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獲譽為「臺灣紅茶之父」的新井耕吉郎

歷史

臺灣紅茶的勢力以往曾經席捲全世界,有一位人物懷抱熱情,在臺灣種植茶樹,培育並奠定了茶業之基礎。他便是獲譽為臺灣紅茶始祖的新井耕吉郎。

對於臺灣茶業的貢獻感動了許文龍

奇美實業的創辦人許文龍,是一位出身臺南市的實業家,2013年獲日本政授予旭日中綬章。2007年,他到日月潭旅行之際,造訪了茶業改良所的魚池分場。那時從場長口中得知,憑藉著一位日本人新井耕吉郎的堅持,臺灣紅茶才有今日之發展,因此至今仍受到職員尊敬。許文龍對於新井的強烈熱情與巨大功績相當感動,於是製作了4座新井的半身銅像,分別贈送給資料館、博物館等機關以彰顯其貢獻。此外,2009年也贈送給定居於群馬縣的新井後人。因此,至今沒沒無聞的新井,獲譽為「臺灣紅茶的始祖」而廣為人知。

筆者與許文龍先生(右)(筆者提供)
筆者與許文龍先生(右)(筆者提供)

1904(明治37)年,新井耕吉郎生於群馬縣利根郡東村園原,身為新井松五郎的三男。1921(大正10)年,畢業於群馬縣立沼田中學校,進入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農學實科就讀。農學實科是附設於農學部的教育機構,招收中學校學歷和專門學校入學檢定合格者,通過考試後即可就讀,畢業生稱為「得業士」。

1925(大正14)年3月,從北海道帝國大學畢業後,新井取得「得業士」的學歷,志願入伍加入步兵59連隊,以幹部候補生的身份,在宇都宮度過了1年的軍旅生涯。滿期退伍後,在1926(大正15)年5月遠渡臺灣,至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院就職,以新竹平鎮茶業試驗支所助手的身份赴任。當時新井22歲。

以總督府專家的身份訪臺

1921(大正10)年8月,臺灣總督府新設中央研究所,同時合併轄下的農業研究所,此研究所是直屬於總督府的研究機構。中央研究所的農業部長是大島金太郎博士,他是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獲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延請來臺時一同帶來的高徒。

新井前往臺灣赴任之際,正逢日本統治臺灣經過30年,基礎建設已逐漸推展開來的成熟期。但提到外銷出口的農產品,則是糖和蓬萊米,加上阿里山的木材和輸往歐美的綠茶、外銷東南亞的半發酵茶(烏龍茶)為主。不過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在1823年於阿薩姆地區發現了與中國品種不同的茶樹,大約在1850年左右茶葉生產事業開始步上軌道,終於可以製作紅茶,以英國為中心向全世界推廣販售。

茶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的中國,遠古以前便存在人類社會,甚至連神話裡都曾出現。一般而言,當時的茶葉被認為是藥材,其後在西元前59年前後才開始作為休閒嗜好的飲料。茶傳到日本則是在805年左右,傳入歐洲則是大約在1610年。

從臺灣挑戰世界性的紅茶熱潮

阿薩姆茶種比起中國茶種,時間差距極大,僅有約短短200年的歷史。阿薩姆茶種富含引發苦澀味覺的兒茶素,氧化酵素的活性強,容易氧化發酵,因此主要使用於製造紅茶和烏龍茶。比起中國茶種,阿薩姆茶種的特徵是葉面大,且葉面上廣布的葉脈皺摺較深。此外,阿薩姆茶種與中國茶種最大的不同在於,茶樹會長成10公尺左右的高大樹木。不耐寒冷,偏好高溫潮濕的氣候,因此目前栽種以印度、斯里蘭卡和印尼等地為中心。目前日本栽種用於焙製紅茶的「紅富貴」(べにふうき)和「紅光」(べにひかり)等品種,是由中國茶種與阿薩姆茶種配種改良而成。

以往至今,在歐美廣為飲用的茶曾是綠茶,但烏龍茶逐漸廣為盛行,其後更由紅茶取而代之。中國茶種曾為世界最大的量產茶葉,卻遭英領印度奪下寶座。全世界對於紅茶的需求逐漸增加,而綠茶和烏龍茶的需求銳減,這也對日本造成巨大影響,特別是衝擊了臺灣總督府的外匯收入,被迫必須訂定目標推動政策,以生產足以銷售至全世界的紅茶。臺灣由於氣候高溫潮濕,因此被選中作為容易氧化發酵且適合栽種阿薩姆茶種的地區。不過,臺灣何處的土地適合栽種阿薩姆茶樹尚且不明,當務之急是選定栽種地。

目前在臺灣的紅茶栽培的情景(筆者攝影)
目前在臺灣的紅茶栽培的情景(筆者攝影)

