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京都旅遊打造成RPG遊戲?解決觀光公害的秘訣是…
社會 國際 觀光旅遊-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卓別林感受到的京都魅力
作為日本文化的中心,早在二戰前,京都就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著名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就是其中之一。1936年5月,卓別林首次到訪京都。他曾在東京一口氣吃下30隻天婦羅大蝦;而在京都,他對祇園的著名日本料理店「濱作」的精湛刀工讚不絕口。卓別林對各地的飲食文化都了解頗深。當年,他住在京都的柊家旅館,旅館熱情好客、周到體貼的服務令他深受感動:「聽說日語裡有句話叫『撓到癢處(指無微不至的照顧——譯註)』,柊家的服務正可謂撓到了我最癢的地方。」
二戰後,卓別林於1961年再次到訪京都。儘管天公不作美,但他盛讚煙雨朦朧的京都有著「浮世繪般的美」。他在北野天滿宮東參道的上七軒一帶發現了一家公共浴池,饒有興趣地參觀了一番,還請當地孩子們吃了冰淇淋。卓別林的童年時代是在極度貧困中度過的,他無家可歸,還常去倫敦的公共浴池,為此這次偶遇勾起了他的回憶。喜劇之王在遙遠的京都看到了故鄉。
自卓別林最後一次訪問京都,已經過去60多年。期間,這座城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然而,伴隨著紛至遝來的外國遊客,產生了「觀光公害」問題。目前,京都面臨的難題似乎可以概括為下述兩方面:「如何控制遊客數量以解決『旅遊公害』」和「如何讓遊客多消費」。簡單來說就是「不希望遊客太多,但希望他們多花錢」。
那麼,如何找到解決這一兩難困境的方法呢?
人滿為患的公車、遍地的垃圾、被遊客騷擾的舞妓…
一位在京都市內做生意的朋友整日哀歎連連。由於一年有超5000萬名遊客湧入這個狹小的地區,東山和嵐山這些著名景點已擁擠到寸步難行的程度。公車上總是人滿為患,常常要等好幾輛才能擠上去。不僅人多,而且不守規矩,商業街上垃圾滿地。最近,一段外國遊客追著舞妓拍照的影片在網路上引發了熱議。其實,受困擾的不只是舞妓。前陣子,筆者在附近的地藏菩薩前合掌祈禱時,突然被一群外國遊客圍著拍照,著實嚇了我一跳。這有什麼可拍的呢?
這些問題還沒得到解決,聞風而動的外資高級飯店和那些東京資本投資的粗俗的店鋪已經開始在腐蝕並破壞這座城市。儘管這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和負擔,但當地卻鮮少從中獲益。
當然,政府也開始採取行動,增加商業街回收垃圾的次數,並新開設了直通旅遊景點的公車路線。而且,為了緩解京都站擁堵問題,投資了195億日圓用於修建新的車站。此外,還即時發佈人流量較少的景點資訊,寺廟也提倡晨間參觀等,力圖分散客流。然而,這些措施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入島稅和外國人價格在京都難以推行
那麼,能否借鑒其他旅遊城市的先進經驗呢?
