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望雨」——領先時代的臺語歌謠之父・鄧雨賢

歷史 文化

1930年代,日本統治時代下的臺灣,臺語歌謠突然迎來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當時的中心人物是臺灣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專屬的作曲家──鄧雨賢(1906-1944年)。他的代表作《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4首歌曲,又被合稱為「四月望雨」,是取歌名的第一個字組合而成的。即使受到時代的擺弄,在臺灣以鄧麗君為首,多到不可勝數的歌手都曾翻唱過他的作品,即使過了90年的歲月,至今依然被民眾傳唱著。本文介紹鄧雨賢如何經歷了臺語歌謠的黎明期及其歌曲的坎坷命運。

至今仍受大眾喜愛的《望春風》

在臺灣,有一首幾乎是家家戶戶耳熟能詳的名曲,又被稱為「地下國歌」,那就是《望春風》。這首歌曲的作詞人是李臨秋,作曲人為鄧雨賢。在日本統治下的1933年,由純純(本名:劉清香)主唱,大受歡迎。2000年,由台北市政府與大型報社聯合報共同主辦的《歌謠百年台灣》活動中,有22萬名市民參與投票,獲得壓倒性支持,被選為「最受歡迎老歌」項目的第1名,可說是臺灣民眾的「心靈之歌」。筆者認為《望春風》的地位,若以日本的歌曲來說,與「文部省唱歌」 (譯者註)的《故鄉》(作詞:高野辰之;作曲:岡野貞一;1914年)相近吧。

那麼,接下來介紹《望春風》的歌詞。由於坊間傳唱的版本有部分的歌詞被改編過,以下是李臨秋的最早原版歌詞。

獨夜無伴守燈下  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未出嫁  見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要問伊驚歹勢  心內彈琵琶

想要郎君作尪婿  意愛在心裡
待何時君來採  青春花當開
忽聽外口有人來  開門該看覓
月老笑阮憨大呆  被風騙不知

在那個自由戀愛還不普遍的時代,完美地詮釋出煩悶的少女情懷,不禁讓人對李臨秋的才華讚嘆不已。面對用臺語創作出新時代的新歌曲,當時民眾是帶著衝擊和喝采來迎接此作品。

被時代擺弄的臺語歌謠之父

然而,《望春風》這一路走來並非平順,對於作曲者的鄧雨賢也是如此。後面會說明這首歌曲經歷的坎坷命運,這裡想先概觀作曲者鄧雨賢與當時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鄧雨賢(鄧泰超藏,開放博物館提供)
鄧雨賢(鄧泰超藏,開放博物館提供)

1904年,日本統治時代,鄧雨賢是出生於桃園廳中壢支廳(今桃園市)的客家人。父親是漢文教師,他15歲就進入父親任職的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就讀,在那裡接觸到西洋樂器。畢業後,在大稻埕日新公學校擔任教職,不久就和鐘有妹結婚,育有四男一女。29年,為了正式學習作曲,甚至到日本的東京音樂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留學。他於1932年在樂壇出道,是「大稻埕行進曲」的作曲者。

雖然是題外話,這首「大稻埕行進曲」的唱片消失了幾十年,因此,透過文獻可以知道這首歌的存在,但是什麼樣的歌詞或旋律,在專家之間仍是一大謎團。不過,到了2007年,有位收藏家在新北市三重區的跳蚤市場發現了蟲膠盤(使用介殼蟲分泌的天然樹脂固定碳纖維、氧化鋁、硫酸鋇等粉末的混合物)的唱片,終於才得以揭開全貌。

回歸正題,進入1930年代後,臺灣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老闆的栢野正次郎為了擴大臺灣的市場,決定投入臺語唱片的製作與販售。在那之前,推出的黑膠唱片清一色是日文歌詞,也包括了『大稻埕行進曲』。最初的臺語歌謠是31年的默片電影《桃花泣血記》的同名宣傳曲。這首歌是由當時受歡迎的「辯士」(劇情解說人)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在街上進行宣傳之際,由詹本人親自演唱,獲得了廣大人氣。隔年,臺灣古倫美亞唱片把這首歌灌製唱片,讓當時的臺灣傳統戲曲「歌仔戯」小生,同公司的專屬歌手純純(1914-1943年)主唱,造成了轟動。

33年,音樂才華受到賞識的鄧雨賢作為專屬作曲人也被招攬入臺灣古倫美亞唱片。這一年,鄧雨賢的代表作裡面,就誕生了《雨夜花》《月夜愁》《望春風》3首。演唱這些作品的純純一躍成為知名女歌手,鞏固了在臺語樂壇的地位。這個時代,因為臺灣的西洋樂器的樂團或錄音室設備都不完備,灌製唱片的作業全部都是跨海到日本完成的。

臺灣古倫美亞唱片時期的鄧雨賢和其家族(鄧泰超藏,開放博物館提供)
臺灣古倫美亞唱片時期的鄧雨賢和其家族(鄧泰超藏,開放博物館提供)

