插畫家許彤以阿里山為主題,為駐日臺灣文化中心的繪製2021年摺頁海報(駐日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插畫家許彤以阿里山為主題,為駐日臺灣文化中心的繪製2021年摺頁海報(駐日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標題圖片:駐日臺灣文化中心展出10位臺灣畫家繪的彩稿謝謝日本贈送疫苗,開幕當天駐日代表謝長廷(左)與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理事長谷崎泰明(右)到場參觀(筆者攝影)

東日本大地震 漫畫 臺灣 日本動漫 軟實力 文化政策 戒嚴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