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中的傳統美“Cool Traditions”

溫故知新的藝術家——山口晃

社會 文化 生活

山口晃是一位借用傳統的日本畫技法,在現代美術領域獨樹一幟的藝術家。他那洋溢著普普藝術(Pop Art)風格的作品受到了來自世界的關注。現在就請法國的日本美術研究專家來解讀他創作的秘密。

山口晃 YAMAGUCHI Akira

畫家。1969年生於東京,長於群馬縣桐生市。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科繪畫專業(油畫)碩士。他廣為人知的畫風,是採用傳統的技法,在讓人聯想到大和繪、浮世繪的同時,又自由自在地駕馭時空,畫面中古今同在,人物、建築物刻畫得細膩緻密。 2012年11月為平等院養林庵書院供獻了隔扇畫。最近的著作有《奇怪的日本美術史》(祥傳社)、《山口晃大畫面作品集》(青幻社)等。

東京圖 六本木晝圖/ Tokei (Tokyo): Roppongi Hills / 2002 / 紙本鋼筆、水彩 / pen, watercolor on paper / 40×63cm / 攝影:木奧惠三/ photo: Keizo KIOKU / 收藏:森美術館 / Collection of Mori Art Museum / 由畫家本人及三瀦畫廊授權提供 / © YAMAGUCHI Akira, Courtesy Mizuma Art Gallery

跨越時空,獨特的幻想世界

小山•布麗奇特 我第一次看到山口先生的作品,就在心中留下了強烈的印象。那是一幅從空中眺望六本木的作品,畫有天守閣、摩天大樓,古樸的日式建築和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極其協調地融合在一起。若細看作品,不難發現這幅作品描繪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既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也有遛狗散步的居民;江戶時代的生意人在為高樓大廈擦窗,武士們在街頭爭吵得不可開交。

這幅作品乍看屬於大和繪(*1)風格,但它在今天六本木的場景中加入了具有科幻性的創意,是一件超越時空極富幻想色彩的作品。在這幅畫中既能強烈地感受到日本美術的傳統,又給人一種普普藝術(新寫實主義——譯註)的印象。

山口晃 很多人都以為我是學日本畫的畫家。其實,我在大學裏學的是油畫。而且,我的作品用的也不是傳統的日本畫顏料,而是油畫中使用的油彩、水彩和鋼筆。雖然在創作中藉用了傳統的日本畫技法,但我認為自己歸根到底還是涉足西方繪畫後的日本現代畫家。

小山 你為什麼會用這種形式創作呢?

山口 老實說,現在的畫風,是我經歷了種種痛苦掙扎之後才終於摸索找到的。日本的美術界,向來頂禮膜拜歐美的美術​​,認為那才是先進的,所以每個時代都在反覆不停地追趕。例如明治時期的油畫、二戰後的抽象畫、概念藝術、裝置藝術……,這種傾向至今基本沒有改變。我上大學時,就對這種美術觀產生了疑問,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看不到出路。

追溯近代(*2)以後的日本美術史,我了解到每個時期都有許多先輩在模仿西方的同時,試圖開創出自己獨特的美學。但是,這些雄心勃勃的先輩們的努力往往徒然化為泡影,尚未登上美術史的中心舞台,就被「活埋」了。這樣下去自己肯定也會淪為同樣的命運……,在這樣的恐懼之中,我的繪畫創作也止步不前。

小山 那你是如何擺脫的呢?

山口 那時,我在展覽會上邂逅了大和繪,非常驚異於它那大膽的構圖。我腦中頓時閃過「啊,就是它!」的念頭,產生了要在西方繪畫進入日本之前的傳統日本畫中尋求活路的想法。也就是說,要通過自己,重新審視日本美術的「近代化」。也許法國人無法理解像我這樣的內心糾結吧……。

日本人邂逅日本主義(Japonisme)?

小山 你對日本的傳統文化造詣很深嗎?

