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起佐渡與高雄情緣的山本悌二郎和其銅像的故事

文化 歷史

高雄市知名旅遊景點之一的橋頭糖廠,是臺灣近代製糖產業的發祥地,其中日本佐渡市出身的山本悌二郎帶動了其發展。1929年,當時年輕臺灣藝術家黃土水創作的山本悌二郎銅像曾被置於糖廠,二戰後該銅像被輾轉移置,從北海道到佐渡市的公園。2022年12月,該銅像重返臺灣橋頭,成為臺日城市間情誼的印記。

歷經60多年、5000公里的旅途後重返高雄的銅像

橋頭糖業文化園區位於高雄市的北邊近郊,1902年至1999年期間曾是製糖工廠,舊稱「橋仔頭糖廠」。園內保有過往的設備、木造房舍、鐵道線路、防空洞等古蹟,並將空間多元利用,從文史藝術展示空間、禮品店、咖啡廳到婚宴場地。筆者過去曾在此參加朋友的婚禮,當時還現場為賓客製作蕎麥麵。入園免費,週末還可以乘坐一種叫做「五分車」的可愛列車。

在小森林的深處,有一棟彷彿是昔日歐洲人習以打造的熱帶殖民樣式建築。原來此拱形迴廊的洋房是1901年興建的「社宅事務所」。屋頂外牆上環繞的方孔是用來射擊與防禦敵人時的「置槍孔」,當時還有部分地方勢力會來進行游擊戰,此處實際上也受到數次襲擊。

2015年,在橋頭糖廠舉辦的婚宴上現製蕎麥麵(張明山提供)
2015年,在橋頭糖廠舉辦的婚宴上現製蕎麥麵(張明山提供)

社宅事務所(筆者攝影)
社宅事務所(筆者攝影)

2022年12月17日,當天從早開始斷斷續續地下著這季節罕見的雨,樹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的午後時分,洋房前的庭院舉辦了銅像的揭幕儀式。在超過一百名與會者面前、新潟縣佐渡市的渡邊龍五市長、高雄市長陳其邁與駐日代表謝長廷等人依序致詞。隨後,紅幕揭開,奠定臺灣製糖業基礎的山本悌二郎銅像重現世人面前。

或許是昏暗中透著後方窗戶灑入的光線,就近細看時,銅像彷彿全新打造般閃閃發亮。刻畫的是壯年時期的臉龐,向前直視的眼神卻充滿年輕生氣。其實銅像最早在90多年前即放置在此,經過60年的歲月,渡過超越5000公里的長途旅程才又重返這塊土地。

山本悌二郎像。背後刻著黃土水的英文名字縮寫「1927 D.K.」(筆者攝影)
山本悌二郎像。背後刻著黃土水的英文名字縮寫「1927 D.K.」(筆者攝影)

精通東西方學問的山本悌二郎

山本悌二郎是日本佐渡島出身的企業家,也是二度擔任農林水產大臣的政治家,在藝術界則以中國古書畫收藏家山本二峯之名廣為人知。日本小說家志賀直哉曾經為了欣賞山本的收藏,攜同芥川龍之介拜訪其位於東京目黑、佔地兩萬三千坪的宅邸,此事日後也被記錄在其隨筆〈在沓掛〉,寫到「山本先生隨性地為我們展示他的各式收藏」。這些藏品目前收藏在三重縣四日市市的澄懷堂美術館。

二峯是山本的雅號,此名取自大佐渡山脈與小佐渡山脈,可一窺其對於故鄉的情感。位於屏東林邊溪的「二峰圳」,名字即是取自山本的雅號,該地下堰堤由山本任命日本水利技師鳥居信平打造,1923年興建完成至今,百年以來持續滋潤著屏東平原。鳥居的事蹟可以參考平野久美子的著書《臺湾に水の奇跡を読んだ男(暫譯:在臺灣打造水奇蹟的男人)》,內有詳細介紹。

1886年,山本赴德國留學,一路從包岑農業學校、霍恩海姆大學,再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農業土木。取得博士學位後,在英國進行為期一年的農業視察,最後於1894年回到日本。難以想像他為了習得西洋科學,投注了多少心力。筆者推測那上進的原動力或許是來自當時的「御雇外國人」。山本出生的1870年(明治3年)至1981年間,日本政府招聘了英國人詹姆斯・斯科特等7位外國技術者,在日本最大的金銀山佐渡進行礦業改革。改革成果傳入山本少年耳裡,想必讓他強烈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吧。

屏東縣來義鄉的二峰圳(筆者攝影)
屏東縣來義鄉的二峰圳(筆者攝影)

臺灣的產業革命

回到日本的山本先後在仙臺的第二高等學校授課以及在日本勸業銀行擔任鑑定課課長,之後成為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設立計劃的成員之一。1900年10月,他總算赴臺,與首任社長鈴木藤三郎同行視察用地。經過一個多月的視察,橋頭因交通與用水之便成為首選。隔年山本以統籌人的身份負責管理整個工廠施建過程。同年11月竣工,1902年1月工廠正式啟動。他抓住了這絕佳機會,充分發揮在西方習得的知識,想必充滿了幹勁。