最近,威尼斯徵收「入島稅」的舉措引發了熱議。稅額為5歐元,僅針對旺季特定日期到達威尼斯旅遊且不留宿的遊客,所得將用於維護威尼斯的文化遺產和公共基礎設施。據說自2024年4月起實施後,收益超出預期。
日本方面,兵庫縣姬路市正在考慮大幅提高世界遺產姬路城面向外國遊客的門票價格。類似的「外國人價格」措施在國外已有先例,例如巴黎的博物館,歐盟公民可以在定價基礎上享受特別優惠。
然而,這些措施很難適用於京都。首先,入島稅只有在出入口有限的島嶼上才能實施,而且在威尼斯,這項措施並未成功控制住客流量。至於外國人價格,向外國遊客收取高額費用可能會被視為排外行為,從而損害城市形象。要知道,京都在這方面本來就聲譽不佳。
更何況,如何向只是在祇園的花見小路、先斗町、錦市場等「走一走」,欣賞這些獨特街景的人們收費呢?總而言之,京都與威尼斯和姬路的條件都大相徑庭,無法直接套用這些措施。
真正的旅遊資源,是「充滿活力的工業城市」本身
因此,在討論如何解決京都的觀光公害問題前,我們必須先明確京都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京都市的旅遊產業約占京都市生產毛額(地區GDP)的10%左右,遠高於日本全國的2%的占比。但是,京都市的主要產業其實是電子設備生產等製造業,占地區生產毛額的20%(大阪市和橫濱市的這一比例不到10%)。此外,在京都,京都大學等教育研究機構雲集,學生占到了總人口的10%,可以說是一座學術之城。當然,眾所周知京都擁有眾多的寺廟,也是一座宗教城市。
由此可以看出,京都這座城市不是一個將過去的遺產一攬子展示於眾的陳列館,它的旅遊資源,是充滿活力的工業城市中的人們的生活以及宗教活動。
以京都的代名詞——藝妓與舞妓為例,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點。藝妓與舞妓都是經過1年以上在舞蹈和樂器等方面的嚴格訓練後才能登臺亮相的藝術表演者。從價格或可高達1000萬日圓的西陣織和服,到扇子、簪子等飾品,她們的一身行頭幾乎都產自京都。
曾有一家擁有300年歷史的扇子商家告訴我:「京都與日本各地被稱作『小京都』的地方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能製作扇子。」扇子用竹子製作,而京都擁有適宜竹子生長的自然環境,而且還有許多構思新穎才華橫溢的設計師,以及能得心應手地處理竹子、和紙等多達88道製作程序的能工巧匠。藝妓、舞妓的才藝以及她們全身的行頭,都是京都這座城市孕育出的產物。
讓遊客成為「參與者」
京都的旅遊資源就是這座城市鮮活的生產和生活,這既是京都的魅力所在,也是其複雜之處。理解這一點後,也許就能找到解決這座城市旅遊問題的線索。當外人進入這裡,難免會產生摩擦,這也是為什麼在遊客看來「京都很排外」。從這個角度看,在這座城市中,遊客不應是欣賞「過去」的旁觀者,而應成為這座城市的「當下」的參與者。
不過,作為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都城,京都確實有許多「外人」難以理解的不成文的規矩,因此,遊客想要變成參與者並非易事,門檻很高。但是,希望遊客能享受這一過程。
京都就像一款RPG遊戲!
筆者曾在自己的著作《京都的價格》中將京都的街道比做角色扮演遊戲(Role-playing game,簡稱RPG)的舞臺。記住那些神秘的規則,隨著遊戲的進展和經驗值的提升,「玩家」就能進入更高一個等級。如果遇到「Boss角色」,還能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例如,那些追逐舞妓的外國遊客應該知道,舞妓身穿和服、畫好妝容外出,那是在應客戶之邀赴約的路上,其他人無權追逐她們。如果了解這些規則,就能減少與當地居民的摩擦。
在京都市東山區,祇園的花見小路街上設置了告示牌,提醒遊客注意通行規則和禮儀(時事)
遊客們可以透過其他方法,即遵守規則,又能以經濟實惠的方式欣賞舞妓。例如,夏天可以去上七軒的啤酒花園節體驗一番。活動期間,在北野天滿宮附近上七軒歌舞練場的美麗庭院裡,身穿豔美日本浴衣的藝妓、舞妓們將齊齊亮相。啤酒和下酒菜套餐只需2500日圓。在這樣的地方積累經驗值,並且若能與「Boss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就是藝伎茶屋的老闆娘吧?)結識,那麼等待你的,便會是更有趣的新階段。
