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交流150週年與洪保德

社會 文化

普魯士德國的學者亞歷山大・馮・洪保德(1769-1859)為探明世界與宇宙的整體面貌,將所有的生物體進行分類,樹立了系統的科學方法,留下了巨著《宇宙》。為此,洪保德以現代科學的鼻祖之一而聞名世界。今天,在德國,洪保德基金會仍在積極致力於促進世界各國的科學交流。

筆者與賽巴斯蒂安•多布森合編的《普魯士德國的幕末日本之所見》(日文、德文、英文)。

洪保德作為探險家,遊歷了北美、南美以及亞洲,於1829年到達了蒙古的額爾齊斯河畔。這是他所到達的最接近日本的地方。(*1)儘管洪保德一生終未到過日本,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他的科學遺產對歐洲人“發現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參照《普魯士德國的幕末日本之所見:奧伊倫堡遠征隊留下的版畫、素描、照片》)。

2011年,迎來了日本與德國150週年交流紀念。1859年,普魯士海軍的4艘軍艦從但澤港(現在波蘭的格但斯克)啟航駛向東亞。作為派往清朝、日本和泰國宮廷的全權公使,普魯士的高官弗里德里希•阿爾布雷希特•格拉夫•祖•奧伊倫堡伯爵乘上了這艘猶如德國版的“黑船”( 1853年美國海軍船隊駛入日本海面,要求商談開國。由於船體被塗成了黑色,故稱黑船——譯註)——普魯士海軍軍艦。他率領的使節團於1860年9月到達了江戶灣。

奧伊倫堡使節團與日本

為什麼將此使節團的到來理解為日德關係的開始呢?這些軍艦上除了普魯士的代表以外,還有德意志各邦的代表,除普魯士外,全權大使奧伊倫堡伯爵還謀求和其它30個德意志領邦也締結友好通商條約。但是,這個願望未能實現,只在日本(當時的德川幕府)與普魯士兩國間締結了條約(日普修好通商條約)。其後,這一條約成為德意志帝國(1871年建國)與日本的友好通商條約的基礎,成為日德正式交流的開端。

奧伊倫堡使節團首先是為了促使條約的締結,憑藉軍事實力來到日本,同時還帶有向世界昭示當時德國優秀科學技術權威性的目的。而實際上,當時的普魯士海軍虛弱無力,適合前往東亞進行危險的遠征的船隻很少,派出4艘船隻已非常勉強了。所以,其中的一艘“弗勞恩洛布號”於1860年9月2日夜晚,在日本近海遇難,全部船員無一生還。軍事上以徹底失敗告終,表明普魯士果然不是海軍強國。

洪保德的思想滲透於日本學術調查活動

而在學術方面,可以說奧伊倫堡使節團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也是與日本的交涉長時間拖延的結果。在當時日本的排外風潮之中, 30個德意志領邦自不待言,幕府拒絕與普魯士簽訂新條約,強烈反對條約的締結。所以在長期的條約交涉中,地理學家、生物學家、人類文化學家、攝影家等,對日本進行了調查,拍攝了1,000張以上的照片,採集了海藻,收集了民間藝術品,並在回到德國後,整理出數量龐大的報告資料。(現在,其中的一部分資料可以在google books中閱覽(*2)。)

作為奧伊倫堡使節團成員而來到日本的很多學者,幾乎都與洪保德有著密切關聯,或是洪保德的學生、或是受洪保德的推薦而得到王室任命的人,或是洪保德式科學方法的實踐者等。雖然洪保德在遠征隊出發前的1859年去世,但他的思想和影響力卻留存後世,並深深地浸透在奧伊倫堡使節團的學術調查活動中,對初期的日德學術交流產生了巨大影響。

(2012年3月1日)

(*1) ^ 他在那裡與中國的官僚清福相遇,清福送給洪保德4卷套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當清福得知洪保德的哥哥威廉能夠讀懂漢語後,便在書籍上添加了留言。威廉是語言學家,曾擔任普魯士的教育大臣,改革了普魯士的教育制度,因奠定了德國近代教育基礎而著稱。

(*2) ^ 報告書的第一卷;生物學領域報告書的第一卷;介紹日本蝸牛的報告書。此外,還全文登載了使節團一部分成員的回憶錄。(http://books.google.co.jp/books?id=Q29BAAAAcAAJhttp://books.google.co.jp/books?id=36dFAAAAIAAJ

文化 德國 中村鷹之資 日德關係 洪保德 普魯士 奧伊倫堡遠征隊 歷史 薩勒 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