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日式生態環保

創立“與自然共生”的日本新品牌

社會 文化 生活

日本在世界引以為豪的,是扎根於傳統的以“與自然共生”為基礎的環保努力——原環境事務次官小林光為我們分析了“日本生態學”的淵源。


小林光
KOBAYASHI Hikaru

慶應大學環境信息系教授。 1949年生於東京。 1973年進入環境廳(現在的環境省)。曾負責召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COP3)並擔任《京都議定書》的國際交涉代表。 2009年7月就任環境事務次官。 2011年1月退休。主要著述有《生態住宅之我見——建造、居住。可持續性生活之家》(SOTOKOTO新書)。
攝影:川本聖哉

東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核電廠事故,使日本的“安全”品牌支離破碎。海外來客銳減、日本產食品令人敬而遠之、工業製品也成為放射性檢查的對象。在世界上恢復信譽是刻不容緩的問題。原環境省的事務次官、現執教於慶應大學的小林光教授認為:“日本應該打出與自然共生的品牌。”

“環境白皮書”在世界上發行歷史最長的國家——日本

小林說,對於日本人而言,與自然共生意味著“回歸原點”。現已成為世界語的“MOTTAINAI”(具有可惜、需珍惜、不可暴殄天物等意)就是基於極盡發揮事物之能事的理念。這一心性是與在宇宙萬物中都能感受到神靈的“泛靈論”密不可分的。正是因為感受到山川中神靈的存在,才孕育出敬畏自然之心,磨礪出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取之於自然之物的感性。

而且,日本的“環境白皮書”是世界上發行歷史最長的,還是制定了與自然共生的國際規則,即關於防止地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1997年)、關於遺傳資源的利用與分配的名古屋議定書(2010年)——的國家。然而還不能認為,日本迄今與自然共生的傳統感性也充分傳播到了世界。

“正是現在,應該向世界提供與自然共生的商品、特色產品以及方法論。不是那種目光短淺的議論,如果不在更高層次上交流,日本將不為國際社會所需要。”

谋謀求與自然的和諧——日本傳統的感性

德國因追求環境性能而樹立起環境開發國家的品牌形象,但日本沒有必要走同樣的道路。相反倒是充分發揮日式的感性來追求與自然和諧這一選擇上才更適合於日本。東北受災地區的重建就可能成為這樣的象徵。

“作為適合21世紀的街區建設,建議採取斜面綠化。用土壤造出斜面,壁面及線條與綠地相結合。雖然建築容積率有所減少,但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地下部分不但可以隔音與遮光,而且還有著不易受到溫度變化影響的長處。”

小林進一步說道:“如果建造幾代人都可以持續居住的家居,綠地及街區景觀都可以得到維持。由於將來要長久居住,就必須要加強耐震性能,不過成本可以分散到幾代人身上,一代人的負擔就能簡輕。用三代人可以居住一百年的家居來替代建了拆、拆了建的只限於一代人的家居,有必要進行這樣的理念轉換。”

現在,古老民宅的再利用以及舊建材的有效利用也十分引人注目。這不僅是不讓材料浪費的“MOTTAINAI”精神的體現,也是對木材在長久歲月中磨礪出的典雅之美的敬意。

小林的生態住宅

小林作為“官”,推進了日本的環境行政事業,同時作為“民”,又是生態住宅的房東。位於東京世田谷區的自家住宅中,採用著太陽能發電和水的再利用等30餘項環境對策。結果,在翻新建造後第9年的2008年,成功地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削減50%。據說庭院裡引來了20-30種蝴蝶。向人們展示了生活在都市之中也可以與自然共生的可能性。

與自然融會貫通的生態住宅點擊縮略圖展開

採訪・撰文:林愛子(自然科學撰稿人)

環境 二氧化碳 生態住宅 與自然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