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魚片作壽司,讓旅日外國友人體驗庖丁解「魚」
國際交流 飲食 文化 生活 自然環境-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為「日本解魚課堂」提供多語種支援
一群旅居日本的外國人身穿短袖號衣,繫著圍裙,扮成壽司師傅的模樣,他們手握廚刀,一臉嚴肅地把竹莢魚切成「三枚切」。這是去年11月29日在東京某烹飪教室舉辦的一場名為「Sabakeru: Sustainable Seafood Culture from the Japanese Kitchen」的活動,目的是讓外國友人通過體驗庖丁解「魚」,了解日本的食魚文化和各種海洋問題。
這場講座是日本財團推進實施的「海洋與日本項目」的活動之一,該項目旨在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片豐饒、健康的海洋。此前以「日本解魚課堂」的形式已在全國各地多次舉辦,受眾主要是少年兒童,本次首次嘗試以旅居日本的外國人為對象,nippon.com在徵集學員、製作流程手冊、現場翻譯等多語種溝通協調方面提供了支援。
來自美國、加拿大、秘魯、印度、菲律賓、摩洛哥、臺灣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17位外國友人嘗試挑戰了庖丁解「魚」。當天,除了英文同聲傳譯外,nippon.com還根據參加者的母語派出了西班牙文、中文、阿拉伯文的翻譯人員,同時還為講師的講解和學員的烹飪體驗提供了翻譯服務。
切好竹莢魚,製作現代壽司的原型柿葉壽司
雖說是一場講座,但現場始終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毫無拘束之感。首先,讓外國友人們品嘗一點壽司食材,讓他們猜猜是什麼魚。「雖然吃起來味道很像鮪魚或鮭魚,但其實是蒟蒻」——聽到這樣出乎意料的答案,現場一片驚呼聲。接著,大家又認真傾聽了講師的說明,了解到「這種食品在防止海洋資源枯竭方面發揮著作用」。
然後進入活動的正題,嘗試挑戰把日本最常用的壽司食材日本的食魚文化——竹莢魚的剖魚方式。負責為知名餐飲品牌「合點壽司」(本店位於埼玉縣深谷市,在日本國內外開設了100多家門店)培訓廚師的村田宏進行現場示範,精湛的手藝讓外國友人們看得目不轉睛。
雖然也有幾位外國友人有過切魚片的經歷,但絕大多數還是初次嘗試,所以每個操作臺邊都安排了一位講師直接指導。有的人驚歎於廚刀絲滑切割的鋒利,有的人和堅硬的魚骨苦戰了一番,最終大家都順利完成了切片。
在切好的竹莢魚上撒一些鹽,然後用醋醃一下,就成了比握壽司歷史更悠久的「柿葉壽司」的食材。這個環節是希望外國友人們親身體驗這種被稱作「壽司原型」的古都奈良著名美食的製作過程。創立於1861(文久元)年的老店「柿葉壽司平宗」(本店位於奈良縣吉野町)的社長平井孝典和飯田恭代在本環節為大家提供了指導。
外國友人們一邊觀看講師的示範,一邊把切好的魚片擺放到壽司白飯上,再用柿子樹葉卷起來放入小木盒。就在大家感覺手忙腳亂的時候,飯田笑言「老師傅1小時可以卷600個」,眾人一片愕然。因為柿子樹葉具有抗菌、保濕的作用,用柿葉包裹的壽司可以存放一段時間,所以盛裝壽司的小木盒便成為了大家的伴手禮。
通過壽司食材感受海洋環境的變化
最後一堂課程是讓大家嘗試用鰤魚、河豚、褐藍子魚、海膽製作壽司。在動手製作前的知識普及環節,日本解魚專案事務局局長國分晉吾給大家講解了選擇這些食材的原因。「以前富山和新潟等北陸地區產的鰤魚比較有名,但現在北海道的漁獲量最大。同樣,原本山口縣下關地區最為出名的河豚,主產區也轉移到了東北地區。還有稍後放在味噌湯裡的伊勢龍蝦,主產區也從三重縣的伊勢地區轉移到了北方的茨城縣和福島縣一帶。而褐籃子魚和海膽則隨著海水溫度的上升而活力大增,它們大量吞食海藻,會把大海掏空成如同荒山一般。」
外國友人們瞭解到海洋生物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的現狀,一臉嚴肅地各自捏出了10個壽司。
到了翹首以待的品嘗環節,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要開動了」,向大自然及其孕育的生命表達了感謝之情。各位外國友人一邊交談,一邊品嘗親手製作的壽司和村田特製的伊勢龍蝦味噌湯,大快朵頤。主辦方還將切下的竹莢魚骨做成了「魚骨煎餅」送給大家品嘗,讓外國友人體會到日本人盡可能避免浪費,最大限度巧妙利用食材的「精打細算精神」。
期待「片魚大師」為海洋的發展做貢獻
活動的最後,主辦方向外國友人發放了「片魚大師」證書,講座圓滿落下帷幕。外國友人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感想。「片魚比想像中更難,是一次難得的體驗。今後會更加尊敬廚師,也會更加愛護海洋的自然環境。」「希望進一步瞭解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感謝老師們認真細緻的指導,感謝工作人員為我們提供的無微不至的母語支援。我們夫妻倆都很開心。」「希望下次能舉辦漁港巡禮活動。」
國分表示,「日本解魚課堂的魅力不光在於片魚的樂趣,更在於可以通過片魚活動讓各行各業的人們心連心」。通過不斷開展各種接地氣的活動,擴大人們的「朋友圈」,可望形成「破解」海洋環境問題的社會風氣。nippon.com也會繼續為此貢獻自己的力量。
採訪、撰文:nippon.com編輯部
圖片:川本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