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家「新危機」:糧食自給率創新低下如何調度?

政治外交 財經 社會 生活

日本糧食自給率低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老而新的問題」。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2020年度更是創下有統計以來的最低紀錄。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農作物歉收;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引發國際局勢緊張,物流停滯,形勢堪憂。日本還能對低糧食自給率這一問題置之不理嗎?專家對此給出警訊。

日本還算是獨立的國家嗎?

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小麥為首的穀物價格、原油價格、化肥原料價格等漲幅擴大。這加劇了人們對近來日漸凸顯的糧食及生產資料保障問題的不安。

以小麥為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出口量合計占世界出口總量的3成。對於日本來說,雖然目前的進口國是美國、加拿大、澳洲,但放眼全球,進口替代國需求集中,小麥爭奪戰日益激化。

古巴作家、革命家何塞·馬蒂說過:「無法做到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是奴隸之邦。」日本詩人、雕刻家高村光太郎也曾說過:「希望至少能做到食物自給自足。否則,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算不上真正獨立。」

2020年度,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僅為37.17%(以熱量為基準),刷新了自1965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低紀錄。是時候追問一句:這樣的日本還稱得上是獨立的國家嗎?而面對難以預估的事態,保護好本國民眾是作為獨立國家的最低條件。

烏克蘭危機激化了國際搶糧大戰

近來,中國等新興開發中國家的糧食需求增量明顯超過人們的預期。單憑中國經濟從疫情中恢復,需求成長所致這一個原因並不足以解釋這一趨勢。以大豆為例,中國已經進口了1.03億噸(2021年),而日本,縱然大豆消費量的94%都依靠進口,也不過339萬噸(2019年),只是中國的零頭。

假如中國提出稍微增加採購量,那麼大豆出口國可能就不賣給日本了。如今的中國等國家完全有能力以高價大量採購。事實上,在日本,進口大豆的價格正在逼近國產大豆。加之貨櫃船隻也逐漸不願經停日本,運來日本的海運費用因而上漲。可以說,在採購大豆的競爭中,日本已然拼不過對手了。

再如化肥原料,日本的磷和鉀100%依賴進口,但也因中國控制出口開始變得難以保障。就在此時,與中國齊肩的化肥原料生產大國俄羅斯等發生了紛爭。可以想見,今後日本化肥原料的進口之路將難上加難。這是因為,磷礦石生產國中,中國排名第1,俄羅斯排名第4;鉀肥生產國中,白俄羅斯排名第2,俄羅斯排名第3,中國排名第4。

另一方面,極端氣候變得越來越常見,這加大了全球供給的不穩定性,在供求緊張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價格很容易就會上漲。比如高油價帶動了原油替代品——以玉米等穀物為原料的生物燃料的需求上升,擴大了穀物價格暴漲的幅度。國際紛爭等無法預估的事態會讓情況快速惡化,眼下的烏克蘭危機正是如此。

糧食危機逼近,日本卻無糧食安全保障措施

2022年1月17日,岸田首相在施政方針演講中闡述了「經濟安全保障」,卻沒有提及「糧食安全保障」,而只在農業政策部分談到提振出口和農業智慧化(即充分利用機器人技術和資訊通信技術,推動農業省力化、精細化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糧食和生產資料價格已然高,在搶購競爭中日本顯然不再是中國等的對手,人們越來越擔心國民的糧食如何得到保障,國內農業生產又將如何持續。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居然只強調提高出口和農業智慧化,不能不說日本政府對糧食危機認識不足。

筆者並非否定提振農產品出口,但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7%,這在世界範圍內也屬於極低水準。對於日本來說,在糧食危機逼近的當下,首先要做的不是提振出口,而應該是全力確保國內農業生產吧。

再者,日本稱農產品出口額已達1萬兆日圓,其實也是「假像」。有人估算過,真正意義上的日本國產農產品出口額不到1000億日圓,大部分都是像威士忌、咖啡、巧克力、味噌、醬油等依賴進口原料的加工食品。要把出口額這一數字提高到5兆日圓,吹這麼個「空無一物的廣告氣球」到底有多大意義呢?筆者也並非否定農業智慧化,但鼓吹智慧化能解決一切問題,靠這樣癡人說夢來造勢到底有多大意義呢?

