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細道~承襲北埔精神再創造.漫步客家老街——廟前街~北埔街

文化 歷史 觀光旅遊 臺灣香港

道可道,非常道──漫遊古道,發思古之幽情,遙想古今無數人生。一條道路,如何接納光陰這個百代過客所帶來的無數經驗,而其中的歷史記憶,又如何受到保存,遺留至今?筆者撰寫一系列遊記,記錄漫遊於百年古道上的所思所感。這次走訪位在台灣新竹縣山區的的客家村「北埔」,與一群將先人遺留的資產創造成新發想的人們邂逅。

台灣和青森的影像重疊

最近認識了一位日本青森出身的人,他將父親的攝影集結成冊出版。其契機是從逝世的父親的抽屜裡發現大量的相機底片,將那些底片翻拍成影像上傳到社交網站「Instagram」(@shoichi_kudo_aomori)後,得到世界各地粉絲非常大的迴響。我看到照片時吃了一驚,照片裡的人們像是跨越了70年的歲月,在我面前如栩如生的「呼吸」著1950年代青森的空氣。

照片中,蘋果堆滿地面有如地毯,農家婦女談笑風生於其中。尚未鋪蓋好的泥土路豎立著電線桿,孩童像彩色的塑膠小球似的穿梭其間,在家門前蹦蹦跳跳的玩著。看著這些照片的我,有如站在可以撿起滾過來的球並扔回去的距離,彷彿還可以聽見笑聲。那些充滿生命力的風土寫照,像極了日本時代台灣畫家的作品。

攝影師名叫工藤正市(1929-2014)。他在工作閒暇之餘,持續拍攝青森的風景,而他的家人,在他過世前始終不知道有這些照片。

工藤正市先生,於1950~1962的青森縣時拍攝的照片。徜徉在蘋果地毯中的收穫女工們。@shoichi_kudo_aomori
工藤正市先生,於1950~1962的青森縣時拍攝的照片。徜徉在蘋果地毯中的收穫女工們。@shoichi_kudo_aomori

工藤正市的故事,讓我聯想到日本時代到戰後重要的知名攝影師鄧南光。我正好為了要投稿雜誌『東京人』,才剛訪問完他兒子鄧世光不久。鄧世光發現父親留下大量的未顯影底片,是在鄧南光於1971年過世後的事。那些底片被沖洗後,竟出現了上百張未發表過的東京留學時的照片,對於鄧南光在二戰前於東京拍攝這麼多的相片,家族都未曾知曉,就連鄧世光也嚇了一跳。

鄧南光的長男,鄧世光。位於台北近郊的家裡。
鄧南光的長男,鄧世光。位於台北近郊的家裡。

發現照片後,由台灣攝影師簡永彬從其中選出60張,將其於台北和東京舉辦攝影展展出,當時已進入台灣民主化後的1990年代。近期這些照片由歷史研究家著手加工成彩色照片,使世人更加認識鄧南光這位攝影師。

新竹客家的北埔姜家

鄧南光出生長大的地方,是擁有豐富的客家文化的新竹縣北埔。比17世紀開拓台灣西部平地的河洛人還晚渡台的客家人,為求生存空間前往原住民所居住的山間丘陵地。原本居住著賽夏族和泰雅族的北埔,於1835年被設置成武裝拓墾組織「金廣福」的據點,其周邊的北埔鄉和寶山鄉、峨眉鄉、苗栗縣南庄的開拓由此展開。

「金廣福」領袖是廣東惠州出身的粵籍人士.姜秀鑾,其子孫參與了之後的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抗日戰爭「乙未戰爭」,另外,還帶給新竹苗栗地區經濟和政治莫大的影響,像是從日本時代開始盛行的台灣茶產業等等。因為他們與動盪的台灣史息息相關,所以擁有「北埔姜家」的稱號。

鄧南光也是北埔姜家的後裔之一,父親鄧瑞坤繼承母親鄧家家業,所以承嗣鄧姓。在北埔有間紀念鄧南光的「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其建築原為「世源醫院」,正是鄧南光的侄子所開。

