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玲:以藝術設計串連日本與臺灣

文化 臺灣香港

日本有許多世界級的設計師與創作者,日臺交流多年,臺灣在文化創意產業上有相當蓬勃的發展。徐莉玲女士不但是臺灣本土文化創意產業藝術設計的培育者,更串聯日臺第一流人材,在藝術設計教育及其商業品牌發展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徐莉玲 HSU Li Lin

1952年於臺灣臺北出生,1974年時從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在日本時裝企業實習,後在臺北中興百貨擔任總經理,以追求精緻生活文化的客群為目標推動業務,協助廠商自創品牌,替臺灣百貨業界帶來新氣象。1987年獲第一回東京流行協會創意大賞海外賞,2007年與丈夫:臺玻集團總裁林伯實共同創立「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致力打造臺灣文化創意跨界學習平臺、研究臺灣文化色彩、培養臺灣藝術年輕一代藝術設計人才。目前擔任臺北「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理事長、「臺北市學學實驗教育機構」負責人。

工業城搖身一變為文創區

從大弧形的玻璃觀景窗向外望去,是一片臺灣特有的亞熱帶風情綠意,遠方還看得見臺北松山國際機場。由德國設計團隊「E15」一手打造出的「臺北市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如今已成為新興地標,這片昔日的工業城區,搖身一變為畫廊林立的大內藝術特區。

圖為設施7樓的「學學白色展覽空間 XUE XUE WHITE GALLERY」,正展出韓國藝術家安尚秀(Ahn Sang-Soo)的展覽「活-字」。

徐莉玲(以下稱「徐」)  2005年時,我跟丈夫林伯實一起創立了這個機構的母體「學學」,是臺灣第一個投入綜合性文化創意教育事業的非政府體系基金會。我們在這裡推動文化創意教育,對象從小學生到社會人士,涵蓋廣大的年齡層。去年我們新建置了「實驗高中部」,未來的目標是開設「大學部」。

我們機構的所在地區本來是工業區,原是與時尚毫無瓜葛的地方,不過近年在都市重新規劃下,有了巨大改變,成為畫廊、媒體及創意公司聚集的大內藝術特區。

13年前剛創立學學時,整個社會對運用文化資本、創意行銷加值品牌的概念都還很陌生,也只有少數大學教授這些知識。時至今日,臺灣約有150所高等教育機構中,便有近90間學校開設了多元藝術設計行銷相關課程。「以文化主題為靈感來源的藝術與設計能提升產業競爭力」,這個觀念在十幾年間能普及於臺灣社會各處,使我十分欣慰。

學生們熙熙攘攘出入機構

東京生活讓我體會日本與臺灣的差異

「學學」一詞源自《禮記》的一段文字,「學學半」,意味教學相長,教與學各占學問的一半。機構提供的教育課程囊括多元設計、藝術、攝影、音樂、行銷等類別,並跨足色彩學、時尚學、古典文學、設計思考等各種多元領域,旨在讓師生能彼此教學相長、人才交流合作。徐女士之所以推動這些獨到的設計教育,原因要追溯到她在二十多歲那年體驗到的危機感。

 那時候,日本無疑是亞洲流行文化發信地。我大學念美術系,所以對建築、室內設計、視覺藝術、流行時尚、織品設計等各種設計領域都有所涉獵,對日本的潮流十分敏感,可是當年的臺灣社會的時尚仍未蓬勃發展。

畢業後,我有幸獲得永琦百貨支持,安排去日本時裝企業「ONWARD KASHIYAMA 」實習的機會,在東京工作居住了幾個月。那時正值日本時裝產業急遽成長的時期,讓我對日本與臺灣之間對「時尚生活設計」重視程度的差異深思良多。

學生以研究90年代各期的時尚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推動設計師品牌改寫臺灣百貨史

1970年代後半到1980年代,是從東京起家的創作者們大放異彩的時代。被譽為「TD4」的日本設計師高田賢三、三宅一生、山本寬齋、山本耀司四人於巴黎綻放頭角,東京大街上陸續蓋起「PARCO」、「Laforet」等時尚商場,在全世界掀起話題。徐女士表示,當時種種發展持續為她帶來啟發。

 看見東京的變化,讓我愈發體認到臺灣不能緩慢前行。於是我尋思,在東京成功出頭的品牌都是什麼模樣呢?我徹底思索這個問題,然後發現不論是高田賢三還是三宅一生,品牌傳遞的訊息,都奠基於自己國家的文化之上。他們巧妙的將日本自古以來的和服造型線條及花紋色彩融會貫通,然後再創昇華成新潮流的時尚。

觀察這件事以後,我覺得我也必須好好行銷自己的文化才行。我心想,只要發掘出華人獨有的創意文化,然後轉化成設計傳遞出去,就能改善現狀。

由徐莉玲出任總經理一職的臺北中興百貨,在1978年以後的13年間,推動了不受百貨業既定框架侷限的劃時代藝術設計行銷的企劃案。這些變化備受肯定,臺灣百貨公司史在徐女士的經營手腕之下進入全新局面。

 中興百貨除了屢次得獎的時尚行銷廣告之外,也投注心力推行自創品牌與支持國際藝術活動及店鋪的櫥窗陳列,注重傳達社會整體對美感與藝術設計的認知。只要來到店裡,就會懂得什麼是美,什麼是文化創意的價值。

