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漫畫的盛典

現場訪談記:日本漫畫大師vs歐州BD軍團 浦澤直樹之卷

文化

現場訪談令「世界漫畫節」會場熱氣沸騰。在第二場裏,請看浦澤直樹與法國、比利時的BD代表人物彼特(Benoît Peeters)和史奇頓(François Schuiten)這對著名搭檔的精彩對話。

可以毫不為過地說,第一屆「世界漫畫節」給人留下的強烈印象,是2012年成為了「BD在日本大流行的一年」。在現場訪談這項最吸引觀眾的活動中,浦澤直樹在第二場中登台,與彼特(Benoît Peeters)和史奇頓(François Schuiten)這對著名搭檔,圍繞他們獲得文化廳媒體藝術節漫畫大獎的作品《Les Cités Obscures(矇朧城市)》,從故事、技法到BD與日本漫畫的區別等,展開了內容廣泛的精彩問答。

現場訪談,第二場。由BD翻譯原正人(右)主持

彼特和史奇頓的世界令浦澤直樹一見鍾情

浦 澤直樹 出生於1960年。1983年登上畫壇以來,發表了大量暢銷作品,其中有《以柔克剛》、《危險調查員》(劇本:勝鹿北星、長崎尚志) 《MONSTER(怪物)》、《20世紀少年》、《PLUTO ~冥王~》(原作:手塚治虫、長崎尚志編制、監修:手塚真)等,在國內外擁有大批愛好者。曾獲日本漫畫家協會大獎並二次獲得手塚治虫文化獎大獎,三次獲得 文化廳媒體藝術節優秀獎。在《Morning》(講談社)上連載的《蝙蝠比利》(故事情節共同製作:長崎尚志)於2013年5月迎來了第100回。

彼特評價浦澤的《PLUTO ~冥王~》說:「在汲取了《原子小金剛》的諸多要素的同時,構建了自己獨特的世界。」史奇頓就《MONSTER(怪物)》發表感想說:「故事寫得非常棒。出乎意料,給我的印象是,它非常接近歐洲的BD。」

另一方面,浦澤出門去湘南時,在書店裏非常偶然地隨手翻看了《Les Cités Obscures(矇朧城市)》,並沒有誰介紹,但「感到封面的繪畫「不同尋常」」,當即買了下來。總計400頁重的圖書竟然從外出地買回家來,可見對浦澤帶來的衝擊是何等之大。

藝術家之間如此互相稱讚和欣賞,說明儘管作品類型不同,但它們在根底上一定有某種共性存在。

選自《Les Cités Obscures(矇朧城市)》(小學館集英社製作出版,古永真一、原正人譯)。 Les Cités Obscures © 2009 Casterman, Bruxelles All rights reserved.

漫畫與BD的「時間」之差

浦澤指出,漫畫與BD的決定性差異之一,在於「時間」。也可以說是單純花費在製作上的時間。當浦澤聽到史奇頓透露說,他製作一部作品需要2年時間時,嘆息道:「對於過著每週必須完成20頁定額生活的我們來說,非常嚮往那樣創作方式。」

對此,史奇頓回應說:「僅僅是繪製《Les Cités Obscures(矇朧城市)》系列,就似乎耗盡了我的一生。我有時也想要是能畫得再快一些該會多好。」兩位相互對對方的製作方式表示出一種敬意。

身兼漫畫評論家的彼特解釋說:「日本的漫畫是把讀者吸引到長長的故事情節裏,所以作畫時注重的是如何讓讀者不停地翻捲書頁;相反,BD則是要讓讀者的視線盡可能長地停留在一幅畫面中。」

史奇頓(François Schuiten) 1956年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是活躍於50-60年代的建築家。16歲時憑《Mutation》登上畫壇。除了BD外,還為電影設計場景、為地鐵站、世界博覽會展館設計景觀等。

彼特(Benoît Peeters) 1956年生於巴黎,自小在比利時長大,和史奇頓是童年時代的朋友。作為BD的原作者,除了和史奇頓搭檔外,與Frédéric Boilet、谷口JIRO也有過合作。作為文藝評論家,從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等的現代思想到艾爾吉等的BD都有廣泛論述。此外,還參與映像攝製等多方面工作。

 

現場表演!日歐大師繪畫比試

日本漫畫大部分是黑白的,而更具視覺效果的BD,有些作品通篇都是彩色的。為了在故事的整個發展過程體現出強弱效果,史奇頓作畫時是區分使用黑白和彩色的。然而,日本的漫畫雜誌有一種彩色卷首的樣式,史奇頓想知道,這其中有什麼意思。

