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道~漫步桃園大溪時空之旅(上):從慈湖到康莊路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道可道,非常道──漫遊古道,發思古之幽情,遙想古今無數人生。一條道路,如何接納光陰這個百代過客所帶來的無數經驗,而其中的歷史記憶,又如何受到保存,遺留至今?筆者於此撰寫一系列遊記,紀錄其漫遊於百年古道上的所思所感。此次主角是臺灣桃園市最古老的城鎮大溪,筆者從蔣介石永眠之地「慈湖」,沿著臺車軌道,一路走下去。

酷似蔣介石故鄉的慈湖

遊歷「慈湖陵寢」,算來已是第4次,每次都可發現銅像數量又增多了。這裡在日治時期曾名為「牛角湳」,是蔣介石改名為「慈湖」,而這位改名者,現在就在湖畔永眠。但這裡並不是蔣介石墓地,蔣介石父子窮極一生,盼想「反攻大陸」,希望在打勝仗後,自己的遺體能葬在那片心目中的神州大陸。如今,父子二人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靈柩與臺灣的土地之間隔著一塊黑石平臺,等待著葬至中國土地的那一天。

大溪這塊土地,因占有淡水河主流大漢溪的地利之便,是桃園市發展最早的古鎮。為這裡帶來財富的除了水運業,還有木材、樟腦,以及煤礦。中央山脈西北側的「加里山脈」,煤礦脈密集如血管,還延伸至基隆市鎮。慈湖所在的草嶺山一帶也是「加里山脈」的一部分,日治時代1906年便開發為煤礦。其後,此處的炭礦成為與臺中霧峰林家並稱「天下二林」的富豪,板橋林家的資產。

二戰中日本戰敗,離開臺灣,蔣介石率領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臺,在風光明媚的臺灣四處設置名為「行館」的招待所。蔣介石特別喜愛大溪,因此地風景酷似其故鄉寧波奉化,遂從板橋林家手中無償租下草嶺山,設置行館與軍事設施,作為自己死後的歸處。

慈湖白日夢

然而臺灣民主化以後,慈湖發生了一個奇妙的變化:戰後臺灣各地設置的蔣介石塑像(還有孫文塑像與蔣經國塑像),隨著時代演進,漸漸被視為獨裁與威權體制的象徵而遭到撤除,集中到此處管理。

蔣介石塑像群,看起來彷彿一群蔣公圍著一座蔣公進行質詢
蔣介石塑像群,看起來彷彿一群蔣公圍著一座蔣公進行質詢

設置於公共場所的銅像與雕塑,體現著該共同體所共同追求的夢境,或許正因如此,獨裁國家才會致力於展現強而有力的獨裁者塑像。當共同體不再能夠追求同一「夢境」,銅像便遭逢受到破壞、拆除的命運。近年,世界各地有許多銅像都遭到破壞,與他們相比,臺灣的蔣公塑像有處可去,或許還算是比較幸運的。

走在群像之間,驀然想起製作臺灣第一座蔣介石塑像的,是雕刻家蒲添生。受到義父陳澄波的推薦,他在1946年製作了一座蔣公銅像,以紀念其60歲誕辰。沒想到後來,義父陳澄波卻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中遭到槍殺,不禁令人感嘆命運的捉弄。

我發現這裡的塑像配置有個法則:8、9座蔣介石塑像圍成一個圓圈,包圍住中心的蔣介石塑像,看起來彷彿是在指責中間那座像,也像是在開一個集體會議,討論著今後應該何去何從。一隻白粉蝶翩翩飛舞於群像之間,那些塑像全都露著詭譎的微笑。不遠處的停車場,一位中年男性街頭藝人奏響著動畫《哆啦A夢》片頭曲旋律:

這樣的事真好
實現的話真好
這種夢想,那種夢想,我有好多好多夢想  (詞:楠部工)

蔣介石曾是毛澤東的勁敵,但近年的中國對蔣介石似乎有重新評價的動態,也因此,此處也成為中國遊客的知名觀光景點,公園入口處還有「法輪功」招牌;但這幾年,中國遊客減少,加以疫情衝擊,人群便更顯稀疏。

往昔的臺車軌道

從慈湖朝大溪市中心延伸而去的「慈康路」,走上一陣,蔣經國永眠之地「大溪陵寢」便出現在右手邊,雖是平日,此處遊人卻比蔣介石的慈湖陵寢要多上不少。若是查閱1921年日本時代製作的地圖,便可發現慈康路上寫著「手押臺車軌道」──沒錯,此處正是搬運煤礦、樟腦、木材與人員的臺車軌道通行之處,這條臺車軌道連結大溪與角板山,名為「角板山線」。

查閱1921年日本時代製作的25000分之1比例地形圖,便可看到中間偏左處寫著「手押臺車軌道」(提供: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查閱1921年日本時代製作的25000分之1比例地形圖,便可看到中間偏左處寫著「手押臺車軌道」(提供: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走過大溪陵寢,慈康路便一分為二。往左便是下山的山路,由草嶺山往大漢溪方向一路向下,不久便能抵達曾有過臺車軌道車站的「內柵」地區。

