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日式生態環保

傳承居住文化的古老住宅

文化 生活

群馬縣昭和村種植蒟蒻的農家竹內昭彥一家,祖孫3代6人居住的是已有120年歷史的木結構房屋。珍惜祖傳之「家」並代代傳承居住,實可謂生態環保型生活的典範。

珍惜現代技術不能再現的房屋

踏入竹內昭彥先生(47歲)家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黑色的巨大房樑,令人體會到120年的厚重歷史。

早在明治時代(1868-1912年),竹內家就在這塊土地上開始了食用及照明用的菜籽油的買賣生意,此後由於石油的普及而改營養蠶業。進而隨著戰後絲織業的衰落,又轉而開始生產群馬縣的特產蒟蒻。明治時代中期建成的這座房屋,隨著家業的改變歷經多次改建並傳承至今。

2005年,竹內先生考慮和年事已高的父母3世同堂居住,決定進行時隔30年的大規模翻新。妻子里美最初曾考慮不拆除舊房子,在宅地內另建現代化的新居,但最終還是優先選擇了昭彥的有效利用舊房屋的方案。

「泡沫經濟時期新建的住宅,看似華美,過上個20年就變得破敗不堪了。相反,地爐煤煙熏黑的柱子,那種感覺是新材料無法體現的。我在這個家長大,留在腦海中的記憶,也不是新建住宅所能再現的。拆掉這一承載歷史的房屋,我認為我就無法新建一個比它更出色的家了,因此有效利用這座老房子,是對祖先最好的報答」,昭彥先生強調了執著於保存祖先留下的房屋之心情。

里美也說:「設計師解釋說,經過百餘年磨礪的木材變得更為堅硬。提高抗震強度後,再繼續居住下去也是可能的。因此我也轉變了想法,希望在這個房子裏繼續生活下去了。」

竹內夫婦和擔任設計的CA-LAB社長八卷秀房先生在3年的時間裏,反覆商量,交換意見,終於完成了古樸又現代的住房。最令竹內家自豪的,是那支撐起巨大房屋的粗長堅實的房樑。現代的木結構住宅使用加工成筆直型的四方木材,但據說當時的木匠則是巧妙地利用天然木材的彎曲來建造這所房屋的。此次改建設計中也有效地利用了這個房樑的彎度。

昭彥的父親芳茂,對自己這代在房屋中採用的帶骨架木拉門和以主柱為中心的3根櫸木柱能在改建的房屋中一展風采,甚感欣慰。除了柱子,以前留有塗鴉的格子拉門、門窗隔扇等也在刨削加工後面目一新得以繼續使用。

竹內家客廳的特點,是利用粗大、彎曲的天然木材製成的橫樑。讓全家人可共盡享天倫之樂,還特別訂做了一個巨大的凹形被爐。

 

建造代代傳承居住的房屋

不僅是珍惜古來之物,2樓孩子們的房間隔牆,設計成易於裝拆的活動式,以便配合孩子們成長的需要,可以自由改變房型,這也是從長遠角度考慮到家庭成員未來生活方式的結果。

里美說,當看到光線從格子門的透瓏玻璃中射進來時,那難以言喻的美景,令她切身感受到了老房子的妙不可言之處。

「老房子照樣能住得舒適。珍惜現有的東西,並堅持長期使用下去。前人是理所當然地這樣做的。我希望孩子們也在這個房子裏一直生活並居住下去。」

愛惜使用古老住宅。好東西長期使用,這才是極致的環保生活。

攝影:大瀧 格

 

竹內家的「日式生態環保」圖片集


點上房間編號,查看特色建築細節。



1 南面設置了玻璃屋頂。即明亮又溫暖,衣物洗過後在室內即可晒乾。

2 大門口橫梁部分外側,增建了延伸至屋內的門廊。門廊是傳統日本建築樣式,稍事造訪的客人,不進屋也能在這裏隨意坐下來交談片刻。

3 環保取暖器——木顆粒採暖爐,1臺就可令家中溫暖宜人。用做燃料的木顆粒,是將間伐材乾燥壓縮而成的,和木柴相比,既不占地方又不費力氣;由於不冒煙,也不要煙囪。

4 擔任設計的八卷先生說:「天然木材的彎曲各異,不能用機器解析。如今利用天然木材而非方材來搭建私人住宅的工匠已後繼乏人了。」

5 樓梯下方,安裝了昭和時代的裝飾玻璃,用來採光。許多現已不復生產的古色古香的物品,作為裝飾重新得到利用。

6 通頂設計部分,如減少托樑,則有開放感,但為了確保抗震強度,盡量多保留了一些。

7 曾用在蠶棚上的支柱,作為2樓通頂空間部分的柵欄得到重新利用。

8 在自己的房間玩電視遊戲的二兒子直輝(國中3年級)和三兒子大和(小學4年級)。屋頂上保存使用的是120年前的大樑。

生活方式 環境 和諧 舊民宅 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