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依相隨的日本機器人

向人類求助的“垃圾桶機器人”

社會 文化 生活

又是要人去撿垃圾,又是要人牽手—豐橋技術科技大學(愛知縣豐橋市)的機器人個性獨特,同時卻讓人感到有些靠不住。然而正是這份“柔弱”,為我們提供了思考人與機器人關係的線索。

重要的是與人的溝通能力

掃地機器人把房間打掃得一干二淨,大受人們歡迎,而豐橋技術科學大學的岡田美智男教授等人開發的“Sociable Trash Box(垃圾桶機器人)”卻不知何故,非但不會掃地,就連撿個垃圾也不會。毫無疑問垃圾桶機器人上USB攝影鏡頭、紅外線感測器、輪子等裝置一應俱全。但它在室內各處轉悠發現垃圾後,採取的行動只是猶如鞠躬一般向人前傾身體。這種靠不住卻又惹人憐愛的舉動彷彿是在向人求助說:“ㄟ……幫幫忙,把垃圾拾起來吧。”

勞人幫忙的“Social Trash Box”

大多數機器人都是為助人一臂之力而開發的。在這層意義上,需要求人幫助的垃圾桶機器人可謂是另類。在思考人與機器人共生的社會時,確實機器人個體的完整性、完美性或許非常必要,但更為重要的難道不是與人類的溝通能力嗎?

岡田研究室,正在開展以社會性機器人學和溝通認知科學為主題的研究

岡田教授的專業是社會性機器人學和溝通認知科學,他通過類似垃圾桶機器人這種獨特卻無法指待的機器人,研究人與機器人之間的相互關係。

“現在有一種自動販賣機,售出飲料後會用合成音向人道謝。從語言的角度來說,這和店員答謝顧客意義相同,但我們卻無法從機械性的聲音中感受到謝意,大概也不會有人去回應自動販賣機吧。這是人與機器溝通失敗的一個‘好’例子。”

 

柔弱無助誘發出的交流溝通

機器人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這種共生社會終將來到

在溝通交流上,語言未必重要。嬰兒既會嚎啕大哭來要求喝奶或換尿布,也會以停止哭泣來表達滿足之意。而母親則會從嬰兒的哭法和反應,了解其要求並進行相應的照料。可見母親與嬰兒之間即使沒有語言交流,也能相互建立起完美的溝通。

而且,育兒並不是母親對嬰兒單方面的行為,它是在母親與嬰兒的“互動”中成立的。一方面,嬰兒受母親照料,獲得想要的牛奶;另一方面,母親因嬰兒對自己的依賴而感到喜悅,照顧自己孩子的同時又確認了自身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自己什麼都做不了的嬰兒通過自身的柔弱無助,誘發出母親的慈愛與幫助,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這種人與人之間自然而然的溝通方式,是否也能在人與機器人之間實現呢?岡田教授的研究便是以這種“共生”實踐為目標的。“垃圾桶機器人”實在是逗人喜愛,以柔弱為武器,獲得周圍人的幫助,達到了拾取垃圾的目的;相反,人類通過幫助機器人,體會到一種不可思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當然,如果面對垃圾桶機器人的是孩子,也許還會從小養成他們看到垃圾隨手拾撿的習慣。

“人與機器人在互助相依之中,構築起“雙贏”關係,互創新的價值,這難道不就是“共生”嗎?”。朝著這個目標,岡田教授的研究還在繼續。

採訪、撰文:林愛子
攝影:川本盛哉

豐橋技術科技大學 岡田美智男 Sociable Trash Box 垃圾桶機器人 USB攝影鏡頭 紅外線感測器 社會性機器人學 認知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