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偉人傳

西鄉隆盛:為明治維新鞠躬盡瘁的末代武士(Last Samurai)

文化

西鄉隆盛在明治維新的歷史中留下了諸多功績,譬如兵不血刃實現江戶城開城、建立新政府等等。本文將追溯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還原其人物形象。

西鄉隆盛(1828~1877)是為推翻幕府與實現明治維新鞠躬盡瘁的維新三傑之一。明治維新後,西鄉作為西南戰爭(*1)的逆臣自殺身亡,但在1889年(明治22年)獲得恩赦予以恢復名譽。今年是明治維新的150周年。

本想投水自盡卻保住一命

1854年(安政元年),時年26歲的西鄉隆盛初次見到第11代薩摩藩主島津齊彬。當時的西鄉還是一個負責確認道路、橋樑施工及大米生產情況的下級官員,他跟隨島津齊彬(當時45歲)來到江戶(江戶即現在的東京——譯注)參謁,獲得「庭方役」(與幕府御庭番(*2)相仿的聯絡人員)的職位。西鄉曾多次向藩內提交關於農政的意見書,引起島津齊彬的注意。西鄉曾與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的心腹、主張尊皇攘夷論的藤田東湖,以及福井藩主松平慶永的親信、提倡國家門戶開放論的橋本左內等一流精英交往,並受到強烈震撼。

西鄉隆盛誕生地紀念石碑,位於鹿兒島市加治屋町

西鄉在短時間內構築起以水戶藩為中心、連通他藩武士的聯繫網,同時憑藉自身坦率多情的感性性格,贏得齊彬的深度信任。之後,西鄉就成為了齊彬身邊的建言獻策之人。然而1857年,與齊彬私人關係十分親近的阿部正弘去世。阿部是江戶幕府的首席老中(*3),曾竭力推舉齊彬就任藩主。仿佛追隨阿部一般,齊彬在翌年猝然離世,薩摩藩的未來被託付給齊彬的弟弟久光。以此為契機,握有幕府實權的保守派大老(*4)井伊直弼開始大力鎮壓改革派。

西鄉隆盛失去後盾,處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在悲歎之中的西鄉決意徇死,卻被當時主張尊王攘夷的京都清水寺成就院住持月照說服,一同逃往鹿兒島。但後來絕望的二人在錦江灣投江,月照溺水身亡,西鄉卻奇跡般地蘇醒過來。

(※3)^ 老中:江戶幕府的官職之一,是輔佐將軍、總理全部政務的最高官員——譯注

(※4)^ 大老:江戶幕府的官職之一,是輔佐將軍實施政治的幕府的最高官職,非常設,必要時在「老中」之上設置1名——譯注

(*1) ^ 西南戰爭:1877年(明治10年)以西鄉隆盛為核心的鹿兒島士族的叛亂——譯注

(*2) ^ 御庭番:江戶幕府的職務之一,充當裡院的清掃和將軍散步時的護衛,也向將軍提供諸藩國的情報——譯注

(*3) ^ 西南戰爭:1877年(明治10年)以西鄉隆盛為核心的鹿兒島士族的叛亂——譯注

(*4) ^ 西南戰爭:1877年(明治10年)以西鄉隆盛為核心的鹿兒島士族的叛亂——譯注

表現西鄉生死觀的「敬天愛人」

保住一命的西鄉曾被先後流放至奄美大島和沖永良部島,經歷過兩段海島的流放生活。儘管流放生活中穿插有短暫的中斷,但仍佔據了西鄉31歲到36歲的大約5年的歲月。西鄉在奄美大島時被允許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甚至在當地娶妻。後來由於違背約定觸怒藩主久光,西鄉又被流放到沖永良部島,關押在禁閉室中,過著囚犯的生活。然而,西鄉在第二次的海島流放生活中獲得了充足時間來深刻回顧此前的人生。他逐漸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意志堅定的「大人物」。

身著軍裝的西鄉銅質立像。位於西南戰爭爆發地的城山之麓

對大多數人而言,死亡確實恐怖。但評傳《西鄉隆盛 不與人爭,誓與天鬥》的作者家近良樹(大阪經濟大學特聘教授)卻指出:「西鄉不就是一個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死亡恐懼的人嗎?他一生曾目睹許多自己敬愛之人的死亡,雙親自不用說,還有他敬之如師的赤山靭負、東湖、虎壽丸(齊彬的第五個兒子)、齊彬及月照。或許對西鄉而言,死亡並非如我們所想那樣可怕,在某種意義上,死亡只是一種能與自己敬愛的人重逢的感覺。」

「因為還有未完成的使命,所以上蒼保住了我的性命。一旦使命完成,上蒼自會奪走性命吧。在上蒼讓我活下來這段時間裡,我還有一些必須完成的使命。」家近良樹說,或許西鄉就是這麼想的吧。這種想法與他後來的「敬天愛人(尊重上蒼,關愛他人)」的口號交相呼應。由此可以看出西鄉隆盛鮮明的生死觀,即人不應在自身層面對生死問題議論紛紛,應將一切交由上蒼決定。