只要遊客尊重在當地生活的人和這裡的規則,並抱著願意參與到城市生活中的心態,那麼許多困擾居民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遊客也能以實惠的價格享受京都的魅力。
另一方面,當地居民也是時候轉變觀念了。不要再稱那些特意來訪的遊客為「觀光公害」。疫情期間那段失去遊客的日子已經告訴我們,有了常住居民和那些熱愛、欣賞京都的遊客,這座城市才是完整的。不能只要求遊客遵守規則,當地居民也應當以京都這款「遊戲」的創造者身份,去接納來玩這個「遊戲」的新「玩家」們。
其實,筆者非常質疑關於「如何讓遊客多消費」的大討論。日前,八坂神社的宮司表示願辭去觀光協會理事一職,以抗議祇園祭山鉾巡遊活動為「高級觀賞席」的客人提供酒類飲品(暫停提供酒類後,宮司撤回了辭職意向)。祇園祭是祈願疾病消散、安撫逝者靈魂的祭祀活動。這些已經成風化俗的祈願活動超越時代、傳承至今,這才應當是京都的魅力所在。山鉾巡遊不是盈利性活動,而且這種赤裸裸的「能撈就撈」的作風也與京都的氣質格格不入。
提前告知「攻略規則」
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在航班到達關西國際機場前,在機艙內螢幕上播放京都旅遊的「RPG遊戲」設定,向遊客介紹需要攻略的任務和參與規則,這樣還能提高遊客對魔幻之城——京都的期待感。而且,專門介紹京都旅遊攻略的「規則手冊」,或許還能成為一個新產業(我隨時可以著手撰寫!)。
為了補貼城市外觀維護費用,可以在祇園、嵯峨野等景區設置能用電子支付捐款的設備。以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為例,雖然免費入館,但會呼籲遊客,如果喜歡這裡,歡迎捐款。免費而優質的服務展現了這個國家的格調,讓倫敦收穫了越來越多的「粉絲」。與其推行小家子氣的外國人價格收費制度,不如讓遊客感受到「京都遊戲」的樂趣,從而自願「課金」,這樣雙方都會更加愉快。而且,遊客還能收穫在傳統旅遊方式中無法獲得的獨特體驗。
話說到此,文章開頭提到的京都面臨的兩個難題——「如何控制遊客數量以解決『觀光公害』」和「如何讓遊客多消費」,看來就都沒有切中要害。
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遊客數量。即使政府和交通系統出臺相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觀光公害」問題,但哪怕只有少數不懂規則的「玩家」入場,這些努力也會付諸東流。反之,如果有大量「高手玩家」參與其中,則會變得更有趣味。而且,與其推行令人反感的區別定價,不如讓乘興而歸的「玩家」自願付費。
針對觀光公害問題,從控制遊客數量和短期經濟利益的角度,是無法得以解決的。重要的是了解、共用彼此的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是一個「質」的問題,而非「量」的問題。
在京都市東山區,通向清水寺的坡道——清水阪上滿是遊客(時事)
卓別林早已明白
了解京都的規則並在此基礎上收穫獨特體驗——其實,卓別林早就懂得了這種樂趣。卓別林對京都文化有著深入理解,在京都,他沒有吃自己曾在東京大快朵頤的天婦羅,而是去品味京都懷石料理。儘管不期而至的雨打亂了觀光計畫,他仍在其中發現了日本的美。他對在日本不足為奇的公共浴池充滿興趣,並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在那裡,他重拾了在故鄉倫敦度過的兒時回憶。是的,在京都這個城市,遵循奇妙的規則在「遊戲」中前進,最終就能找到自己的根。京都之所以能吸引眾多遊客,就是因為它能讓人產生故鄉的感覺。
倘若一味糾結於觀光公害現象中的「客流量」和「旅遊收入」這兩個因素,我們就會忽略問題的本質。探究京都旅遊業的問題,實際上是對人類活動之根源的一次重新審視。
標題圖片:京都清水寺熙熙攘攘的遊客。觀光公害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究竟忽視了什麼?(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