我們致力於傳遞訊息,推出專由臺灣新銳設計師之作構成的設計師區域,聘來活躍於時尚最前線的講師們舉辦廠商講座。講座主題包羅萬象,包括「如何創立自己的品牌」等產品行銷企劃講座,以及「國際流行趨勢」、「臺灣文化色彩」等各種概念性議題。從這時候開始,我就開始以「學校」的概念在經營百貨公司,廠商與消費者都成為老師與學生的關係。

臺灣的感受性,一言以蔽之即「溫和」

1990年代,隨著臺灣經濟逐漸起飛,臺灣社會愈來愈體認到「設計」擁有的力量以及價值。

 人們開始體認到,當社會愈來愈富足後,擁有文化資本的菁英與優秀的創作者願意留在臺灣發展,其實對整體社會是有利的。

正如同三宅一生詮釋日本文化的造型與創新織物、山本耀司帶著禪意的洗鍊剪裁那樣,日本時尚產業裡總有著一股獨屬於日本的美感顯現其中。有鑑於此,我覺得我們也必須創造出一種臺灣獨有的美學感性。

在我的認知裡,「溫和」是專屬於臺灣人的關鍵字。臺灣人人情味濃、情感豐沛,舉手投足平靜而有溫情。我覺得這一代臺灣人的職責就是透過藝術設計色彩教育,讓此特色呈現在各種作品與產品之中。

隨處可見豐富的色彩

學學的機構是棟10層樓建築,其中7樓為展覽空間,不時舉辦國際藝術家及設計師作品,內部與外部人士頻繁進出往來;各樓則時常展示著從小學到大學等各種年齡學生們創作的繪畫、設計、時尚、裝置藝術等各種作品。

教室走廊上展示著各種年齡層學生創作的作品。以啟發式教育、批判性思考,鼓勵學生探索社會問題。

 我們特別重視色彩教育。臺灣從小學到高中的美術教育中,涵蓋的還只是相當狹窄的繪畫領域,尤其在大都會以外的孩子更加沒有體驗五感的機會,即便想進大學攻讀設計科系,也處於基礎養分不足的狀態。我們研發的網路色彩APP及網站「XueXueColors」就是試圖打破這道藩籬,與臺灣教育部合作一起來學學計畫培養藝術師資,提供給全臺灣的藝術設計師資使用做為教材。

每個人都可以上網學習也可下載「XueXueColors」,我們也透過這款程式在偏鄉小學開辦「發現當地色彩」的課程。讓當地的小學學童自己選擇,從山海等自然景觀,或是動植物、建築物與原住民服飾等項目中,選出象徵當地地區的五種主題顏色。然後透過觀察及調色、配色,親身體驗這五種顏色在不同組合與搭配之下,能替自己創作的作品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只要善用網際網路便能解決位處鄉間的不利之處,透過發現日常生活地區的色彩,更能培養人們對自己家鄉的認同感。在此之前,人們總妄自菲薄地認為自己的環境沒有特色,學生們不像日本那樣會用纖細的感受性去思考「顏色」。可是當我們開始推動色彩教育之後,大家都很訝異原來自己居住的城鎮裡,有那麼豐富的文化色彩存在。

如今,臺灣觀光宣傳活動的標語就是「Meet Colors!」。我們學學跟這個宣傳活動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以「色彩」為主要訴求,這在以往的年代是無法想像的事。我在心裡很欣慰歷年來的努力,在各地的政府及學校開始重視了。

與日本的代表性創作者進行藝術交流

深澤直人老師替學學設計的玻璃水瓶

學學也相當積極與世界頂尖的設計師進行交流。徐女士的丈夫是玻璃企業「臺灣玻璃」的總裁,徐女士是臺玻董事也兼任「TG」玻璃生活品牌的品牌顧問。2017年時,藝術家杉本博司在神奈川縣小田原市開設了藝術機構「小田原文化財團江之浦測候所」,裡頭使用的建築用玻璃,需要超白高度技術,這便是由「臺灣玻璃」製作提供的。

 學學至今十二年已與超過2000位業界菁英共同舉辦了1萬場以上課程。其中和日本的緣分尤其深遠,包括著名的國際產品設計深澤直人老師在內,視覺設計師佐藤卓老師、攝影大師藤井保老師等代表日本的各界創作者,都曾是講座的座上賓,以各種形式對我們提供大力支援。我與深澤老師有長年交情,臺灣玻璃公司2018年度將推出的「TG」自創品牌,玻璃系列商品都是老師為我們設計,TG品牌未來也將成為日本與臺灣設計師交流合作的平臺,這一次的TG品牌目錄就由臺灣AGI會員的何家興平面設計師合作企劃設計。

我從年輕時開始,就總想著要把設計、藝術、行銷的力量深深植入臺灣社會之中,並經過無數次的努力與嘗試。作為這項嘗試的一環,在海內外人材的不斷交流之中,逐漸培育出臺灣新生代設計師以及品牌經營人,臺灣的藝術與設計產業也愈發活性化,這些都讓我相當欣悅!

採訪、撰文:清野由美
攝影:熊谷俊之

藝術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