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探險

日俄戰爭:20世紀首次的國家總動員戰,日本打敗大國的原因及對世界的影響

歷史 國際 政治外交 社會

1904年,日本在明治維新下成為近代化國家,不到40年就敢與大國開戰。藉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契機,海外對日俄戰爭的關注度也逐漸提高,以下將簡明闡述這段歷史的背景、經過及其影響。

日本國民罹患「恐俄病」

明治時代,「恐俄病」(恐露病,日俄戰爭前後的流行用語)在日本人之間蔓延。對於俄羅斯帝國是否會入侵日本列島而產生的恐懼感,當時稱為恐俄病。

進入18世紀,俄羅斯為了尋求冬天海面不會結冰的港口(不凍港)而展開領土擴張政策,日本稱之為「南下政策」不久後就迫使江戶幕府開放通商。幕末時期,曾經發生俄羅斯軍艦一時非法佔領對馬島的事件,儘管在1855年簽訂的《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規定「庫頁島為日俄兩國人的混居地」,但在明治初期,俄羅斯把犯人和軍人送往該地,對日本人居住區產生壓迫。

1891年5月,俄羅斯帝國皇太子尼古拉(即後來的沙皇尼古拉2世)訪問日本,在遊覽完琵琶湖要回京都的途中,在大津市內被一名巡警襲擊而受傷。這起大津事件,讓明治天皇和首相松方正義急忙趕往京都,探望住院中的尼古拉。聽說當時很多日本國民發送賠罪的電報並致上道歉信,病房裡的慰問禮物也堆得像山一樣高。

甚至,有位女性為了向尼古拉表示謝罪和顧慮到天皇的苦衷,在京都府廳前持剃刀割喉自殺,雖說是脫離常軌的過度反應,日本人對於俄羅斯可能會以大津事件為藉口向日本宣戰的恐懼可見一斑。「現在攻打過來的話,根本無力應付,日本會淪為殖民地」――幸好,俄羅斯政府和尼古拉對日本政府的處理相當滿意,但外務大臣青木周藏等人則是引咎辭職以示負責。

在日英同盟的助威下走向開戰

大津事件的3年後,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不過,實際上發生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也與「俄羅斯對策」有關。

自明治初期開始,日本就一直要求朝鮮開國,目的是讓朝鮮走向近代化,能夠共同防止俄羅斯的南下擴張。但是,日本此舉引起朝鮮的宗主國清朝不滿,對立持續升高的結果,演變成戰爭。

大獲全勝的日本在馬關條約(日清講和條約)中,迫使清朝承認朝鮮為獨立國家,要求膨大的賠償金(2億兩=約3億1000萬日圓,當時日本年度財政收入的2倍多),以及割讓領土(遼東半島和臺灣等地)。

正當日本人陶醉在舉國歡騰的勝利氣氛下,卻遭到俄羅斯潑冷水。俄羅斯找來了法國和德國,向日本政府提出勸告:「日本領有遼東半島一事,不利於遠東和平的發展,應予以返還。」(三國干渉)。

日本有自知之明,即使對抗也毫無勝算,只好把遼東半島歸還給清朝。然而,俄羅斯卻以向清朝租借的形式,實質控制遼東半島的大連和旅順,開始對整個半島行使影響力。甚至,當清朝發生動亂(義和團運動)之際,俄羅斯趁機出兵佔領滿洲全境,就這樣賴著不走。

另一方面,朝鮮政府厭惡被日本控制,而往俄羅斯靠攏。朝鮮公使三浦梧樓殘忍殺害親俄反日的核心人物閔妃(朝鮮國王高宗的正妻)之後,高宗逃往俄羅斯公使館避難,朝鮮政府從俄羅斯迎來財務、軍事顧問,建立親俄政權。

於是,日本轉為向英國政府尋求支持,1902年簽訂日英同盟。英國在中國和印度的利益受到俄羅斯威脅,想透過與日本合作,箝制俄羅斯在東亞擴張勢力。

日本政府在日英同盟的助威下,同意俄羅斯在滿洲的控制權,取而代之的是要求俄羅斯承認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指導權。在這個階段,始終是以外交方式來試圖解決日俄之間的懸案。