大師橋圖畫(斷面圖) / Bridge Leading to Daishi (cross-sectional diagram) / 1992 / 紙本鋼筆 / pen on paper / 各65 ×50cm / 由畫家本人及三瀦畫廊授權提供 / © YAMAGUCHI Akira, Courtesy Mizuma Art Gallery

山口 非常無知。當時,要說我真正了解的日本建築,那不是桂離宮,而是土地房屋配套出售的框架結構住宅。僅有的一點點日本傳統印象,也都是來自黑澤明導演的電影。大學期間因參加古代美術研修,遊訪了京都、奈良的神社寺廟,就是那時的體驗,使我開始拼命地學習浮世繪、屏風畫、「繪馬(許願或還原時奉納的木片版畫)」、地獄圖、交戰圖等日本的古代美術知識。當時的感覺,可能非常接近外國人接觸到未知的日本文化時產生的那種樂趣。

小山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印象派的畫家們為浮世繪等日本繪畫所震撼,日本主義(Japonisme)(*3)給予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莫內(Claude Monet)等人以巨大的影響。當時因照相技術(*4)的出現,印象派畫家們似乎在創作逼真的繪畫上感到了極限。通過多方摸索,他們發現了有別於焦點「透視」法(*5)這一西洋繪畫的技法,而是用另一種「視點」描繪真情實景的日本畫。我覺得印象派的苦惱在某些地方和你有共同之處。

山口 這可真不敢當。當時我確實認為他們積極汲取了日本主義這種前近代(*6)的繪畫要素,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奠定了如此輝煌的寫實主義成就的大國,會對一個小國的美術感興趣,我對西歐的這種高度的鑑賞力欽佩不已。這種從根本上否定自我並試圖開創新的未來的勇氣和行動,才真正是難能可貴的。

散布於鳥瞰圖中的「視點」

小山 在我非常喜歡的作品中,有一幅三越百貨的鳥瞰圖。作品採用了大和繪的代表作《洛中洛外圖》的創作技法。《洛中洛外圖》展示了京都市的名勝古蹟以及那裏的人們的生活風俗。這種繪畫風格作為屏風畫從室町時代後期得到發展並一直延續到明治時代。我最初看到的六本木的那幅作品,也是用同樣的技法創作的。這些作品也是在吸取了前近代繪畫的「視點」技法後誕生的吧。

百貨店圖 日本橋三越 / Department Store: Nihonbashi Mitsukoshi / 2004 / 紙本鋼筆、水彩 / pen, watercolor on paper / 59.4 × 84.1 cm / 收藏:株式會社三越伊勢丹 / Collection of Isetan Mitsukoshi Ltd. / 由畫家本人及三瀦畫廊授權提供 / © YAMAGUCHI Akira, Courtesy Mizuma Art Gallery

山口 是的。學習了西洋繪畫,不由得總是從焦點透視法的角度去觀察物體。而後作為觀眾的鑑賞者的位置固定下來,形成整體構圖。但是,《洛中洛外圖》中沒有如此清晰的視點,好像Google地圖那樣,各個對象物體都有不同的觀察視點,在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全部組織到一幅畫面上來。比例尺也一樣,多張各種比例尺的地圖集中在一起,它們的交界線用雲霧遮掩,避免產生不自然的感覺。

小山 這幅作品,還採用了平安時代中期誕生的「吹拔屋台」的技法,即在繪畫中省去房頂和天花板,從上方窺視室內,讓人看到建築物內的情形。使用這種畫法,作品中描繪了前往三越百貨的人們、店內擠滿了顧客的櫃檯等。那裏有從桃山時代到江戶時代乃至現代的各色人等,他們進餐、購物的情形,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山口 繪畫,是一個用平面表現立體世界的方法。這裏面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虛假」成分。我認為,較之追求照相式的真實性畫面,更重要的,是能讓觀眾在心靈中留下某些真實的景象。