此次散步途中,我拜訪了大溪鄉土歷史家黃建義先生,了解當地歷史。黃先生於1964年生於大溪,原是行政院營建署證照的室內設計師,負責各地公共設備的室內設計與施工。1999年集集大地震,他作為公務員前往南投縣進行救援活動,也因此迎來人生轉機。

「當時我體悟到,一個地區要想從巨大天災裡進行復興活動,所仰賴的便是此前累積起來的鄉土史和田野調查。所謂的地方文化調查並不只是為了要延續地方文化,它更是地方文化在面臨巨大危機時的生命線。」

黃先生因此回到故鄉大溪,作為「大溪文化調查者」進行活動。現在除進行室內設計外,也在桃園市各地當導遊、擔任大溪文化協會理事,並與妻子一同經營連結行政、地方與觀光的「達文西瓜藝文館」。店內資料展覽館的牆面上,擺滿各種歷史資料、圖書與照片。

「大溪文化調查者」黃建義先生的工作室
「大溪文化調查者」黃建義先生的工作室

據黃先生所言,據黃先生所言,「內柵」本來的意思,是指早期大溪二層地區時常原住民與漢人各族群的紛爭,於是漢人就在下山的路口附近再設置防守線與柵欄自保,大溪「內柵」地名因此而來。

也就是說,「內柵」的「柵」原先是指清朝拓荒者所建造的原住民包圍網「隘勇線」。包圍網從清廷移交日本總督府手中,到了第5代臺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的時代,甚至鋪設了高壓電線。隨著交通網的發展,臺車軌道也延伸至深山之中,臺車除了搬運木材與煤礦之外,更身兼對原住民進行武力鎮壓的軍事行動任務。如此想來,「內柵」這一名稱,實在隱藏著令人悲傷的歷史秘辛。

內柵的美麗三合院

渡過內柵橋,漫步蜿蜒河畔小徑
渡過內柵橋,漫步蜿蜒河畔小徑

經過內柵小學後,便有一條小河出現在眼前的道路上。沿著河畔小巷前行,眼前景色豁然開朗,綠油油的田野延伸至遠處,彼端現出如彼岸花色調般的紅磚建築。靠近一看,那是名為「永安居」的傳統閩南式三合院。

「永安居」原為簡送德宅邸,現為桃園市文化財,中庭有時會舉辦音樂會
「永安居」原為簡送德宅邸,現為桃園市文化財,中庭有時會舉辦音樂會

臺灣鄉下不難看到三合院的蹤跡,但這座永安居在筆者所看過的三合院中,是保存狀態極為良好,也極為美麗的。據傳,此處曾是豪商簡送德的宅邸,他曾在大溪老街和平路上開辦貿易公司「德記商行」,這座三合院現在是桃園市的文化財。這座三合院,我乍看之下總覺得有那裡不對勁,細細想來後才發現房屋中庭竟是片草地。本來,三合院的中庭多用來曬衣服或養雞,或供鄰居集會,是相當具有生活感的地方。或許正因如此,修整完善的綠色草地與紅色磚瓦之間的顏色對比,更顯得耀眼而如夢似幻。

離開永安居,前往位於內柵中心的寺廟「仁安宮」。廟宇斜對面是一間木桶工房,飄盪著陣陣清新的木材香。廟的正對面搭著一座舞臺,彷彿要與神明面對面,舉辦祭典時,舞臺會上演酬神歌仔戲,想來必定十分熱鬧。前文提到的黃建義先生給我看過大溪老街上一間家庭以前的帳本,上頭寫著「大正15年丙寅3月初2日 赴內柵觀戲」,住在老街的人還專程跑來內柵看戲,可見此處過往之繁華。仁安宮前殿供奉著財神玄壇真君,據傳農曆3月15日是真君生日,或許帳本主人前來觀看的,便是預祝真君生日的戲碼。

黃建義先生給筆者看的大正15年某家庭的帳本,右起第4行寫著「赴內柵觀戲」。
黃建義先生給筆者看的大正15年某家庭的帳本,右起第4行寫著「赴內柵觀戲」。

仁安宮起源於1846年(清朝道光26年),13名從中國福建捨命橫渡臺灣海峽的福佬人沿淡水河溯溪而上,又攀溯支流大漢溪,終於抵達距內柵2公里的彼岸。這13人決定在此落地生根,因而供起玄壇真君,祈求開墾成功。靜靜流淌的小河、吹過平野的和風、平野彼端的群山緩坡──橫渡危險的黑水溝,終於抵達新天地的13人曾經作過的夢,至今彷彿仍活在眼前的這片景色之中。

除了一部分圖片之外,本文圖片由筆者攝影。

標題圖片:來到桃園慈湖公園的蔣介石塑像

臺灣 蔣介石 日本統治時期 蔣經國 桃園市 慈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