然而,日本國民認為既然有辦法和大英帝國締結軍事同盟,群起支持主戰派。當俄羅斯開始在朝鮮北部建立基地時,大眾輿論也一面倒傾向主戰派。

也可以說,這是日本政府沒有公布日俄兩國的國力實況所導致的後果,但是媒體方面也必須負起責任。原因在於大部分的報章雜誌為了提升銷售量,改為支持主戰派,對於世界各國紛紛預測俄羅斯會贏得勝利一事刻意不報導,反而煽動主戰言論。

不過,這裡要補充說明的是,雖然僅有一小部分,但仍有反戰派、主和派的存在。例如,內村鑑三基於基督教的人道立場,幸德秋水和堺利彦基於社會主義的立場反對戰爭。幸德原本在日報《萬朝報》擔任記者,當報社轉向開戰論時,憤而退出並創立平民社,即使日俄戰爭已經開打,仍發行《平民新聞》主張反戰。此外,在日俄戰爭中,與謝野晶子也在文藝雜誌《明星》上發表了反戰詩〈請君勿死〉的作品。

日本浪漫主義的代表,留下許多短歌集的女詩人與謝野晶子。除了短歌創作以外,針對婦女問題、教育問題積極發表意見等,活躍領域相當廣闊(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近代日本人肖像」)
日本浪漫主義的代表,留下許多短歌集的女詩人與謝野晶子。除了短歌創作以外,針對婦女問題、教育問題積極發表意見等,活躍領域相當廣闊(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近代日本人肖像」)

錯估的「短期決戰」劇本

不管如何,從1903年秋天左右開始,在大眾輿論的推波助瀾下,日本軍隊決定開戰。隔年1904年2月,日俄談判破裂,日本向俄羅斯宣戰。

但是,聽說直到前一刻都還反對戰爭的明治天皇,流淚說道:「這次作戰不是出於本人意願,事至如此,已不可避免。假如戰敗的話,要怎麼向祖先交代,又如何對得起國民?」以天皇為首的政府和軍隊首腦的心裡都很清楚,「正面對決」是贏不了俄羅斯的。

因此,日本軍隊擬定了戰略如下:戰爭期間大約1年,開戰初期由日本聯合艦隊發動奇襲殲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同時,日本陸軍要趕在俄羅斯陸軍集結兵力於遠東之前,在滿洲的遼陽全力攻打對手。透過這樣的短期決戰,讓俄羅斯政府喪失戰鬥意志,在戰爭早期階段提出議和――反過來說,既沒有明確的勝算,對戰爭花費也毫無概念的情況下,就和大國俄羅斯開戰了。

然而,短期決戰根本是天馬行空的幻想。縱使日軍在遼陽會戰打贏了,但是陣亡人數超過5300人,而且俄軍也逃之夭夭。後來,日軍對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殲滅行動以失敗收場,俄軍逃到旅順港。

旅順港興建了很多砲台,形成從海上難以進攻的防禦系統,於是日本海軍請求陸軍從陸上攻撃。不過,街道上多是水泥建築,成為要塞地區,在進攻上耗時長又死傷慘重。此外,旅順會戰主要是壕溝戰,當時出現了重型280毫米榴彈砲、機關槍、速射榴彈砲、手榴彈、野戰砲等大量先進武器。在這層意義上,此戰役也可以說是10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雛形」。

旅順被攻陷後,於1905年1月5日舉辦的「乃木與斯特賽爾會談」。會見後,日俄主將的紀念合影。中間列左起為賴斯參謀長、乃木希典將軍、斯特塞爾將軍、伊地知幸介參謀長,中國旅順(時事)
旅順被攻陷後,於1905年1月5日舉辦的「乃木與斯特賽爾會談」。會見後,日俄主將的紀念合影。中間列左起為賴斯參謀長、乃木希典將軍、斯特塞爾將軍、伊地知幸介參謀長,中國旅順(時事)