以進口為前提的經濟安全保障政策已然失敗

岸田首相的施政方針演講等內容依據的是自民黨於2020年12月16日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安全保障戰略的意見書」。意見書中雖然列有「加強糧食安全保障」這一部分,但同樣隻字未提「提高糧食自給率」。這讓人覺得他們終究只考慮如何在國際經濟環境中籌措糧食而已。

歸根到底,政府認為只要花錢就能買到,因此做好資金方面的準備就行了,這便是最便宜、最有效率的安全保障措施。但是,很明顯這一思路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如果不正視這一點,安全保障就無從談起。

推動貿易自由化,糧食依賴進口就是保障經濟安全,這種論調從根本上來說缺乏長遠、綜合的視角。儘管短期內,維持國內糧食生產的成本高於進口農產品,但考慮到「花錢也買不到糧食」等難以預料的事態,從長遠來看,前者的成本實際上更低。在核電上,我們已經受到教訓了——只看到眼前發電成本低,卻忽視了可能發生無法挽回的重大事故。

而且,如果只考慮狹隘的經濟效率,將一切交由市場競爭解決,就會導致那些關乎生命和健康安全的成本遭到縮減,帶來巨大的危險。特別是像日本這樣,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37%了,一旦糧食數量得不到確保,那麼即便品質堪憂,除了進口也別無他法。換句話說,數量和品質的安全保障將同時崩潰。

這才是我們面臨的現實情況。所謂的「經濟安全保障」卻完全不涉及如何提高糧食自給率,偏離了「糧食安全保障」的本質。這種論調很危險,保護不了國民的生活和生命,也形成不了「安全保障」。

白米和牛奶減產是缺乏危機意識的表現

在糧食危機風險越來越高的當下,日本政府以白米和牛奶過剩為由要求減產。可現在不是減產,削弱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時候。這太短視了!現在的日本已經連糧食都可能無法正常進口了,為什麼還要減產呢?

近30年來,日本人的收入持續減少,每年的食物消費量也在下降,受疫情影響,降幅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想吃卻吃不到。所謂過剩並不是由需求減少引發的,而是對本該供應的地方供應得不充分。在這樣的情況下,恰恰要增產,通過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救助消費者,進而減少庫存,救助生產者,同時還能應對即將到來的糧食危機。

筆者再次強調,農業政策的重點不應該是提振出口和農業智慧化。說是保障經濟安全,卻沒有提出保障糧食安全的具體措施,這是政策缺陷。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能拿出比日本更多的資金來購買糧食,「花錢也買不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以「花錢就能買到」為前提的經濟安全保障政策已然失敗。做好準備應對糧食無法進口的風險,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思路。

增強全體國民保護糧食的意識

現在的形勢,正需要全體國民一起思考如何維持和擴大國內糧食生產。生產、流通、零售、消費及相關產業都是「命運共同體」。零售商不要過度砍價了,如果無視農戶投入的成本,一味按照售價要求批發商壓低產地進貨價格,那麼農戶就會苦不堪言。一旦農戶堅持不下去了,零售商也將無以為繼。

消費者也不要覺得「便宜就好」了。沒有農戶就沒有食物。我們要強化從生產到消費的網路,摒棄「只顧現在、只顧金錢、只顧自己」的觀念,完善配套的公共援助,形成「三方共贏」的永續經濟。

日本民眾長期被灌輸了一種誤解,即在世界範圍內,日本農業受到的過度保護力度是最大的,實際情況卻完全相反。在美國,疫情造成農戶收入減少,政府為此累計撥款3.3兆日圓用於直接補貼農戶,並向農戶收購3300億日圓的糧食發放給生活困難的人。而日本在這方面的花費幾乎為零。

其實在實施緊急援助之前,美國、加拿大、歐盟還有相應的政策機制,即政府按照設定好的最低價格(指「融資單價」「支持價格」「干預價格」等)收購穀物和乳製品,用作國內外救濟物資。這是日本所沒有的。而且,為了補償農戶的生產費用,支付直接補貼還分兩步實施。這也是日本所沒有的。日本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太大了。

換言之,日本農戶獲得的保護實際上是最不充分的,能夠堅持下來堪稱「精銳部隊」。儘管如此,日本的農業生產額還實現了世界排名第10位的佳績。希望日本的農戶能夠重拾這份自豪、自信,重拾保護國民的決心。

食物受制於人意味著喪失國家的獨立性

與保護生命、環境、地區、國土和國境相關的產業要舉全國之力支持,這在歐美國家是常識,在日本卻不是。這樣下去,日本將無法度過危機。國家應該投入財政資金,為防備不測事態構建安全網,制定解決措施。

例如,60公斤白米的價格從1.2萬日圓跌至9000萬日圓,國家如果為700萬噸作為主食的白米填補差價,只需要3500億日圓,這樣就能保護國民的生命。再如,實現全國中小學免費供餐只需要5000億日圓左右,這樣就能保護孩子們的未來。糧食才是國家防衛的關鍵。相比耗費6.6兆日圓從美國購買147架F-35戰鬥機(含維護費),這筆費用沒有理由拿不出來。

日本政府應謹記,「糧食受制於人就意味著國民生命受制於人,國家也就此喪失獨立性」,應重構農林水產業政策,將其作為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的核心。國民希望的是,政府不再將國家利益拱手讓給那些有利益勾連的日、美企業,而要繪製願景並構建全面的政策體系,發動國民貢獻一己之力來確保糧食安全,守護我們自己的生命、環境、社區和國土。

標題圖片:PIXTA

農業 農業政策 糧食自給率 糧食 糧食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