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社遊

神社與生態環境②

文化

神道信仰中,不忘對大自然的感謝和畏懼,這對保護地球環境方面提供了眾多啟示。神道保護森林並將之傳承給下一代,這種宗教宛如保護生態環境的體現。讓我們來看看自然信仰與神社的關係。

鎮守森林寄託著日本人的心靈

很多日本人心中都有一個難以忘懷的風景——小河兩岸是一片田地,其間點綴著一些人家,在田地中心的茂密森林裏或小山腳下,有一座神社,也叫「鎮守森林」。這就是所謂的「里山」(*1)風景。有小時候在里山玩耍的記憶的人,現在可能越來越少了,但里山風景仍然是日本人的心靈故鄉,也就是所謂的原點。

事實上,這種里山風景並非自然形成的。「里山」是日本人在長期歲月中創造出來的風景。並經由生活在那裏的人們不斷地保護維持,才能繼續保持「令人懷念的形態」。日本人從繩文時代起就開始進行植樹活動,現在能夠確認的日本森林的99%,都是通過植樹活動人為造成的。沒有經過人工干預的原始森林,在日本列島上僅僅只占1%。也就是說,這種風土人情環境,是我們的祖先在長年累月中創造並維持而形成的。在里山的中心位置必定有鎮守森林,也就是神社。氏神神社(*2)和產土神社(*3),才是里山的中心。人們的生活圈以神社為中心展開,這是自古以來形成的形態。

在日本,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活理念自古以來就根植於心。這也是「借景」和「庵」等概念的基礎。也就是說,通過把庭院外邊能看到的山林作為連續整體的風景「借」過來,庵這個建築物本身就同化在自然之中了,這是其存在的理由。這種思想在農民家中也得到運用,比如打開日式拉門,房屋內外就融為一體,即便關上拉門,也阻斷不了外面的蟲鳴和風聲。自然風土帶來的溫度、音色、氣味,對於日本人來說都是「恩惠」。在日本,人們認為「神靈住在森林裏」或者「神靈在森林降臨」。這就是「鎮守森林」的思想。

(*1) ^ 里山,是指村落周圍山林及其環境的總稱。里山是相對於深山而言的村落自然景觀,是一種人里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裏,有池塘、農田以及與村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森林等。所以,里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集合體。

(*2) ^ 所謂氏神,如字面意思就是「宗族的神」。也就是說,是同一宗族的祖先神,擁有同一祖先的宗族崇拜的神,或者他們的祖先神靈。祭祀這種神靈的神社就叫做氏神神社。只不過,現在居住在神社祭祀區域之內的人都叫「氏子(信徒)」,對於信徒來說,也一般把當地的神社叫作氏神神社。

(*3) ^ 自己出生所在地的神靈叫產土神,是守護人一生的神靈。因此,第1次參拜神社也叫做參拜產土神。如果遷到別的地方常住,那麼氏神就變成了遷居所在地的氏神,而產土神和遷居無關,一生都不會變。

南方熊楠保住的眾神森林

明治時代之前,這樣的里山和鎮守森林是日本的標準景致。但是,明治39年(1906年)政府發布了「關於向府縣社以下神社進獻供品的事宜」的法令(*4)。這就是所謂的「神社合祀令」。很多神社因此被其他神社合祀,原址上的鎮守森林也消失了。曾經是Himorogi的巨大樹木被砍伐轉賣,神社區域內的土地也被收走了。而且負責買賣的官員還有冒領貪汙的情況,實在令人扼腕歎息。在那之前,日本全國有20萬座神社,一下子銳減到了12萬座。情況特別嚴重的是三重縣,大約9成的神社被廢棄。其次是和歌山縣,神社從之前的3,700座減少到了790座。

南方熊楠(圖片提供:公益財團法人南方熊楠紀念館)

博物學家南方熊楠(Minakata Kumagusu,1867〜1941年)阻止了形勢繼續惡化。他站出來發動了神社合祀反對運動,通過長文《關於神社合祀的意見》發表了激烈的反對意見,同時從自然生態、人類精神文化、地區社會性影響等角度,指出了鎮守森林的重大意義和不能廢棄的理由。他這麼說道。

「神社合祀大大傷害了人們的愛國心。愛家鄉之心是愛國心的基礎。」

和歌山縣田邊市的天神崎,作為日本國民信託運動的發祥地廣為人知。這裏有南方熊楠經常散步的小道,由於景色秀麗,正逐漸成為旅遊度假開發的犧牲品。據其長女南方文枝講,熊楠曾說過「將來房地產公司會買下這裏破壞環境吧」,這真令人驚訝。從田邊到那智、新宮這一片紀南地區統稱「熊野」,以前從京都來這個地區參拜的人群絡繹不絕。就像熊野三神社(本宮、速玉、那智)的神體分別是河流、巨石、瀑布一樣,出於樸素的自然信仰,這裏鬱鬱蔥蔥的森林被守護著。熊野的森林,才是南方熊楠真正的原點。

田邊灣神島的原始森林,因為南方熊楠引導昭和天皇視察過而聞名,被確定為天然紀念物才算是勉強保護住了。昭和4年(1929年),南方熊楠引導昭和天皇視察了神島並擔任講解,那時他把黏菌裝在糖果盒裏送給昭和天皇的逸事十分有名。次年,那裏樹立起了一塊刻有南方熊楠詩句的紀念碑。

「一枝もこころして吹け沖つ風わがすめろぎのめでましし森ぞ」(海風輕拂來,撫護吾皇心愛森林之一枝一葉)

神島(圖片提供:公益財團法人南方熊楠紀念館)

對於南方熊楠來說,尊皇和愛國是一體的。在南方熊楠逝世後的昭和37年(1962年),昭和天皇舊地重遊,深切緬懷熊楠,並詠詩一首「雨中眺望神島 想起紀伊國出生的熊楠」。

這塊詩碑就樹立在位於白濱的南方熊楠紀念館前庭院。

(*4) ^ 即所謂的「神社合祀令」。由於這條法令的頒布,地方上的小規模神社被中等規模以上的神社合祀,神殿也被廢棄,神社境內所有的土地也被收回處理。

消失在城市裏的鎮守森林

我國首屈一指的鎮守森林是明治神宮,建成於大正9年(1920年)。營造工程則從大正4年(1915年)就開始了。其面積達70萬m2,是一片遼闊森林,大部分是全國各地進獻樹木並通過義務勞動全新種植營造的。

明治神宮的鎮守森林(撮影:中野晴生)

現在,不得不說全國鎮守森林的現狀相當嚴峻。特別是在城市裏,由於地價高漲導致要合理利用土地的名義,不少地方的神殿幾乎是赤身裸體的狀態。神殿後面變成了停車場,神社境內也擠滿了被稱作參集殿的建築。喪失了森林的「赤身裸體的神社」,很遺憾是無法引起人們尊崇信念的。

即便沒有神殿,只要還有森林就能聚攏人心。這是日本自古以來的信仰形態。想想明治神宮那片茂密森林花幾十年時間就培植出來了,那麼要想使其他神社的鎮守森林復活也並非不可能。

標題圖片:保留在大城市東京裏的寶貴的明治神宮森林(照片提供:明治神宮)

神社 宗教 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