之後,日本陸軍一路往北,勉強在各場戰役中打贏,來到奉天與俄羅斯陸軍展開決戰。在奉天會戰中,日俄雙方的將領和士兵在大約10天裡面有高達60萬人進行激戰,雖然日軍獲勝,但是傷亡人數高達7萬人,既沒有兵力追擊逃走的俄軍,就連武器彈藥也用罄。

「沒有賠償金」引燃民衆怒火

日俄戰爭的戰事支出大約高達17億日圓,當中就有13億5000萬日圓的公債,其中外債又占了約3分之2,是日本銀行副總裁高橋是清到英國發行國債籌到資金。換言之,日俄戰爭是日本政府向英國、美國等外國借錢來打仗的。

而且,日本在戰爭中總有辦法順利推進的背後,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同盟國英國的協助。像是認購日本國債等,在經濟上予以支持,再加上英國政府從旁提供珍貴情報,甚至不讓俄軍波羅的海艦隊通行英國控制的蘇伊士運河,也禁止英國殖民地提供煤炭補給。這是日本在對馬海峽海戰獲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當然,日本國民也全面支持戰事進行。有超過100萬人以上的士兵出征,忍受政府不斷增稅的痛苦,為了國家在郵政儲蓄和捐款上也不遺餘力。

另一方面,俄皇尼古拉2世在奉天會戰後依然鬥志不衰,不過,1905年5月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被全數殲滅之後,終於有講和的意願。在俄羅斯國內,政府軍隊與工人的示威隊伍在聖彼得堡發生激烈衝突,被稱為「血腥星期日」,以此為開端,大規模的罷工和暴動(第一次俄國革命)在各地蔓延開來。這樣的情況也是促使俄羅斯政府同意談判講和的要因。

東鄉平八郎率領的聯合艦隊(4艘戰艦、8艘巡洋艦及96艘其他艦種)在對馬海峽做好充分準備,迎戰從波羅的海的俄羅斯基地被派遣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8艘戰艦、6艘巡洋艦及38艘其他艦種),在1905年5月27、28日的兩天內雙方展開激戰。這支波羅的海艦隊有19艘被擊沉,7艘被捕獲、扣留,該艦隊全軍覆沒(對馬海峽海戰)。圖片是波羅的海艦隊的「納瓦林」號戰艦,被日本的魚雷艇撃沉。(資料圖片=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共同通信images)
東鄉平八郎率領的聯合艦隊(4艘戰艦、8艘巡洋艦及96艘其他艦種)在對馬海峽做好充分準備,迎戰從波羅的海的俄羅斯基地被派遣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8艘戰艦、6艘巡洋艦及38艘其他艦種),在1905年5月27、28日的兩天內雙方展開激戰。這支波羅的海艦隊有19艘被擊沉,7艘被捕獲、扣留,該艦隊全軍覆沒(對馬海峽海戰)。圖片是波羅的海艦隊的「納瓦林」號戰艦,被日本的魚雷艇撃沉。(資料圖片=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共同通信images)

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旗艦的「三笠」號戰艦。在廢艦除籍之後,經歷修復工程成為紀念艦,目前被保存在神奈川縣橫須賀市三笠紀念公園,供民眾參觀。 時事
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旗艦的「三笠」號戰艦。在廢艦除籍之後,經歷修復工程成為紀念艦,目前被保存在神奈川縣橫須賀市三笠紀念公園,供民眾參觀。 時事

同年9月,在美國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ssevelt)的調停下,日俄雙方簽訂《樸茨茅斯條約》。內容是俄羅斯承認日本對韓國的指導、監理權,並且轉讓旅順、大連的租借權和庫頁島南部,但是賠償金連一毛也沒付。就另一層面來看,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日本已經沒錢、沒武器、沒兵力了,反觀俄羅斯還有餘力作戰。