作曲者死後也持續受到壓迫

但是,自臺語歌謠的誕生以及後續發展的黃金期並不長,因中日戰爭長期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自37年起,連臺灣都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首先就是查禁報紙上的漢文欄,廢止漢文書房,也限制使用臺語或客家語等當地語言,臺語歌曲也從此消聲匿跡,不再出現在唱片上。不僅如此,鄧雨賢的名曲《雨夜花》《月夜愁》《望春風》被改編成日文歌詞,分別是以《榮譽的軍夫》《軍夫之妻》《大地在召喚》為歌名的日本軍歌。

失意之際,鄧雨賢在40年離開臺灣古倫美亞,遷居新竹芎林,在芎林公學校任教,再度回到教書生活。由於時勢所趨,42年也改為日本名――東田曉雨。然而,2年後的44年卻病倒,以37歲的英年撒手人寰。

即使是在鄧雨賢離世後,他的作品依然受到壓迫。二次大戰結束,中國國民黨的國民政府來臺後,把鄧留下的「四月望雨」列為禁歌。以《四季紅》會讓人聯想到共產黨軍(紅軍)為由,把歌名改為《四季謡》,而《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過去曾是日本軍歌而有所忌諱。

自1949年發布戒嚴令以來,禁止在學校或公共場所,以及在廣播裡使用中文以外的臺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這些作品也面臨到傳承的危機。96年,國立彰化高級中學的音樂館落成啟用,經投票欲命名為「雨賢館」時,當時師範大學畢業的音樂老師還問道:「鄧雨賢是誰?」留下了這樣的插曲。

伴隨民主化而受到矚目和重新評價

另一方面,進入1970年代之後,鄧麗君、鳳飛飛、江蕙等知名歌手,純粹是在懷念老歌的文脈下翻唱鄧雨賢的作品。可以明顯看到的是,時代轉變,臺灣邁入民主化,臺灣民眾的本土意識從90年代後半開始萌芽。97年,香港出生的臺灣人,R&B(節奏藍調)歌手陶喆,把原本的臺語加上了中文歌詞,重新詮釋了《望春風》,引起了話題。

2007年,推出大型音樂時代劇「四月望雨」(原創劇本:楊忠衡,導演・劇本改編:楊士平)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首演,之後也陸續在高雄和台中公開演出。2010年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的最終場,筆者也入場觀賞,故事聚焦於一直以來不太被描寫的時代,讓觀眾有機會來概括認識鄧雨賢一生走過的足跡,是一部充滿挑戰性的作品。

《歌謠風華 初聲》
《歌謠風華 初聲》

除此之外,2012年在公共電視播出的電視劇《歌謠風華 初聲》,是以鄧雨賢和純純為男女主角,以青春偶像劇的形式來描寫那個時代。關於拍攝這部電視劇的動機,製作人伍中梅說:「不是以歷史或學問的觀點,而是從娛樂角度出發,想要和更多人分享1930年代這一段作為現代臺灣流行音樂基石的黎明期。」

《歌謠風華 初聲》的製作人伍中梅女士
《歌謠風華 初聲》的製作人伍中梅女士

還有,據說《望春風》不只有臺語版本,包含中文、客家語、日本語等在內的多種語言和許多地區,一共有60種以上的版本存在。光是筆者所知道的日文歌詞就有3種版本,其中最喜愛的是生於臺灣日語世代的陳清波(1949年-)的作品。歌詞如下:(中文為譯者暫譯)

娘十八花盛り 眠れぬ宵は窓辺に佇(た)ち
愛しき人よ今いづこ 教えておくれお月様
(少女正值十八歲的青春年華 失眠的夜晚站在窗邊
心愛的人現在在何方啊 月亮請告訴我)

春風そよぐ町角で 出逢いし君は目もくれず
面影だけは夢にまで 伝えておくれお月様
(在春風吹拂過的街角與你邂逅 但你卻沒注意到我
你的身影甚至出現在夢裡 月亮請幫我轉達啊)

切なく恋し君なれど 結ぶ縁(えにし)をなんとしょう
希望(ねがい)は一つ紅の糸 繋いでおくれお月様
(雖然對你傾心愛慕 想要和你結連理
把願望化為一條紅線 求月老來牽線啊)

一面忠實呈現出臺語原詞的世界,也充分融合了日文的美感和柔和,令人佩服。

陳清波先生(本人提供)
陳清波先生(本人提供)

《望春風》在過了90年之後,現今依然深受許多人喜愛。2013年,臺灣的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在將2006年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鄧雨賢(Dengyushian)。想必臺語歌謠之父也會在遙遠的天空繼續守護,看著自己的作品在人們的歌聲中永遠傳唱下去吧。

標題圖片:鄧雨賢(鄧泰超藏,開放博物館提供)

臺灣 歌曲 日本統治時期 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