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露臉的孩子們——疫情久久不去,比起擔心「口罩依賴症」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社會 生活 教育 醫療健康 家庭

儘管日本政府放寬了戴口罩的要求,滿大街的人依然戴著口罩。即便盛夏,也少有人在室外摘下口罩。口罩甚至被稱為「臉上的內褲」。有專家敲響警鐘稱,患上「口罩依賴症」的年輕人和兒童越來越多,即便疫情結束,他們也不願摘下口罩。學校教育工作者也發出擔憂的聲音。對此,筆者採訪了兒童精神科醫生山口有紗,探討疫情之下兒童和「摘下口罩」的問題。

「日本人會有摘下口罩的那一天嗎?」「無法擺脫口罩束縛的日本人」…最近,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歐美人已經逐漸摘下了口罩,而日本人卻還沒有要摘的跡象。

2022年5月,日本政府提出指導意見,為預防中暑,在室外與他人相隔兩公尺以上時,可以不戴口罩。今年夏天的酷熱程度在日本歷史上排第2,但大部分人仍然戴著口罩。

日本某民間調查公司在2022年8月實施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7成受訪者在戶外也都時時戴著口罩。背後的原因是在意他人的眼光,認為戴了口罩就可以「不化妝」「不刮鬍子」等。疫情結束後還想一直戴口罩的人增至37.4%,而在10多歲女孩中,這個數字超過了50%。

當前,日本人擔心第8波疫情會和流感同時爆發,估計今後大部分人仍將繼續戴著口罩生活。

「裝飾性口罩」和「臉上的內褲」

正如日語中「裝飾性口罩」一詞所說,日本人本來就有常戴口罩的傾向,且並不僅僅是出於衛生方面的理由。如今,年輕人當中還出現了「臉上的內褲」這個新詞,意思是在別人面前摘下口罩如同脫下內褲,心裡很感抵觸。

在東京某女子大學的一位英美文學課教授坦言,有的學生總戴著口罩,自己一次都沒見過她的真面目。據稱也有人說,多虧戴了口罩,可以「隱藏自己的情緒」「掩飾臉上的缺陷」。

其實,在疫情之前,日本社會就存在「口罩依賴症」——不戴口罩就心神不寧,多見於有社交恐懼症的人群。有專家擔心,近3年來人們習慣性戴口罩,患上「口罩依賴症」的人可能進一步增多,這對兒童的發育成長恐造成危害。

來自學校的聲音

日本文部科學省和厚生勞動省提出了在校戴口罩的具體指導意見。例如:上體育課不用戴,但合唱時原則上要戴;就餐時,「為防止唾沫飛濺,不要隔著桌子相對而坐,不要大聲聊天」「飯後聊天時一定要戴口罩」。對於這些規定,孩子們就不抵觸嗎?

2022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筆者委託一位相識的老師I,對其所在的京都市某公立小學國中一貫制學校的學生進行了詢問調查。結果,小學3年級至國中3年級的50多名學生中,約有3成回答說即便疫情結束可以不戴口罩了,他們也不願意摘下口罩。

學生們討厭戴口罩的理由,除了「呼吸困難」「悶熱」之外,還有「不知道戴著口罩的人是不是真的在笑」「會因為說話說得不清楚而被老師罵」等。而「不摘口罩」的理由包括「已經習慣了」「會被媽媽罵」「不想把自己的細菌傳染給別人」「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等。

I老師說:「學生在學校和家裡都被教導要戴口罩,不戴就會被罵。於是戴口罩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就算呼吸不暢,就算耳朵疼,都要忍著。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狀態。我非常擔心,這樣下去,孩子們察言觀色的敏感度會變弱。」

「這次調查中,雖然有國中女生表示上了高中後一開始也要戴著口罩,但越是高年級學生,越多人肯定地回答『當然不戴了』。這次沒有詢問小學1、2年級學生,我擔心的是,彼此看了3年『沒有表情的口罩臉』,對他們會有怎樣的影響。」

關鍵是要讓孩子們選擇

兒童精神科醫生山口有紗說:「在我遇到的孩子中,有的擔心摘下口罩會被人說長得不好看,有的擔心摘口罩的行為會讓大人失望,有的甚至因為害怕摘口罩而不敢在學校裡吃飯,等等。」

但她同時指出,如果因為害怕孩子對口罩產生依賴而強行讓其摘下口罩,「未必一定能讓孩子產生心理安全感」。「我們要注意到,確實有的孩子只有戴著口罩才能放心地坐在教室裡上課。如果強行要求其摘口罩,反而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因為焦慮而不想去上學了等。」