然而,國民卻不能接受這種結果。打著「臥薪嘗膽」的口號,忍受因擴張軍力而增稅的痛苦,長達10年之久,再加上日本在這場戰爭的犧牲人數龐大。因此,9月5日簽訂條約當天,在東京日比谷公園舉行反對條約的集會,憤怒民眾襲擊內務大臣官邸、派出所、官方御用報社(日比谷縱火事件)。暴動擴及全國,桂太郎內閣被迫總辭。

亞洲各國的「近代化覺醒」

因為日俄戰爭是20世紀最初的「國家總動員戰」,並且牽扯到帝國主義各國的外交政策,所以也有學者稱之為「第零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究竟對日俄兩國,以及對國際社會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日本,有超過100萬人的將領和士兵被送往大陸作戰,其中戰死、戰病死(譯註:在戰爭中患病死亡)的人數近9萬人,傷兵人數也高達15萬人以上。

不只是人力損失,日本也成了背負龐大債務的國家,農村在戰爭的沉痛打擊下走向荒廢,許多國民喪失活力。詩人石川啄木把這樣的社會現象稱為「時代閉塞之現狀」,因為對國家產生不信任,以及家庭、村莊等共同體的崩解,導致越來越多人傾心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或者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

因為戰場上的悲慘體驗,復員回鄉的農民士兵過著自甘墮落的生活,擾亂村莊風紀頻傳。政府為了端正社會風氣,頒布《戊申詔書》要求國民要勤勞和節儉,同時取締社會運動、勞工運動。雖然俄羅斯的南下擴張危機解除了,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俄羅斯的戰死、戰病死人數與日本不相上下。雖然沒付任何賠償金,但是割讓領土(庫頁島南部),以及對朝鮮的控制權被日本奪走,不得不中斷南下政策。因此,俄羅斯改變外交政策,透過1907年簽訂的《英俄條約》,高舉泛斯拉夫主義的旗幟,開始在巴爾幹半島擴張勢力,與提倡泛日耳曼主義的德國和奧匈帝國發生對立,這也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另一方面,介入調停的美國在戰前,與日本約定好共同經營滿洲鐵道,卻遭到日本政府單方面毀約,對日情感一下子惡化,國內出現對日本移民的排斥運動,每當日本向大陸擴張勢力,就遭到強力譴責。

在歐洲,興起了黃種人對白種人是一種威脅的「黃禍論」,因日本的勝利而擴散開來。相反地,在非白人的國家或地區,面對白人單方面瓜分世界和實行殖民地統治,引起有色人種的不滿和抵抗,像是中國的孫文和毛澤東、印度的尼赫魯、越南的胡志明等人,他們為日本的勝利感到激動,並且從中獲得勇氣,同時也激發了日後發起革命運動的熱情。

伊朗的立憲革命運動加速進行,埃及國內對英國的抵抗運動越來越激烈。在土耳其和芬蘭等國,反俄羅斯或反歐洲的國民情緒高漲,另一方面則是掀起了日本風潮。在對馬海峽海戰中,率領聯合艦隊的東鄉平八郎被比擬為攻破拿破崙法軍的英國海軍著名提督,故有「東方納爾遜」之譽,後來也出現以他命名的事物,如「東鄉通」(土耳其)或「東鄉啤酒」(芬蘭產)等。

(左)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近代日本人肖像」)(右)AMIRAALI BEER的啤酒包裝貼著東鄉肖像畫的標籤(荷蘭產),現在在日本製造(時事)
(左)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近代日本人肖像」)(右)AMIRAALI BEER的啤酒包裝貼著東鄉肖像畫的標籤(荷蘭產),現在在日本製造(時事)

標題圖片:位於多賀山公園內的東鄉平八郎像,俯瞰著故鄉鹿兒島市的錦江灣。每當有國外軍艦停靠在鹿兒島之際,身穿海軍服的艦長或船員會順道前往參拜(時事)

甲午戰爭 俄羅斯 明治維新 日清戰爭 明治政府 日俄戰爭 南下政策 東鄉平八郎 乃木希典 日本海海戰 旅順 日英同盟 三國干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