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訊)連獅子之舞賀新春:女能樂師武田伊左與父同臺獻藝
JapanIn video
文化 藝術-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能樂不只是一種戲劇,還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其中包括舞蹈、歌謠、伴奏等音樂要素及華麗服飾等美學要素。其中,舞蹈和歌謠同為能樂的基石。因此,能樂表演又被稱為「舞能」。一般舞蹈都是以重現和寫實為目的,而能樂的舞蹈則不同,它追求的是一種「減法美」,即盡可能減少解釋性的元素。《石橋》這個能樂劇碼,讓我這種初學者也能體會到舞蹈的魅力。
通往菩薩淨土的石橋
《石橋》的開場場景,是遍訪中印佛教聖地的寂照法師來到中國清涼山的一座石橋前。此處雲霧繚繞,人經過也不留痕跡,下方白浪翻滾,遠遠傳來雨水般的河流水聲,宛如仙境。寂照在此遇見一位老者,便向其詢問:「貧僧從印度歸來。久聞石橋大名,是否即是此橋?」
「正是。對面便是司掌智慧的文殊菩薩之淨土。」
「既然如此,貧僧便將性命安危托與佛祖,從此橋上過。」寂照說。
「且慢。昔日高僧歷經苦修,方得以渡橋。閣下切勿自恃法力即可輕易渡橋。」
「…看來道行尚淺之人難渡此橋也。」
「此橋寬不足1尺,生苔濕滑。橋下乃地獄谷,山壁陡峭,雲深霧重,深逾千丈。半道修行之人,難渡此橋。」老者接著說,「石橋非凡夫俗子可渡。此橋乃渾然天成,石塊自然通連彼岸。高聳入雲,如雨後夕陽架起彩虹橋,形狀如弓。非佛祖加持之超凡者,何人能渡?彼端乃文殊淨土。常時落英繽紛,夕陽雲間,仙音自來。神跡頻顯。請稍候片刻,祥兆即顯。」
說完,老者便消失了蹤影。
當寂照在原地等候時,有紅白兩頭獅子在肅穆的伴奏聲中從石橋另一端登上舞臺。
這對獅子父子在盛開的芬芳牡丹叢中嬉戲,演出了10分鐘左右動感十足的獅子舞。在恭祝完千秋萬歲後,獅子們又返回文殊菩薩的淨土。
紅白「連獅子」演出雄壯之舞
《石橋》上半場展現的是,雲遊僧與老者在一座深谷石橋旁的交談。其中,有關於「何為半道修行之人難渡之橋」「何為渾然天成之橋」等深遠主題的問答場景,即「靜」的時空。然而,在後半場,當獅子登場後,舞臺便一下子進入了「動」的世界。接下來,就是這部能樂劇碼的精彩看點。
舞者用力跪地,搖頭晃首,紅白鬃毛狂搖勁擺,並在舞動時緊扣衣袖。這支獅子舞風格獨特,動作激昂。獅子在舞臺上縱橫跳躍的場面令人嘆服。據說,《石橋》是一部需要卓越表現力的特殊劇碼。因此,舞者在表演前,必須先得到宗家的許可。這部名劇對舞者的舞技和精神力都有極高的要求,比其他劇碼更讓人提心吊膽。
棲息在深山峽谷中的獅子由寶生流主角能樂師武田孝史和武田伊左扮演。兩人既是父女,又是師徒。白色父獅威風凜凜,舉手投足間透露出靈獸的威嚴。紅色幼獅年輕俐落,舞動時活力十足。這簡直就像是為武田父女量身打造的劇碼。
從出現在廊道上的那一刻起,紅獅就表現得乾脆俐落、莊重威嚴,時而躍上石橋,時而一躍而下,在狹小的舞臺上盡情展現雄壯的舞姿。後半場是「光」與「動」的時間,與前半場的「影」和「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即便是像我這樣的能樂門外漢,觀看時也能感到心潮澎湃,在不知不覺中看完了整支舞蹈。
接著,舞臺又重歸寂靜。
抽象造就藝術形象的昇華
說起來,在《石橋》的唱詞中,時間被稱作「光陰」。這讓我再次感受到,能樂是一種展現光陰流逝的藝術。在寂照看到的夢幻場景中,獅子們是否是想告訴他,佛教修行也是一種光陰的積累呢?對此,我請教了武田伊左。
「觀眾可以自由地觀看表演。這是欣賞能樂的一種方式。怎麼理解,全憑觀眾自己的想像。能樂舞蹈的詮釋和欣賞方式也是因人而異。觀眾心中的雄獅和幼獅是什麼樣的?他們是怎麼想的?我想,就是因為有了這種想像的空間,能樂這種日本傳統藝術才得以在近700年裡受到不同人群的喜愛,並一直延續至今。」
原來如此。能樂是一種極度抽象化的藝術。因此,在觀看時,觀眾可以通過舞蹈、歌謠、伴奏自由放飛思緒。寂照到底有沒有平安渡過那個石橋?答案也託付給了每位觀眾。
白獅子:武田孝史
紅獅子:武田伊左
笛子:藤田貴寬
小鼓:曾和正博
大鼓:佃良勝
太鼓:金春惣右衛門
視訊:乙咩海太
撰文:吉村喜彥
錄音:北原慶昭
標題圖片:扮演白獅子的武田孝史(右)和扮演紅獅子的武田伊左正在表演連獅子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