有關濃淡的畫法,浦澤邊畫邊向史奇頓提問(左),史奇頓也邊畫邊做回答(右)

對此,浦澤苦笑道:「沒有什麼意思」,「在劇情高潮時以彩色處理就好了,卻不知何故在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情況下處理成了彩色。所以,我一直向出版社建議,「在書中使用彩色」,(沒想到)這事情卻讓大友先做到了。」這番話引起了台下觀眾的一片笑聲。

訪談中,浦澤突然拿起筆劃了起來,這個場面出現在他向史奇頓詢問有關濃淡畫法的時候——先從濃處畫起,還是從淡處著手?於是,史奇頓也一邊畫著人物的側面像一邊做了說明。漫畫特有的一種臨機應變的問答,不由得令會場熱氣沸騰。

編輯與漫畫家之間,猶如馬丁(George Martin)與披頭四(The Beatles)的關係

精通日本漫畫情況的彼特,用日語與「tantousha(負責人之意——譯註)」談到,(在日本)漫畫編輯負責人的存在很獨特。對此,浦澤解釋說:「畫畫的人面對白紙一味作畫時,不知自己是否方向正確。出色的編輯,會給你指明方向。」他把這樣的漫畫編輯負責人比喻為「就像是披頭四(The Beatles)的(唱片製作人)馬丁(George Martin)」,史奇頓深表贊同地點著頭說:「擁有一個能與作家對話的編輯負責人,非常令人羨慕。BD界今後或許也有必要重新考慮出版社、代理人與作家之間的關係。」

選自《Les Cités Obscures(矇朧城市)》。Les Cités Obscures © 2009 Casterman, Bruxelles All rights reserved.

墨比斯(Moebius)、手塚……,共享漫畫的記憶

在現場訪談中,無論第一場還是第二場,多次提起了「墨比斯(Moebius)(*1)」這個名字,聽眾應該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每次去法國,我都會在書店的墨比斯專櫃「大買特買」一番。看了他畫的線條,猶如聽到他在激勵你說「快,你也來畫吧!」,成為我創作的動力。」(浦澤)

「人物本身極有魅力。讓你不由得想去讀他的傳記的漫畫家,在日本是手塚治虫,在法國該是墨比斯吧。他們為下一代作家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告訴我們去「衝破常規,生活、繪畫都是探險」。」(彼特)

過去,手塚治虫受到了用虛線表現陰影這種手法的影響,並把它命名為「墨比斯線」。聯繫日本漫畫和歐州BD的插曲,那正是無可計數的。此次的「世界漫畫節」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代表日本和歐洲的作家之間,共同享有言之不盡的「漫畫記憶」。

採訪:柳澤美帆
攝影:花井智子

★第2屆世界漫畫節決定於2013年10月20日在「東京國際展示場(東京Big Sight)」舉行
http://kaigaimangafesta.com

第一屆世界漫畫節的盛況請看以下圖片集

以《I Kill Giants(我殺巨人)》獲第5屆國際漫畫獎(外務省主辦)最佳作品獎的日裔西班牙漫畫家JM Ken Niimura(攝於「世界漫畫節」塞萬提斯學院(Instituto Cervantes)的展臺)
以《I Kill Giants(我殺巨人)》獲第5屆國際漫畫獎(外務省主辦)最佳作品獎的日裔西班牙漫畫家JM Ken Niimura(攝於「世界漫畫節」塞萬提斯學院(Instituto Cervantes)的展臺)

在塞萬提斯學院與文星藝術大學合辦的第1屆「西班牙新人漫畫比賽」中榮獲優秀獎的Javier García(同上)
在塞萬提斯學院與文星藝術大學合辦的第1屆「西班牙新人漫畫比賽」中榮獲優秀獎的Javier García(同上)







(*1) ^ 本名吉羅(Jean Giraud),1938年出生在巴黎巿郊。被認為是繼《丁丁歷險記》作者艾爾吉(Georges Remi,比利時,1907-1983)之後最重要的BD作家,科幻和奇幻風格作品的大師,對大友克洋、浦澤直樹、宮崎駿、松本大洋等人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代表作有《L’Incal》(原作Alejandro Jodorowsky)、《Arzach》等。 2012年3月去世。

漫畫 書籍 出版 作家 動漫 動畫 浦澤直樹 BD Emmanuel Lepage Bastien Vivès François Schuiten Benoît Peeters 大友克樣 連環漫畫 世界漫畫節 阿基拉 貝涅‧彼特 馮索瓦‧史奇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