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紅茶躍上國際舞臺——讓英國驚豔不已的製茶熱情

生活 飲食

日前,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紅茶評鑑競賽中,臺灣紅茶分別在4項類別榮獲金獎和優等獎(Highly Commended)的肯定。不是馳名國際的烏龍茶,而是後起之秀的紅茶受到青睞,原因為何?本文試圖探究緣由。

2022年10月26日,由「英國茶學院」(UKTA)主辦的國際競賽「The Leafies」中,臺灣茶分別在4項類別拿下金獎和優等獎。

值得關注的是4種獲獎茶品裡面,有2種是紅茶。一直以來,臺灣以烏龍茶登上世界茶品巔峰,並為此感到自豪,近10年在臺灣各地卻掀起製作紅茶風潮,品質也顯著提升,終於在此次的評鑑會上大放異彩。

臺灣種植紅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農業技師新井耕吉郎(1904-1946年)在日月潭旁開始從事阿薩姆品種的紅茶改良,奠定了臺灣紅茶的基礎,迄今80年餘。也因為後續臺灣茶農的熱心鑽研,讓臺灣紅茶的品質足以與印度或斯里蘭卡等並駕齊驅。

此外,描寫戰後臺灣茶業發展史的電視劇《茶金》(2021年)博得人氣,且獲得眾多獎項,在這樣的背景下,拍攝場景的大溪老茶廠成為吸引許多遊客造訪的聖地。(預計自2023年1月6日起,將陸續在日本各影音平臺開始播放)。

大溪老茶廠是電視劇《茶金》的拍攝場景之一。
大溪老茶廠是電視劇《茶金》的拍攝場景之一。

參觀大溪老茶廠的旅行團,遊客們正在聆聽導遊的解說。
參觀大溪老茶廠的旅行團,遊客們正在聆聽導遊的解說。

在臺灣紅茶的種植現場,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本文將帶領讀者一探究竟。

臺灣紅茶獲得2項類別的優等獎

這次在The Leafies獲獎的臺灣茶全部來自臺灣中部的南投縣。南投市的「王寶山茶」茶行以東方美人茶(高發酵烏龍茶)和紅茶在2項類別獲獎,而埔里鎮的「永浩茶園」以低發酵烏龍茶,鹿谷鄉的「張三我茶莊」以高山四季春紅茶獲獎。

鹿谷鄉位於海拔600~1200公尺的山坡地帶,氣候適合種植茶葉,所以能夠理解,但是海拔160公尺的南投市及海拔 450公尺的埔里鎮都是低海拔的盆地,應該是從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茶園將手採的茶葉搬運下來後,在製茶廠加工。比起茶葉本身,製茶技術也有高低之分,「茶」是很講求精緻的農產品,獲獎的茶農可以說是經過長年累月的努力,才能製作出獨樹一幟的味道。

座落在山腰處的茶園
座落在山腰處的茶園

臺灣烏龍茶在中國本土的交易價格也是居高不下,作為高階茶已經具有知名度,但是一般來說,對於「臺灣製造紅茶嗎?」仍抱持著疑問。不過,臺灣茶竟然可以在紅茶的大本營倫敦的評鑑會上,以紅茶一決勝負,成功拿下優等獎,由此能夠見識到參賽茶商的滿滿自信。

日本技術人員的熱情創造了臺灣紅茶的新頁

臺灣紅茶的歷史始於日本統治時代。最早在臺灣栽培紅茶的是三井農林。引進最先進的機器,效法英國規劃大片茶田。

回溯到日治時期的1936年,新井耕吉郎技師於日月潭旁創立魚池紅茶試驗支所(現為茶業改良廠魚池分場),開始了改良阿薩姆茶葉的紅茶栽種,為臺灣的紅茶歷史紮根。

群馬縣出生,畢業於北海道大學農學部的新井到臺灣赴任,整整10年全心投入紅茶種植的技術開發,可惜的是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因為瘧疾去世。但是,受到新井薫陶的本地技師和茶農則繼承其遺志,直到1960年代為止,臺灣紅茶在國際上鼎鼎有名。

然而,自1970年代起,競爭力逐步下降,再加上阿里山等地生產的高山烏龍茶成為新寵兒,使得紅茶茶農部分轉為製作烏龍茶,才得以勉強維持。後來經過茶葉改良,培育出「臺茶18號」品種,以溫潤香甜的口感,入喉回甘為特色的「紅玉紅茶」誕生了。進入2000年代,迅速受到矚目,價格也水漲船高。