舊世源醫院的建築。「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前的Y字路。
舊世源醫院的建築。「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前的Y字路。

舉辦中的攝影展所描述的台灣百年歷史

紀念館寬廣的腹地上,有著枝葉茂盛的榕樹,館內舉辦過鄧南光攝影展「時代之眼」,此展由編輯《彩繪鄧南光:還原時代瑰麗的色彩》的作家王佐榮策展,並由台灣鄉土文史專家王子碩將色彩還原。展覽內容包含從關東大地震復興到近代都市文明的開化、現代主義文化的成熟還有戰爭的足跡,甚至還有台灣皇民化運動、台灣世家的出征送行等等。不只記錄了鄧南光的故鄉,北埔的人們,也記錄100多年前日本的繁榮和狂熱最後迎向破滅的各種姿態,還有將戰後台灣將迎接大混亂的預感栩栩如生地呈現。

《武運昂然》1945年中壢的世家吳鴻麒、吳鴻煎兄弟的凱旋遊行。吳鴻麒在其兩年後於二二八事件中遭虐殺。(取自《彩繪鄧南光:還原時代瑰麗的色彩》)
《武運昂然》1945年中壢的世家吳鴻麒、吳鴻煎兄弟的出征送行。吳鴻麒在其兩年後於二二八事件中遭虐殺。(取自《彩繪鄧南光:還原時代瑰麗的色彩》)

我於行程中先繞過紀念館,朝街道中心的北埔慈天宮走。在此供奉著開墾土地時被原住民報復而逝世的人們,由姜秀鑾於1840年建立,此廟祭祀觀音菩薩和客家的守護神「三山國王」,是北埔人信仰寄託之處。

鄧家的本址在慈天宮前的北埔街上,鄧南光與兒子鄧世光都於此出生。對於在台北長大的鄧世光來說,北埔集結了他寒暑假長期待過的少年時期回憶。北埔街就如同鄧南光於老家二樓所拍攝的作品所顯示的,每到中元節等重大節慶,慈天宮前就會舉辦傳統戲劇,吸引很多附近的鄰居,熱熱鬧鬧的擠在露天的廣場。

《平安大戲》北埔街廟前街口的中元節傳統戲劇(取自《彩繪鄧南光:還原時代瑰麗的色彩》)
《平安大戲》北埔街廟前街口的中元節傳統戲劇(取自《彩繪鄧南光:還原時代瑰麗的色彩》)

茶業的枯榮盛衰

慈天宮前的廟前街景觀,是2021年的話題歷史連續劇「茶金」的故事原型,因此劇而備受關注的傳奇茶商姜阿新的洋樓,對面可望見傳統四合院金廣福公館(國定古蹟)。姜阿新的洋樓外圍石牆,和清朝時期所建的台北城,用的都是同一款北投唭哩岸採伐的石頭,由此可得知姜阿新的財力在當時有多雄厚。

姜阿新的洋樓前櫻花盛開。洋樓在當年永光公司破產後曾經一起讓渡,之後在子孫的努力下再度買回來,現在一般對外公開。
姜阿新的洋樓前櫻花盛開。洋樓在當年永光公司破產後曾經一起讓渡,之後在子孫的努力下再度買回來,現在一般對外公開。

台灣的茶歷史很久遠,從清朝時期的大陸移民在各地栽培開始,後來被來台調查樟腦的英國商人注意到,從此進軍國際市場。日本時代印度的阿薩姆品種改良出的紅茶被研究生產後,日本三井財團將資本投入台灣各地興建茶園和工廠,奠定了紅茶產業的基礎。由此誕生出與西方「立頓紅茶」相對抗的日式紅茶品牌「日東紅茶(三井紅茶)」,最高級的茶葉還被作為天皇御用品。

