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戰爭,更重視「兩岸交流」的商機——前線島嶼金門・馬祖背後的盤算

政治外交

每當美國和臺灣關係越趨緊密並增強軍備時,中國便在臺灣近海展開軍事演習,進行威嚇活動,臺海戰爭的危機似乎隨時一觸即發。位居臺海最前線的金門及馬祖列島的居民,是如何看待這般緊張的國際局勢?筆者實際走訪當地,進行採訪。

筆者分別於2022年12月造訪金門,以及今年1月造訪馬祖列島的南竿・北竿兩島。

萬一中國攻打臺灣,金門負責防衛來自福建省廈門和泉州外海,馬祖則是負責防衛來自福州外海的攻擊,金馬地區長久以來被視為軍事重地。自1950年代以後,對於仍不放棄反攻大陸的蔣介石而言,是說什麼也要堅持守住的堡壘。

1949年,當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撤退來臺,面對人民解放軍步步逼近,在上海外海的舟山群島、浙江省寧波外海、臺州近海的島嶼上都派軍駐守,不過到了50年代已紛紛撤退,只剩下金門和馬祖,鎮守直至今日。

現今,金門人口數為13萬人,而馬祖包含南竿在內主要5座島有1萬4000人,軍民同島生活。

若仔細觀察街上的景象,已與過去劍拔弩張的時代不同,駐守軍隊沒那麼嚴謹,戒備較為鬆散,並且島上居民的表情也很從容,感受不到戰鬥意志。臺灣本島民眾似乎也對緊張的臺海局勢無感。社會氛圍這般地和平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明明處在無法隔岸觀火的情況,何以如此冷靜?心中湧起了這樣的疑問。

眺望金門大橋另一端繁榮的中國

3個月前,連結金門島和小金門(烈嶼島)的「金門大橋」正式通車,全長5公里。而4年前福建泉州向金門供水工程也正式啟用。在準備迎接中國遊客之際,同時可觀察到居民由衷期待兩岸船舶恢復通航,顯現出金門對中國的高度依賴及密不可分的關係。

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

金門觀光的看點之一是從海岸線眺望「繁榮的中國」。到訪小金門,映入眼簾的是廈門的高樓林立,那彷彿是為了向臺灣炫耀所建。渡橋後,明顯可感受到中國經濟成長的勢頭強勁反映在這片土地上。

「大約是50年前,還是在槍林彈雨的(國共對立)戰爭體制下,高聳建築物會成為標的物,因此兩岸都不會蓋高樓,但約莫2000年開始,大量的高樓在短時間內林立。30年前的廈門,不像現在如此發展」。利用過去共產黨投射到金門的砲彈打造菜刀,並經營製刀工廠的吳增棟如此說道。

兩岸經濟發展的差距明顯,島民都承認對岸中國的經濟實力。

金門的命脈需仰賴中國

金門的水是來自中國的水。

在接受中國供水之前,仰賴地下水的島內已經是乾涸狀態,若超抽地下水,就會面臨到海水入侵的鹽化問題。考慮到淡水處理的成本過高,因此從中國引水的計畫浮出檯面。

2018年,從福建省泉州的水庫到距離約12公里到金門東岸的田埔水庫,架設海底輸水管線進行供水。

親自走訪田埔水庫,發現一旁立有寫著「兩岸共飲一江水」的石碑,顯現出金門和福建省的深厚情誼。

「兩岸共飲一江水」的石碑
「兩岸共飲一江水」的石碑

若能夠引水,意味著電力和瓦斯的輸送都有可能被實現,且幾乎沒有島民反對。再度感受到金門已做好準備,竭誠歡迎中國。

與中國難以切割的現實問題

關於連結兩岸大橋的興建計畫,筆者訪問金門縣選區的立法委員陳玉珍(49歲)。

「興建橋梁計畫是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2008〜2016年)提出。當時兩岸關係良好,往來相當密切,構想未來興建橋樑連接兩岸。即使直至今日,廈門也表明對於興建建橋樑已做好準備,反倒是當前執政的民進黨以『兩岸不宜過於親近』為由而躊躇,使得計畫遲遲沒有任何進展。」

當筆者問及是否擔心兩岸開戰?她表示:「像烏克蘭和俄羅斯那樣動用武力是愚蠢的」,認為兩岸問題是雙方坐下來談判即可解決。此外,即使金門和廈門之間建橋互通,由於目前的兩岸軍事平衡已傾向對中國有利的狀態,在人民解放軍步行渡橋前,中國發射的遠程飛彈和戰鬥機早已抵達臺灣本島。如今,不可能再發生猶如過往大規模軍隊「進攻」的情況。

她繼續說道:

「本來,金門居民和中國就有深厚的淵源和互相往來的歷史,須招攬中國遊客,基礎建設也仰賴中國,這是金門面臨的現實問題。」

比起中國,馬祖更重視與臺灣關係的強化

造訪完金門數週後,筆者前往馬祖南竿島,訪問管轄周圍島嶼(包括南竿島、北竿島、東引島、東莒島等)的連江縣長王忠銘(65歲),他於2022年縣市長選舉中拔得頭籌,是新官上任的縣長。王忠銘出生於1950年代的南竿,屆時最多有5萬名駐軍。筆者問道:「對於這塊土地的未來是怎麼想的?」

「自我出生以來,超過20年兩岸一直處在互相敵視狀態。由於馬祖的地形以花崗岩為主,平地少,島內的道路整修和綠化等,基礎建設相當艱難。自90年代民主化後,像我這樣的島上居民也能夠被選為地方首長。」王忠銘回答。

筆者接著問道:「金門和馬祖同樣作為前線島嶼,兩者與中國的相處之道是否有所不同?」。

王忠銘表示:「金門人口多、幅員遼闊,開發迅速,兩岸開始實施小三通時,也成功招攬到大批的中國遊客。相反地,馬祖列島雖然與對岸有船隻往來,但來自福州的旅客年間僅約1萬人。由於馬祖相較於金門可容納來自中國的旅客數較小,因此反而想吸引更多來自臺灣本島的遊客(年間約25萬人)」

「馬祖的島嶼多被斷崖絶壁和丘陵地覆蓋,是天然要塞。主要5座島合計人口約1萬4000人,不過是金門的10分之一。馬祖渴望透過守護海洋生態與島上自然環境活動來吸引遊客。包含國際藝術島的活動,和沖繩縣與那國島的『邊境島』交流也同時展開。打造島嶼魅力,希望能夠吸引年輕世代移居於此。」

以可愛吉祥物來行銷馬祖,與年輕世代拉近距離
以可愛吉祥物來行銷馬祖,與年輕世代拉近距離

另一方面,筆者在南竿遇到經營便利商店及飯店的人如此說道:「自從和中國開放了小三通(限定地區的『通商』『通航』『通郵』)後,往來變得頻繁。同時,由於中國是經濟高度成長期,有很多島民到對岸做生意或是投資不動產。我自己買的房產也已漲了近10倍左右。我弟弟在臺灣本島也持有不動產」。

雖然在附近海域不時發生走私或非法捕魚等不平靜的新聞,但是大家都認為是家常便飯,照樣過日子。

吳先生說:「雖然有來自中國的無人偵察機或是威嚇行動,但這些武力行動是在預想之內。馬祖軍民關係融洽,有連帶感,所以感到安心。此外,因在臺灣本島也持有資產,一旦發生緊急狀況,到臺灣避難就好了。」對於兩岸危機,彷彿置身事外。

日本也曾參與離島防衛

走在金門或馬祖的街頭,仍可經常看到在臺灣本島已相當罕見的蔣介石銅像,位在金門最熱鬧的地區――金城的蔣介石銅像基座刻有「民族救星」。確實,屆時若沒有蔣介石率領國民黨軍死守於此,應早落入共產黨統治了吧。

另一方面,根據近年的研究得知,舊日軍軍官及軍事顧問團也曾參與離島的防衛工作。

1949年10月,金門遭受到來自人民解放軍的猛烈攻擊(史稱「古寧頭之役」)之際,蔣介石暗地安排前中將根本博前往前線指揮作戰,並獲得勝利。據說根本博是為報答蔣介石「在日本敗戰時,讓軍民安全地從中國返回日本」之情。眼看蔣介石在國共內戰中陷入窘境,立刻偷渡到臺灣再度與蔣介石會面,並被任命為司令官顧問一職,以中文名,潛入最前線的金門。

此外,蔣介石曾組織名為「白團」的顧問團,由舊日本軍官所組成。於金門和馬祖列島備戰。1958年,即使遭受到大規模的攻擊(史稱「八二三砲戰」),也成功鎮守金馬地區,白團被認為功不可沒。團員曾多達80幾位,過去也曾在臺灣本島訓練國軍。白團從活動開始至1968年底解散,共長達20年,正是因獲得蔣介石的信任才有了這段歷史。

馬祖的蔣介石銅像
馬祖的蔣介石銅像

中臺危機與當地差距

在金門和馬祖遇到的居民,比筆者所想的還要溫和,且從容不迫。然而,他們也經常思考著兩岸之間的風險,並想辦法採取最有利的行動,練就出一身堅韌的生存本領。

在這次前線訪問中,筆者深刻感受到「關於中臺危機的現實狀況」與過去從兩岸政治家,以及日美口中所聽到的截然不同的景象。

圖片全由筆者攝影、提供

標題圖片:在馬祖南竿機場拍攝中的臺灣軍人。

美國 中國 日本 臺灣 金門島 蔣介石 白團 防衛 軍隊 馬祖 臺灣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