在日月潭魚池鄉,阿薩姆品種的紅茶種植依然興盛,在成功培育出頂級紅茶的臺茶18號之後,經過多年的努力,也陸續推出臺茶21號、23號等新品種,不斷地進化。

品質與高山烏龍茶或東方美人茶不相上下,日月潭紅玉紅茶這個品牌在紅茶業界裡迅速成長,這股紅茶風潮不是這樣就結束了,而是讓臺灣各地的茶農紛紛爭相投入製作紅茶的行列。

生產據點從北部移往中南部

桃園縣的長生製茶廠第3代林和春是精通日文的茶農,他積極與臺灣各地的茶農合作,組織團隊來提升生產力。關於戰後茶農的變化及製作方法的演變,他如此說道。

戰後,綠茶和紅茶為了出口到日本而增加生產,但是北部茶園後來因土壤疲乏導致產量減少。

取而代之的是開始在鹿谷鄉、仁愛鄉等南投縣的丘陵地帶進行開墾,一開始創造出凍頂烏龍茶的品牌,接著進化為高山烏龍茶,迎來了製作烏龍茶的全盛時期。

現在市場上對寶特瓶等的瓶裝茶飲需求高,必須要有廣闊的茶園才足以供應,因此屏東縣、花蓮縣等的未開發農地也都被用來種植茶葉。

至於目前全臺灣的茶葉產量比例,林先生表示:「大概是紅茶35%、綠茶30%、烏龍茶15%、鐵觀音10%、東方美人及其他是10%。」

追求高附加價值的無農藥茶、有機茶

為了重新認識紅茶的品牌力,筆者拜訪了具有代表性的知名茶區。首先是距離臺北不遠的坪林。這裡生產的是在傳統上被稱為包種茶的烏龍茶品種,頗富盛名,但可以看到各家茶農也在製作紅茶。

「應該是這10年吧,用二春茶、秋茶來製作紅茶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雖然是完全發酵,而且很費工夫,但價格已經追上包種茶了。」製茶廠的老闆這麼說道。

本來,使用相同的茶葉,依據發酵程度可以製作出不同的茶,完全發酵的是紅茶,半發酵的是烏龍茶,無發酵的是綠茶。也就是說,不管是哪一種茶葉,都可以製作出紅茶、烏龍茶、綠茶,但是阿薩姆品種的葉片寬大較厚,即使弄成碎葉來製茶,在色澤和味道上依然濃郁,根據不同的茶葉品種,最適合用來製作哪一種茶也會出現差異。

臺灣產的紅茶
臺灣產的紅茶

位於臺北西南方的三峽和桃園縣龜山、龍潭等產茶區也盛行製作紅茶,但是因海拔較低,所以推出無農藥茶、有機茶來提升競爭力。

有一次,邀請懂得品茶的友人一同到訪桃園近郊的茶莊,當他喝到無農藥的蜜香紅茶時,對味道完成度感到佩服,並且說道:「我之後應該會支持紅茶吧,雖然我也喜歡東方美人茶,但是價格昂貴,讓人難以入手。就這一點來說,在桃園近郊製作的紅茶品質越來越高,值得肯定,價格也在合理範圍內,可以輕鬆購買。」

高山烏龍茶重鎮的阿里山也致力增產紅茶

親自走一趟烏龍茶重鎮的南投縣鹿谷鄉或是嘉義阿里山,就可以明顯感受到不管哪個地方都盛行製作紅茶。

在9月秋茶的採收季節,剛好遇到茶農們正在忙著製茶,其中也有製茶廠在製作紅茶。

紅茶的茶葉多是搓揉成枝狀或者是條狀,在鹿谷茶區,烏龍茶是球狀,紅茶是條索狀,製法不同。但是,阿里山茶區的紅茶是加工成球狀。

通常,臺灣茶在製茶過程中為了停止發酵而炒菁,以及把茶葉揉成球狀的揉捻作業要熬夜反覆進行。製茶廠的人說製作烏龍茶的話,2天就可以完成了,但是製作紅茶需要3天,比較麻煩。即使比較耗費時間,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最近在阿里山想要購買紅茶的客人變多了,為了因應需求,我們也在增加產量。」

進行揉捻作業的茶農家族。阿里山鄉的原住民鄒族部落。
進行揉捻作業的茶農家族。阿里山鄉的原住民鄒族部落。

在日治時期,原本只是要在臺灣複製印度的紅茶種植經驗而開始試種紅茶,經過時代變遷,和從大農場(plantation,大量種植單一作物的大規模農園)的栽培方式到加工、消費的模式做出區隔,誕生出和高級烏龍茶一樣,不加砂糖或牛奶、可以直接享受品茶樂趣的紅茶。

茶農們也進行了世代交替,積極開發新品種或改良種植方法,展現蓬勃活力。能夠在不同的產茶區品嚐到不同的茶葉和製法的紅茶,想必今後的臺灣在製茶方面也會持續跑在最前端吧。

全部照片皆由筆者提供

標題圖片:在阿里山標高約1200公尺的斜坡茶園中的採茶日常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阿里山 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