日月潭湖畔獲選為適合栽種之地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適合栽種茶樹的地點位於中部的南投縣「魚池鄉」,該地距離日月潭湖畔850公尺,地形為水社村貓囒山斜面一帶的盆地,從當地的氣候溫差大判斷適合栽種紅茶,相當有信心地在當地設置紅茶試驗所。到了1936(昭和11)年,又在臺中州新髙郡魚池庄水社九之甲一帶,設置了新井所提案的「魚池紅茶試驗支所」。新井在當時任職的平鎮茶業試驗支所與新設置的魚池支所兼任職務。除此之外,新井還有一家五口要養育照顧,每天都過著忙碌的日子。

但隔年的1937(昭和12)年12月,日本軍隊發出召集令,新井被派遣到陸軍運輸基隆出張所。經過半年多,直到1938(昭和13)年6月才解除召集令,並升任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技手,再次回到魚池紅茶試驗支所和平鎮茶業試驗支所。重新開始研究如何栽種臺灣紅茶,從各地訂購阿薩姆品種的茶樹,接著與臺灣的原生茶樹配種,埋頭研究最適合臺灣的紅茶品種。1941(昭和16)年3月,升任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技師的同時,亦獲拔擢為魚池紅茶試驗支所的所長,成為高等官7等、從7位的官員。魚池紅茶試驗支所包含群馬出身的新井,總共僅有6名職員。新井的住處緊鄰支所,夙夜匪懈地辛勤工作,在附設的錫蘭式製茶工廠裡,終於成功焙製出「臺灣紅茶」。

因世界大戰而難以運輸出口

新井遠眺自己種植而成的茶圃,傾注研究熱情,活用在中央研究所獲得的經驗,欲將此地打造成研究「臺灣紅茶」的聖地。新井的研究欲望和熱情,讓職員驚訝到張口結舌。不過1941年12月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環境丕變。首先是「臺灣紅茶」變得難以運輸出口,支所的資金告急,再加上職員遭軍隊召集從軍,陷入人手不足的困境。戰況惡劣之下,更被要求以茶圃增產食糧,但新井不從,持續守護茶樹。他的堅持背後有其理由。

從1936年開始在臺北帝大任教3年的山本亮教授,曾在中國安徽省收集5000個品種的茶樹,再從其中培育出300株種苗,當時交由新井種植於支所茶圃。因此,新井必須守護種植了珍貴種苗的茶圃。1945年,日本接受菠次坦宣言投降。日本人從臺灣引揚回日本,取而代之的是蔣介石所率領的國民黨政權。新井將所長之位讓給臺灣人陳為禎,讓妻小登上遣返船隻回國。新井自己以技師的身份留下,選擇繼續踏上研究紅茶的道路。但在隔年的1946年6月19日,新井染上瘧疾,在42歲的盛年與世長辭。

功績流傳於世的「茶業有功者」所留下的茶圃

當新井嚥下最後一口氣時,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之事。似乎有一隻螢火蟲飛至新井上方,隨即朝茶圃的方向飛去。職員認為是新井的魂魄化作螢火蟲,希望繼續守護茶圃,因此眾人皆落淚慟哭。承繼其後的陳為禎感念新井的功績,由於他真摯且認真地將一生奉獻給臺灣紅茶的研究,於是1949年便在茶圃的一處建立了新井耕吉郎紀念碑,從業人員將新井尊為臺灣紅茶的始祖,以及貓囒山的守護神,定期參拜。

新井耕吉郎紀念碑(筆者攝影)
新井耕吉郎紀念碑(筆者攝影)

新井過世後經過21年,亦即在1967年,獲得日本政府授予勲五等瑞寶章。新井所培育的臺灣紅茶「苦澀味少而圓潤醇厚」,直至1960年代都相當受到歡迎,盛極一時,但1970年代開始出現劣質品,1980年代從市場上消失。不過1999年臺灣中部發生921大地震,其後提倡生產紅茶作為震災復興政策,當時沒沒無聞的新井終於獲得矚目。並在2001年臺灣農委會在「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從400個栽培品種裡選拔出1個品種,指定為「臺茶23號」,商品命名為「祁韻」。

此品種是以新井在戰爭裡守護的茶樹為基礎而製造出來的紅茶,與阿薩姆不同,特徵是葉面小,如同用於綠茶和烏龍茶的茶葉,散發花香與果香。新井耗盡一生打造而成的魚池紅茶試驗支所的茶圃,戰後改為「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真正成為了臺灣紅茶的聖地。新井耕吉郎於臺灣茶業的莫大功勞,受臺灣人尊敬,「臺灣紅茶之父」的故事持續流傳於世。

參考文獻

  • 『日本人,開拓臺灣』(暫譯)Madoka出版
  • 『臺灣與日本人』(暫譯)錦正社

標題圖片:臺灣的紅茶茶園(jemmy999 / PIXTA)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日月潭 紅茶 新井耕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