晩白柚與臺灣,以及島田彌市:由一位技師連結起的臺灣和熊本

生活 歷史 飲食 文化

作為熊本縣南部的特產品而聞名的晩白柚,號稱是「世界最大的柑橘類」,也是熊本縣八代市的象徵。此水果的歷史與臺灣有很深的淵源。

熊本縣特產的巨大果實

晩白柚是文旦的一種,有白肉文旦的別稱,在臺灣則被稱為「白柚」。它的特色總之就是果型碩大無朋。一般常見的是直徑20公分左右,25公分的也不在少數,有時甚至被說「比小孩或女生的頭還大」,而且是重量可達2公斤的大型柑橘類。

它的香氣濃郁也為人所知,光是果皮就散發出酸甜的氣味。與文旦一樣,雖然水分略少,但是果肉飽滿有彈性。此外,耐放也是一大特色,可以保存近1個月的時間。大多時候,剛採收下來的水果很新鮮,受人歡迎,但是文旦不同,採收後放置一段時間,更加美味。而且,在等待食用的期間,把它擺放在屋內,就能夠聞到淡淡的芳香。

晚白柚是熊本縣南部八代的特產品,根據2018年度農林水產省的統計顯示,日本國內總產量有96.3%來自熊本縣,鹿兒島縣居次,第3名是大分縣。

連結熊本縣八代和鹿兒島縣川内的肥薩橙鐵道車廂外觀,LOGO採用品種眾多的柑橘類裡面果型最碩大的晚白柚。
連結熊本縣八代和鹿兒島縣川内的肥薩橙鐵道車廂外觀,LOGO採用品種眾多的柑橘類裡面果型最碩大的晚白柚。

農業技師島田彌市的軌跡

晩白柚是深受大眾喜愛的冬季水果,也是年節送禮的熱門商品。攤開歷史來看,才知道晚白柚的種植和臺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談到此水果,就一定要提到島田彌市(1884-1971年)這位植物學者的存在。島田是臺灣總督府的農業技師,在臺灣的停留期間有40年之久。他在臺灣發現的植物,包含變種在內,實際上多達38種,而且更為人所知的是,他讓椪柑在臺灣北部穩定生長,以及利用臺灣原生種的木麻黃組成海岸防風林等。可以說在臺灣農業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島田生於熊本縣八代郡,就讀於熊本縣立熊本農業學校。畢業後,他進入在該校任教的川上瀧彌(1871-1915年)的植物病理學研究室工作。川上也是在臺灣相當活躍的植物學者,曾經擔任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代館長一職。

1904(明治37)年3月1日,島田受雇於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任務是水稻和甘藷的農場試作和氣象觀測。隔年開始,他成為調查臺灣重要農作物的負責人,走遍全島各地的每個角落。之後,他任職於殖產局農務課,負責一般農務及農業統計。

1919(大正8)年1月31日,島田到東南亞視察農業,這也是與「晩白柚」邂逅的契機。他訪察了英屬馬來亞、緬甸、暹羅(泰國)、法屬印度支那(越南)等多地,卻是在船上用餐時吃到這個水果,被它的美味所吸引。之後就迅速採取行動,在視察法屬印度支那的西貢植物園之際,取得種苗並引入臺灣。

島田彌市長久以來投入臺灣的農業開發,對椪柑和桶柑的研究相當熱衷。據傳他曾經公開說過自己「熱愛水果成癡」。轉載自《新竹大觀》
島田彌市長久以來投入臺灣的農業開發,對椪柑和桶柑的研究相當熱衷。據傳他曾經公開說過自己「熱愛水果成癡」。轉載自《新竹大觀》

與在來種文旦的激烈競爭

一回到臺灣,島田選擇台北郊外的士林園藝試驗支所作為栽種地。他在這裡不斷地反覆研究,這個時候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的櫻井芳次郎技師扮演了重要角色。櫻井是研究熱帶果樹的專家,在臺灣的果樹種植領域,留下了不少功績。

島田帶回臺灣的苗木僅有5株。櫻井以此為基礎,研究果實的特性,並且因應與東南亞相似卻又不同的臺灣氣候,摸索適合的種植方法。

櫻井回顧道,一開始因為果型碩大,樹枝承受不住果實的重量而折斷,或者是因為樹枝上有突起的尖刺而傷到果實等等,穩定生長前的這段過程充滿了艱辛。尤其當時的臺灣,在來種文旦已經在南部扎根下來,要推廣新品種並不容易。

與在來種文旦之間的競爭成為一大問題,但是透過錯開採收期,終於獲得解決。文旦果樹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結果實,通常是6~7年,要真正結實累累需要10年的時間。晚白柚的生長也是一樣,但是採收期和一般的文旦相比,比較晚熟。因此,好處是出貨期不會重疊,市場不受影響。

在來種文旦採收結束的12月到隔年春天為止,是晩白柚的採收期,這也是被稱為「晩生白肉柚」的由來。並且,在1926(大正15)年,櫻井技師將它命名為「晩白柚」,意思就是「晩生種的白肉文旦」。

現今的士林官邸公園就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士林園藝試驗支所。自1996年正式開放,成為市民的休憩場所。
現今的士林官邸公園就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士林園藝試驗支所。自1996年正式開放,成為市民的休憩場所。