聽憑觀眾的想像力

小山 從你畫的交戰圖中,完全看不出戰爭的悲壯,反而有一種外出郊遊的感覺。

後現代蠢戰(局部)/ Postmodern Silly Battle / 1999 / 布面油畫 / oil on canvas / 97×324 cm / 攝影:宮島徑 / photo: MIYAJIMA Kei / 收藏:高橋收藏品 / 由畫家本人及三瀦畫廊授權提供 / Collection of Takahashi Collection / © YAMAGUCHI Akira, Courtesy Mizuma Art Gallery

山口 我沒有體驗過戰爭,無法真實地想像戰爭的情形。所以,對宛如有過實際體驗那樣去形象化地描繪戰爭,我是很有抵觸感的。取而代之的,是我希望一開始就告訴觀眾這是「假的」,並在此基礎上描繪戰爭的恐怖。我覺得這種方法更能讓觀眾認識到真正的戰爭的殘酷性。

小山 把觀念強加給觀眾,不如讓他們憑藉自己的想像力去體會,這樣具有更大的衝擊力。

山口 3.11東日本大地震後我發表了一幅東京鳥瞰圖水墨畫。有的觀眾看了這件作品,產生了那裏城市​​被洪水淹沒的意象。雖然我創作時並沒有意識到震災,但作品上投射了觀眾的感情。觀眾的這種反應,讓我感到自己的繪畫一定程度地表現出了城市中具有普遍性的一面,為此心中感到寬慰。因為城市,就是人們世世代代記憶的集合體。

小山 人從何處來?又將走向何方?在看你的作品時,總會讓人思索這樣的問題。我想,即使是對日本美術不感興趣的法國人,一定也會產生同樣的感受。非常希望你下次能在歐州行家雲集的場所,比如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7)等處舉辦個展,它一定會成為西洋美術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Tokio山水(東京圖2012)(局部)/ Tokio Shan shui / Tokyo Landscapes 2012 (detail) / 2012 / 布面水墨 / Japanese ink on canvas / 四曲一雙各162×342 cm / a pair of four-panel folding screens / © Nacása & Partners Inc. / Courtesy of Fondation d'entreprise Hermès / 由畫家本人及三瀦畫廊授權提供 / © YAMAGUCHI Akira, Courtesy Mizuma Art Gallery

協作:東京三瀦畫廊
肖像照片攝影:川井聰

(標題照片:最後的晚餐 2008年 / 布面油畫、水彩、墨 / 80 × 233 cm / 攝影:太田拓實 / 由畫家本人及三瀦畫廊授權提供 / © YAMAGUCHI Akira, Courtesy Mizuma Art Gallery)

 

(*1) ^ 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相對於中國風格主題的「唐繪」,將描繪日本的風景、風俗的繪畫稱作「大和繪」。鎌倉時代,日本模仿從宋、元引進的中國畫及其畫風而創作的新式繪畫,開始被稱為「唐繪」,與此相對的「大和繪」,則成為平安時代以來傳統樣式繪畫的總稱。江戶時代的琳派、浮世繪也是在繼承了大和繪傳統的基礎上開花結果的。

(*2) ^ 在日本,多指明治維新​​至1945年戰敗這段時間。

(*3) ^ Japonisme,在19世紀後半期的法國,因浮世繪的傳入、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的展品等而掀起的藝術運動,為印象派畫家們帶來了諸多影響。

(*4) ^ 1826年,法國人涅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1765年-1833年)利用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拍攝了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19世紀後半期,肖像照受到大眾歡迎,許多畫家改行做了攝影師。

(*5) ^ 聚焦一點,通過遠近法將物體如同眼中看到的那樣如實畫出的技法。

(*6) ^ 在日本一般指從戰國時代(1467年)到明治維新(1860年)之前的時期。

(*7) ^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的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集了里昂的工業家吉美(1836年-1918年)的大量亞洲藝術藏品。

文化 日本 法國 高階秀爾 傳統 東京藝術大學 照片 現代藝術 現代美術 普普 普普藝術 pop art 日本畫 西洋繪畫 美術史 近代化 日本主義 洛中洛外圖 水墨畫 鳥瞰圖 大和繪 山口晃 Japonisme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