兒童精神科醫生山口有紗。日本國家兒童健康與發展中心心理診療部臨床研究員、內閣官房兒童家庭廳籌備組成員。隸屬於兒童虐待預防中心,在地區兒童諮詢所和兒童臨時保護中心等處提供諮詢服務等
兒童精神科醫生山口有紗。日本國家兒童健康與發展中心心理診療部臨床研究員、內閣官房兒童家庭廳籌備組成員。隸屬於兒童虐待預防中心,在地區兒童諮詢所和兒童臨時保護中心等處提供諮詢服務等

「大人們要理解,如果突然強逼孩子摘下口罩,就像3年前突然要求他們戴上那樣的話,可能會對一些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大人們或許會覺得「現在已經可以不用戴口罩了,繼續戴著會顯得很另類」「3年前不戴口罩不也很正常嗎?」。山口醫生強調,在擔心「口罩依賴症」之前,首先要考慮一下孩子們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

「希望大人們結合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清楚地告訴他們,從防疫的角度,不戴口罩也沒有問題了。然後聽取孩子的意見,與之溝通。如果強行要求孩子一律不准戴口罩,會讓那些好不容易保持住心理安全感的孩子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比起防止孩子患上『口罩依賴症』,尊重孩子意見的做法更有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這一次,社會應該讓孩子們自己做出選擇,這很重要。」

日本政府決定號召學生在校內不戴口罩的時候,也不能忘記對教師給予關愛。

「有的孩子覺得不戴口罩太好了,而有的孩子會因為不戴口罩就不想上學了。有的孩子會感到不安,甚至可能出現因為戴口罩而遭到歧視、霸淩的情況。面對這樣的可能性,學校老師要怎麼做呢?當老師們疲於應對時,又能得到什麼樣的支持?我認為我們也有必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不利影響對不同孩子造成的懸殊差距令人擔憂

戴口罩是否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副作用」?根據山口醫生的說法,歐美的專家們大多認為,目前來看戴口罩在妨礙孩子呼吸,阻礙其社會性和心理的發育方面並不存在較大的負面影響。

她表示自己最擔心的是「差距」問題。

「比如說,就算孩子出了家門要戴口罩,但如果身處溝通充分的家庭環境,那麼在家裡也能通過整體表情等順暢地與人交流。而如果家人之間很難保持緊密的關係,那戴口罩的不利影響就可能增大。或者,如果家庭經濟拮据,家長壓力大,長時間工作後回家很晚,那就可能很難有機會與孩子不戴口罩地面對面交流。」

這種情況不僅限於家庭內部,有些孩子在學校裡與老師、朋友之間的關係,乃至在社區等的人際關係原本就比較脆弱,而有些孩子則沒有這個問題。這兩種孩子之間,戴口罩帶來負面影響的程度就很容易懸殊。「我覺得必須認真關注這一點。」

從疫情之中學習

山口醫生與日本國家兒童健康與發展中心的研究人員一起,從2020年4月到2021年12月,以小學1年級到高中3年級的學生為對象,實施了7次線上問卷調查。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兒童)年齡越大越容易感受到壓力,從而更容易出現自殘行為。這次的問卷調查確實也反應出這種傾向,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資訊。那就是,不少低齡孩子也能感知到很大的壓力,從而做出自殘行為,這個比例還不小。」

「包括我們的調查在內,日本以疫情為契機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問卷調查。孩子們所承受的一部分壓力或許能以視覺化方式呈現出來。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趁其身心失調的問題還沒有變得嚴重乃至發展成疾病,我們有必要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全國性調查顯示,2021年度「抗拒上學」的中小學生人數為24萬4940人,達到歷史峰值。調查指出,疫情長期化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由此可能有些孩子只能獨自承受焦慮與煩惱。小學、國中、高中的學生霸淩事件數量也創下歷史新高。

山口醫生認為,儘管疫情帶來了負面影響,但我們必須回顧「疫情同時教會了我們什麼」。

「(疫情期間)學校有時通過線上授課、錯開顛峰時間上課、小班級授課等方式,保障了孩子們的學習機會,讓孩子們有了選擇的可能。比如,抗拒上學的孩子可以在家線上上課參與學校生活,錯開巔峰時間上課則給那些早上起不了床的孩子提供了選擇。」

「對於被疫情改變的事情,希望相關人士能夠探討將其中哪些以何種形式保留下來對孩子們才是有利的,而非全盤恢復如昔。包括戴不戴口罩在內,學校要認真聽取孩子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自主性和選擇自由,抓住這次改善學校教育環境的絕好機會。」

標題图片:PIXTA

學校 口罩 霸凌 小孩 防疫 疫情 不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