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國際文藝節

暢談世界文學的平台——訪作家池澤夏樹

社會 文化 生活

東京國際文藝節上雲集了活躍在世界各國文學界一線的人士,他們共同暢談了21世紀文學的潛力。作家池澤夏樹作了主旨發言。這裏,請他為我們談談文藝節的意義。

池澤夏樹 IKEZAWA Natsuki

1945年生於北海道帶廣,作家、詩人、翻譯家。1988年憑《Still Lives》一書獲得芥川獎。多次遊歷世界各國,發表了大量作品,代表作有《梅西亞斯•吉里的垮台》《運花的小妹》《靜靜的大地》等。譯作有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的《茫茫黑夜(Mother Night)》等。另外編輯出版了彙編了20世紀後半期世界文學傑作的《池澤夏樹:個人編輯 世界文學全集》。

人類頻繁的全球性移動,孕育出世界文學

——近年來,不僅在歐美,亞洲各國也開始競相舉辦國際性的文藝節,這是為什麼?

其背景在於文學為世界所共享。它意味著,文學從國人閱讀的「國民文學」, 變成跨越國境,廣為世人閱讀的「世界文學」。我認識中的世界文學,屬於那種雖經翻譯也不失其價值的文學。即便講述的是某個國家、某個時代的故事,也具有可為世界各國讀者共享的普遍性主題,讀者能夠以各自的閱讀方式品味咀嚼作品中展現的文學世界。

為什麼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呢?這是因為世界享有了共同的價值觀。與半個世紀前相比,我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變的驚人地類似。無論生活在東京還是紐約、巴黎,人們的煩惱大同小異,北京、永珍也沒有區別。不僅僅是世界的大都市,在地方城市、農村也變得相差無幾。

這種現象,是人們頻繁的遷移帶來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僅是旅遊和出差,包括移民、難民在內,人們跨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機會大大增加,而且,不同背景的人們在發生矛盾衝突的同時產生出新的價值觀念。現在,文學就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總是在反覆不斷的糾葛中不斷地產生出一些新的事物。

全球化的進展,使各國作家共聚一堂,不再談論各自的特殊事項,可以在共同的價值觀基礎上展開交流。通過探討交流,可以增進作家之間的理解,並滿載成果而歸。以這種形式收穫的果實還將有助於各自新的創作活動。

我在法國生活了5年,這類文藝節在法國是非常頻繁的,過去日本從沒有舉辦過類似的活動,真是不可思議。說實在的,它讓我感慨「日本終於也開始了啊」。然而,雖說姍姍來遲,但總算站在了起跑線上,從這一點來看,我認為此次的文藝節意義重大。

沒有翻譯,就沒有世界文學

——參加文藝節的翻譯也很多。可以認為他們也是世界文學的中堅人物嗎?

沒有翻譯存在的世界文學是不可想像的。在文學的權威主義時代,存在著翻譯是無奈而為之的意識。過去確實有這樣一個時代,認為如果你不用原文閱讀莎士比亞,那麼就絕對不會理解它的妙處。但如果那麼說的話,就沒人能閱讀欣賞世界的文學作品了。我認為,沒有翻譯文學,那麼文學就會永遠被語言屏蔽在一個狹小的世界之中。

翻譯是極具創造性的工作。2種語言「結婚」,誕生出全新的作品。這裏有些東西或許會消失,但也會添加新的成分。遠離作者後,作品(通過翻譯)還會成長得更加豐滿充實。

描寫21世紀荒謬不公的重要性

——此次,有許多著名的世界​​文學作家前來參加了文藝節。

南非當代著名小說家柯慈(John M. Coetzee)

確實,許多鼎鼎大名的人物都雲集到了東京。特別令人欣喜的,是諾貝爾文學獎作家柯慈(John M. Coetzee)(*1)的參加。柯慈是我無比敬愛的作家,是一位論及當代世界文學時無法避而不談的大家。

柯慈的作品主題,很多都描寫了人們遭受到某種剝奪的苦難。例如《鐵器時代(Age of Iron)》,是以種族隔離制度時期的南非為舞台的。主人公柯倫是一個獨居的白人老媼,而且身患絕症,身邊沒有親人。換言之,她雖非黑人,卻生活在多重重負之中。她痛惡種族歧視,在承受著暴力社會擺佈的同時,思索著人應該如何生活並付諸於行動。這部作品非常出色地描寫了人的尊嚴。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被剝奪了某些東西。描寫公理在人類社會中的缺失,可以說也是世界文學的重要主題。

世界對3.11苦難的共鳴

——3.11也是世界文學的重要主題吧?

2年前的海嘯和震災,奪去了我們同時代許許多多人的生命。核電廠事故的影響至今不容樂觀,它確實令下一代失去很多。該如何接受這樣的荒謬不公?如此之多的死者,該如何悼念?許多人面對這個巨大的課題,苦思冥想並試圖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這麼做或許能明白點什麼,或是能找到什麼方法——人們就是這樣一直在思考、苦惱、拼命努力。

一旦有重大事件發生,首先由記者撰寫新聞報道,然後專家們出來解釋評論事件的背景和原因,最後是作家在最深層次上去理解事件的意義並寫出作品。

我們日本人經受的苦難,實際上也是全世界的人們以其他形式背負的苦難。這是因為,正如我們翻閱報紙也能明白的那樣,悲劇每天都在世界的某處發生。比如,敘利亞、海地、巴勒斯坦等,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痛苦中掙扎。所以,有關3.11的文學作品,極有可能引起全世界的共鳴。

這次的文藝節是以英語國家的作家為中心的,今後,我希望還能邀請亞洲等地的作家,使文藝節成為以全球規模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的平台。在世界文學領域,作家之間的相互理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或許可以認為,如今已進入了這樣一種時代。

採訪、撰文:近藤久嗣(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理事)
攝影:大澤尚芳、KODERAKEI
採訪協助:日本財團

(*1) ^ 柯慈(John M. Coetzee)
1940年生於南非開普敦,曾在英國的電腦公司工作,後改行為作家。1983年憑《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一書初獲布克獎,1999年又以《恥(Disgrace)》再獲布克獎,成為第一位兩度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的作家。200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等待野蠻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鐵器時代(Age of Iron)》、《慢性男人(Slow Man)》等。東京國際文藝節上,他在世界上首次朗讀了最新作品《耶穌的幼兒時代》。

文學 小說 東京國際文藝節 翻譯 池澤夏樹 日本文化 世界文學 移動 柯慈 鐵器時代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