新渡戶稻造博士的農業開發論

日治時期的農業研究非常蓬勃。新領土的臺灣所處的氣候帶與日本不同,土壤等條件也相異。想當然耳,為了追求符合臺灣地理環境的農業,從各方面著手進行研究。

具體上,舉凡鑽研耕作方法、導入新品種、改良既有品種、研究肥料、驅除害蟲等,涉及許多方面,但是其核心有兩點:提升生產穩定性和提高收益。這是源於農政學者新渡戶稻造(1862 -1933年)的理念。

新渡戶是受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之邀,針對臺灣的農業開發提出各式各樣的建議。1901(明治34)年5月14日擔任臺灣總督府殖產課長,9月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其內容為把製糖產業定位為戰略性產業,甚至是制定政策來推動糖業發展。

這又被稱為「農工商鼎立併進論」,農業本身被納入國家的產業政策裡面,利用政府資金積極投入研究之後,進而推動農業工業化。之後,甚至是透過商業化來賺取外匯收入。臺灣的主軸是製糖產業,但是以此為基準的模式下水果類農產品也納入其中。晚白柚也透過公費達成的研究成果活用在生產穩定化,實施集約型園藝農業。並且還考慮未來將其運出、銷往日本本土或海外各國。以晚白柚為首的水果類產品也沿新渡戶構想的農商工鼎立促進論發展。

尤其是大正時代(1912-1926年)盛行到南洋視察,此時的對象以水果為主。島田在東南亞視察了晚白柚之外,還查了芒果、鳳梨、柳橙等,持續了半年以上之久,同個時期有不少像這樣的長期海外視察。由此可以窺見臺灣總督府寄予了相當大的期待。

在臺灣,文旦又被稱為「柚子」,偏好弱鹼性土壤,酸味減弱。台南市的麻豆是知名產地。
在臺灣,文旦又被稱為「柚子」,偏好弱鹼性土壤,酸味減弱。台南市的麻豆是知名產地。

成為熊本縣南部的特產品

之後,晩白柚順利獲得好評,以臺灣南部的平地為中心獎勵種植。因其樹幹強壯,耐水災和乾旱而受到關注。而且,單價高、結實數量多,所以收益率高。根據1935(昭和10)年的日本學術協會報告(第10巻),昭和8年的時候,苗木總數達20萬株,在臺灣南部占有重要地位。

再者,不只是風味佳,耐放的特性引人注目。而且,越是熟成,其果肉的酸甜滋味融合在一起,可配合個人的喜好選擇食用時機為其優點。

透過島田和櫻井等人的努力,在臺灣扎根下來的晩白柚於1930(昭和5)年被帶到日本本土。一般來說,柑橘類水果不適合種在乾燥的地方,不過因為文旦類的果樹比較耐乾燥,一開始是把種苗移到鹿兒島縣的果樹試驗場。但是,火山灰堆積而成的「火山灰岩台地」屬於酸性土壤,使甜味減弱。因此,為了尋找更適合的栽種地而相中熊本縣南部,時間已經來到了1935(昭和10)年。

當時在八代周邊地區,已經種植在來種的文旦,故土壤條件符合。據說這個時候,晚白柚的高收益性已受到矚目。加上果肉容易剝下,方便食用,故大受好評,使得消費量不斷增加。

到了戰後,即使和臺灣的關係已經了無瓜葛,島田後來也持續鑽研品種改良。1960年左右,在來種和晩白柚的生產量相互匹敵。因為在其他地區的栽種情形較為罕見,所以作為八代特產而聞名。

順帶一提,在臺灣一般是直接食用晚白柚的果肉,但是日本則是把粗厚果皮用砂糖熬煮,製成「糖漬文旦皮」,抑或加上檸檬或白砂糖製成果醬保存。不單是甜味,因為果皮中也含有苦味成分,適度添加表面果皮,可以調製出個人喜愛的風味。在日奈久溫泉會把晩白柚放入溫泉裡的「晩白柚浴」,形成冬季的風情詩很受歡迎。

2023年1月31日,某新聞報導圍繞在晚白柚上,造成話題。八代地區特產的晩白柚,以重量5550公克,更新了金氏世界紀錄。實際上,八代產的晩白柚在2021年時就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重的水果」,這次再刷新自身紀錄。

這一顆被列入世界記錄的晩白柚產自八代市東陽町地區。巧合的是,東陽町也是島田技師出生的故郷。除了晩白柚之外,島田也參與過各式各樣的農作物改良,其一生讓他投入心力最久的就是晩白柚吧。島田從東南亞帶回來的晩白柚,至今在臺灣和八代地區扎下了根,作為特產品受到喜愛。

以上是一段不為人知的臺灣和日本的交流秘史。

臺灣街角的水果店。日治時期,從多方面進行農業開發,包括積極導入外來種。
臺灣街角的水果店。日治時期,從多方面進行農業開發,包括積極導入外來種。

圖片由筆者攝影、提供

標題圖片:熊本縣南部・八代市特產的晩白柚,又大又重的果實往往讓人驚嘆不已。

臺灣 日本統治時期 熊本 水果 柚子 晚白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