在這其中,參與戰前的茶葉生產基礎建設,還有戰後一手繼承茶業使其非常成功的,就是北埔的姜阿新。印度和印尼等茶葉生產大國的產量在戰後混亂期還未恢復時,姜阿新的「永光公司」將九成烏龍茶和綠茶、紅茶外銷至海外,築起台灣茶的黃金時代,另外還成功經營起木材、砂糖、物流等事業。

大受歡迎的「東方美人」(膨風茶/白毫烏龍),是被小綠葉蟬吸食後經手工摘採,小綠葉蟬的唾液在發酵時會產生獨特的蜜香,使茶葉擁有獨特的香甜味。北埔產的高級茶葉品牌「Hoppo Tea」(北埔茶)於國際市場轟動一時。但在茶業生產大國漸漸回復生產的1950年以後,北埔茶漸漸失去了市場優勢,永光公司陷入經營危機,沒過多久就破產了。將其榮光與沒落記錄下的是姜阿新的女婿廖運潘(1928~),他從1996年開始花了20年以上的歲月用130萬字寫下姜阿新傳記,就此成為連續劇「茶金」的故事原型。

傳達歷史傷痛的作家

順著北埔街前進,和中正路相連的Y字路旁,有著一棟被整修成獨立書店的老建築物。書店冠上美麗的台灣鳥類特有種台灣藍鵲之名,稱作「藍鵲書房」,旁邊併設著一間咖啡館「Lost and Found-拾樂坊」。

老闆陳萬成和高美玉,原本決定要領養一隻在北埔南邊的五指山上生活的可愛野狗摩卡,但在一次颱風過後,在五指山上怎麼找都找不到摩卡,找著找著結果就到了北埔,最後被北埔的氣氛所吸引而留下,雖然沒有找到摩卡,但卻遇到了當時正要頂讓的診療所,也就是現在改建後的店和書店。

高美玉說,是摩卡帶來的緣分,使這間店成了北埔社區重要的文化空間。咖啡館名字「Lost and Foundー拾樂坊」,意味著「將失去的東⻄找回來」。陳萬成不只造訪1895年乙未戰爭的新竹古戰場,還採訪了當地的鄉土文史專家,另外還傾心傾力為抗日戰爭的義民們製作紀錄片。

經營「藍鵲書房」「Lost and Foundー拾樂坊」的高美玉(左)和陳萬成(右)
經營「藍鵲書房」「Lost and Foundー拾樂坊」的高美玉(左)和陳萬成(右)

在「藍鵲書房」附近,有一間紀念小說家龍瑛宗的文學館,龍瑛宗於1911年生於北埔,為日本時代首位獲得日本有名綜合雜誌『改造』的佳作推薦獎的台灣人。1937年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於文學界出道,成為以日語創作的台灣人作家的代表之一,並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編輯。戰後被剝奪了日語創作的機會,1980年後他開始用中文創作,可說是一生都不放棄用自己的語言編織作品的作家。龍瑛宗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我堅持寫作的理由很單純,因為不想讓歷史有空白的片段。我有責任讓我們的子孫了解被其他民族支配的屈辱和傷痛,需要一路將其不斷地寫作記錄下來。」

龍瑛宗在日本時代也上過公學校,其教職員宿舍被修改成「龍瑛宗文學館」,現在由龍瑛宗的孫女劉抒苑經營。文學館前種植了一株木瓜樹,恰巧與龍瑛宗作品名稱作出呼應。

光輝的生命和必定造訪的死亡。生死循環透過創作的動力而連結並互相支撐。乍看之下,幾度看似因為死亡而消逝的事物,卻藉由留後世的人們在賦予新的創造下重新復甦,替這些作品也創造並重生出新的生命與時間。

日本時代公學校教職員宿舍修復後的「龍瑛宗文學館」前種著木瓜樹。
日本時代公學校教職員宿舍修復後的「龍瑛宗文學館」前種著木瓜樹。

標題圖片:龍瑛宗的孫女劉抒苑,負責經營「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

※照片全由作者提供

文化 台灣 歷史 臺灣 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