不過當時工廠一帶仍是荒涼曠野,伴隨潛在的生命危險。對於日本人職員來說,得風土病遠比打游擊戰還來得折騰。關於當時日本人職員與瘧疾的苦戰對策,請參考筆者過去的撰文(臺灣防疫初衷:克服「最早傳染病」瘧疾的心路歷程)。

在當時還是用牛拖曳拉動石磨榨甘蔗汁的時代,橋仔頭糖廠在三井物產的協助下逐步建立起大量生產機制。起初使用從北海道的官營紋鼈製糖廠運來的法國製製糖機,後來也向德國與英國購買機器。更進一步加強灌溉、土壤改良、優良品種培育以及與生產者的合作。

1905年山本前往夏威夷視察後,決定使用火車做運輸。製成的砂糖以鐵道運輸至高雄港,再運至日本國內。戰後臺糖公司承接臺灣製糖,現任社長陳昭義在致詞時提及,「在製糖業的黃金時代,運輸線路總距離長達2965公里,一年製造142萬噸砂糖,佔了臺灣出口的七成。」

山本一路晉升,1916年擔任臺灣倉庫株式會社首任社長,1925年成為臺灣製糖第三任社長。1927年,被田中義一首相任命為農林大臣後離開臺灣,此後定居於東京目黑。同年,黃土水製作了其石膏像。

用牛拖曳榨甘蔗汁的器具。拍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筆者攝影)
用牛拖曳榨甘蔗汁的器具。拍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筆者攝影)

銅像的旅程

1929年2月,將石膏像復刻製成的山本銅像被放在山本長年居住並執行任務的社宅事務所的入口,二戰結束後移置到館內他處。1959年,北海道伊達市設置了道南製糖所,臺灣政府為了展現善意,將上述的第一代製糖機返還給當地,現在該製糖機被放置在該所的前院。

當時山本銅像也一併被送返北海道。之後又被送至佐渡,在「山本悌二郎先生彰顯會」的推動下於1960年7月被放置在真野公園。

究竟是基於什麼理由,背後又有什麼樣的緣由讓這尊銅像重返臺灣呢?

橋仔頭製糖廠的第一代製糖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橋仔頭製糖廠的第一代製糖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幕後功臣是一名定居在佐渡的臺灣女性。該女性的日本名為若林素子(張素真),身為舞臺藝術家的她,從80年代開始經營爵士舞蹈教室「Studio PAL」。見到她低調出席揭幕典禮,筆者前去與她交談。

「大約是1980年,我去真野公園時偶然看到了這尊銅像。我父親過去在雲林縣虎尾的製糖工廠工作,因此我小時候很常在工廠玩耍,有時還會舔一下精製前的砂糖塊。見到這尊銅像時感到莫名緣分。2017年4月,彰化縣高中參訪團來到佐渡時告訴我這銅像是知名的黃土水先生的作品。我原本一心以為那銅像已被撤走,知道它一直都在此,只是被雜草叢生給擋住時,實在無限感慨。」

「那為什麼您會想要將他送返臺灣呢?」

「現在即便是在佐渡也越來越多人不認識山本先生,若銅像能移設到臺灣,山本先生肯定會再次受到注目,也能再度牽起佐渡與臺灣的緣分,可說是一舉兩得。」

於是若林女士展開了草根運動,在三浦基裕前市長的建議下召集當地有力人士連署,並不辭辛勞的嘗試說服反對者。現任的渡邊市長也建議其寫信給高雄市長,謝駐日代表也大力協助居中牽線。

總算等到2022年3月,渡邊市長收到了陳高雄市長的親筆信函,表示希望能讓山本銅像重返高雄。渡邊市長獲得市議會的理解後,也徵詢了市民的意見。在那期間據說若林女士始終神經緊繃到快體力不支,所幸最後沒有收到特別強烈的反對意見。想必大部分的佐渡市民也期望能藉此加深與臺灣的關係,大家都滿心喜悅的送出銅像吧。

「過去這五年,每一天都像今天的天氣。」在雨下下停停的天況與強風之中,或許讓她想到過去肩負的不安與辛勞吧。她也提到,「我很高興如藉此佐渡與高雄能有更多元的交流」。

現在山本銅像與1929年一樣,在同樣的地方呈現同樣的表情。原本此銅像是為了紀念山本對臺灣產業發展所做的貢獻,現在則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不只是臺日地方城市間的友誼象徵,也是一位民間婦人的祈願。

目前館內也同步舉辦企劃展「百年跨越、文化賦歸」,展期至2023年6月30日。此展中能見到銅像鑄模等許多相關的物品、照片與插畫,在中文與日文雙語解說下,認識山本悌二郎的偉業與臺灣製糖業的歷史。

山本銅像的製作鑄模(高雄市立美術館藏品,筆者攝影)
山本銅像的製作鑄模(高雄市立美術館藏品,筆者攝影)

參考資料:莊天賜著、鳳氣至純平翻譯《山本悌二郎奠基的糖業新時代》(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2年)

標題圖片:2022年12月17日,於橋頭糖廠舉辦的山本悌二郎銅像揭幕儀式。陳其邁高雄市長(前中央)、渡邊龍五佐渡市長(前右4)、謝長廷駐日代表(前右6)、若林素子女士(謝代表後方)等各界相關人士與會出席(高雄市政府提供)

臺灣 佐渡島 日本統治時期 高雄 糖業 山本悌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