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智:發現治療寄生蟲病的特效藥,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科學 技術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了對發現治療寄生蟲新療法做出傑出貢獻的3位科學家。他們是日本北里大學特別名譽教授大村智(80歲)、美國德魯大學(Drew University)愛爾蘭裔榮譽退休研究員康貝爾(William C. Campbell,85歲),以及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84歲)。

繼名城大學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3人因成功研發藍色發光二極體(LED)而同獲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日本已連續兩年產生諾貝爾獎得主。大村智是第23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含外籍)。

日、中科學家,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上做出革命性貢獻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村智就一直在各地收集土壤樣本,分離和培養微生物,研究那些微生物產出的化學物質是否有用。後來從靜岡縣採集的土壤中發現了新種細菌,並從中發現了能使寄生蟲驟減的抗生物質「阿維菌素(avermectin)」。利用該抗生物質,他與美國製藥大廠默克公司(Merck & Co., Inc.)的一個包括康貝爾在內的研究團隊聯合研製開發出「伊維菌素(ivermectin)」,成為了蔓延於熱帶地區的盤尾絲蟲病(Oncocerciasis,河盲症)(*1)和淋巴絲蟲病(lymphatic filariasis,象皮病)(*2)等疾病的特效藥。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非洲等地免費發放伊維菌素,使世界上每年有3億人免受感染的威脅。這一重大成就,令大村和康貝爾二人共享了諾貝爾獎的一半。

諾貝爾獎的另一半,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女藥學家屠呦呦贏得。她長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從中國傳統草藥中尋找到治療瘧疾的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在治療嚴重瘧疾上發揮了前所未有的顯著療效。

諾貝爾醫學獎的頒獎詞中寫道,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藥學獎獲獎者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大村智和康貝爾發現了阿維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盤尾絲蟲病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對其他寄生蟲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兩項發現為全人類找到了對抗疾病的新武器。

當業餘高中教師的同時攻讀研究所

大村智1935年出生於山梨縣。從山梨大學畢業之後,在一所定時制高中一邊教書,一邊攻讀完成了東京理科大學研究所的碩士課程。之後在山梨大學當助教,並於1965年進入北里研究所。在美國魏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留學回國後,1975年成為北里大學教授,1990年至2008年任北里研究所所長。

大村智此前也曾獲國內外眾多獎項,如2014年度的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3)。10月5日晚正式公布獲獎後,大村智在北里大學舉辦的記者會上表示,「我只不過借助了微生物的力量而已,並沒做什麼特別偉大的事情」,謙遜中透露出喜悅之情。

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們

大村此次獲獎,使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含外籍)自湯川秀樹(194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總計達到了23人。其中,物理學獎10人,化學獎7人,醫學獎3人,文學獎2人,和平獎1人。

日本歷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一覽

獲獎年份 獎項 姓名及業績
2014 物理學獎 赤崎勇 名城大學教授、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
業績:開發出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天野浩 名古屋大學教授
業績:同上
中村修二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美國國籍)
業績:同上
2012 醫學獎 山中伸彌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研發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
2010 化學獎 根岸英一 美國普渡大學特別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成功研發「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
鈴木章 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同上
2008 物理學獎 南部陽一郎 美國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美國國籍)
業績:發現了「亞原子物理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
小林誠 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名譽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提出小林-益川矩陣,解釋電荷宇稱對稱性破缺
益川敏英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同上
化學獎 下村脩 美國波士頓大學名譽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發現和發展「綠色熒光蛋白(GFP)」
2002 化學獎 田中耕一 島津製作所研發工程師(獲獎當時)
業績:發明了「鑑定生物巨量分子質量分析的脫付游離法」
物理學獎 小柴昌俊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證實了太陽電子微中子與理論預言的差值,並在世界上首次截獲由超新星爆炸所釋放的微中子
2001 化學獎 野依良治 名名古屋大學理學系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研究
2000 化學獎 白川英樹 筑波大學名譽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導電性高分子的發現與發展
1994 文學獎 大江健三郎 作家
業績:通過《個人的體驗》(1964年)等作品,將生命和神話凝聚在一起,刻畫了當代人的困惑和不安
1987 醫學獎 利根川進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發現「多樣性抗體的生成和遺傳原理的解明」
1981 化學獎 福井謙一 京都大學工學系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提出直觀化的前線軌道理論
1974 平和獎 佐藤榮作 原首相
業績:提出無核三原則等,有助於太平洋地區的穩定
1973 物理學獎 江崎玲於奈 美國IBM湯瑪士·J·華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獲獎當時)
業績:發現了半導體中電子的量子穿隧效應
1968 文學獎 川端康成 作家
業績:代表作《伊豆的舞女》(1927)、《雪國》(1935~1937年),作品細膩地描述了日本人的內心真髓
1965 物理學獎 朝永振一郎 東京教育大學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量子電動力學奠基人,完成了重整化理論
1949 物理學獎 湯川秀樹 京都大學理學系教授(獲獎當時)
業績:提出了關於核子的「介子理論」,預言了介子的存在

標題圖片:諾貝爾醫學獎揭曉,獲獎的北里大學特別名譽教授大村智滿面笑容2015年10月5日晚於東京都港區北里大學(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1) ^ 河盲症是一種經蚋(黑蠅)傳播,由名為微絲蚴的寄生蟲感染引起眼角膜發炎的疾病。流行於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熱帶地區,20%的患者有可能失明。

(*2) ^ 象皮病是一種經蚊子傳播,因血絲蟲阻礙淋巴系統功能,引起腿部像大象腿那樣嚴重腫大造成身體殘疾的疾病。據說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有1億多人感染此病。

(*3) ^ 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1959年由加拿大蓋爾德納基金會創設,主要獎勵在世界醫學領域有重大發現和貢獻的科學家。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每年評出5名獲獎者、加拿大蓋爾德納全球健康獎和加拿大蓋爾德納懷特曼獎則各評出一名。有「小諾貝爾獎」之稱,至2013年為止的313名獲獎者中,已有80名此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譯註。

諾貝爾獎 醫學生理學獎 感染症 寄生蟲 熱帶病 抗生素 伊維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