西鄉隆盛肖像畫與「敬天愛人」的匾額,展示於鹿兒島市的西鄉南洲表彰館

兵不血刃地成功攻入江戶城

1864年(元治元年)3月,時年36歲的西鄉隆盛與久光和解後,作為薩摩藩的軍賦役(軍隊的司令官)回到政局的前臺——京都。他迅速得到重用,在同年7月的「禁門之變」中將長州藩勢力驅離京都,於同年10月官位高升至僅次於家老(江戶時代在大名家中統管藩政的重臣——譯注)的「側役」。對西鄉而言,禁門之變是他初次率兵打仗的戰鬥體驗。此後,西鄉擔任征長軍實際上的參謀,統領著變為維新政府軍的倒幕派。

西鄉還致力強化與長州藩的關係,主導了隨後始於「鳥羽伏見之戰」的戊辰戰爭(*5)(1868~1869),並在1868年3月攻入幕府軍的大本營江戶城。西鄉未率領一兵一卒,僅在寥寥數人的陪伴下進入江戶城。在眾多舊幕府的將士的環繞之中,西鄉隨時可能被殺害。他按照自己一貫的行事作風,提前做好周密的計畫,包括一旦事情有變就將江戶全城焚為焦土。最後,在幕府大臣勝海舟等人的努力下,西鄉「兵不血刃」地成功奪取江戶城,為維新政府軍取得了對舊幕府軍戰鬥的勝利。

家近良樹指出,「西鄉的這種處理方式,是維新三傑中的另外兩人——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家近良樹斷定,「如果沒有西鄉,恐怕明治維新就不能實現了吧。正是因為存在西鄉這樣的人,我們才會善意評價明治維新。維新通常都是伴隨著血雨腥風的權力格鬥場。如果沒有西鄉的話,或許後世的人們就不會對明治維新採取如此豁達的態度了吧。作為政治家,西鄉遠不如大久保,但從宏觀角度看,西鄉懷有大久保所不具備的大仁大愛。」

位於城山(西鄉隆盛戰死之處——譯注)半山腰的「西鄉隆盛洞穴」。一般認為,西南戰爭時被官兵逼至絕境的西鄉,在這裡度過了人生的最後5天

(*5) ^  戊辰戰爭:1868年(慶應4年)戊辰年開始的維新政府軍與舊幕府之間歷時16個月的內戰。舊幕府最後的據點箱館五棱郭陷落後,內戰結束,開闢了通往明治極權主義國家的道路——譯注

末代武士(Last Samurai)的風貌

明治新政府成立後,西鄉於1871年(明治4年)擔任參議(現在的閣僚),1873年(明治6年)5月成為陸軍大將。然而在征韓論爭(*6)中敗北後,西鄉于同年10月向政府遞交辭呈,回到鹿兒島。在故鄉,他過著投身農業、熱愛狩獵的生活,與此同時被志同道合的人士推舉為反叛軍頭領。1877年(明治10年)西南戰爭爆發,在攻佔熊本城的戰鬥中失利而最終敗北,於鹿兒島的城山自戕,終年49歲。

南洲墓地位於可以遠眺櫻島的山丘之上。中央是西鄉的墓,他與他的追隨者們一同靜靜地長眠

美國電影《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年上映,由愛德華·茲維克導演)中有一個令人聯想到西鄉的角色——不平士族的首領勝元盛次(渡邊謙 飾)。影片中的納森·阿爾格蘭(湯姆·克魯斯 飾)大尉是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英雄,為了向日本新政府軍傳授西洋戰術來到日本。在這裡,苦於騎士精神消亡的納森與直視「武士道」淪喪的勝元相遇,兩人懷有相同煩惱、同樣失魂落魄,互相惺惺相惜,產生共鳴。

明治政府在1876年(明治9年)頒佈廢刀令,從武士身上奪去「武士之魂」,但武士對待主公的忠義、禮節、正義等精神卻留存到現代。日本教育家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中寫道:「雖然沒有一個明確定義,但武士道在今天仍是這個國家的鮮活靈魂與原動力」,所以在現代日本,有強烈進取心且貫徹自身信念的人,有時也被稱為「武士(SAMURAI)」。

由勝元率領的叛亂士族僅持有長刀和弓箭,而實施鎮壓的新政府軍則裝備有當時最新式的加特林機槍(自動式機槍)等現代兵器。叛亂士族向新政府軍發動突襲後壯烈犧牲。殺掉對方時直視對方的雙眼是武士的作戰方式(武士道),現代兵器在從遠距離擊倒敵人的同時,也將武士道一同粉碎。即便肉體遭到粉碎,精神仍長存於世。《最後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就是這樣一部與武士道精神共鳴的作品,或許所有的日本人都會認為它描繪了西鄉作為末代武士死於西南戰爭中的風姿吧。

立於東京上野公園的西鄉銅像。高村光雲作品

採訪、撰文:長澤孝昭
攝影:草野清一郎

標題圖片:明治維新的指導者西鄉隆盛(藏於國立國會圖書館)

(*6) ^ 征韓論爭:1873年(明治6年),西鄉隆盛、板垣退助等人以朝鮮實行排日鎖國主義為藉口,主張對其征伐的論調。岩倉具視、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則提倡內治優先,反駁了這種論調——譯注

歷史 明治維新 偉人 西鄉菊次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