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85年歲月,「一張畫」結緣臺灣與日本

政治外交 社會 文化 臺灣香港

「嘉義公園」2002年/香港佳士得/得標價格579.4萬港元(約7,600萬日圓)
「淡水」2006年/香港蘇富比/得標價格3,484萬港元(約4億6,000萬日圓)
「淡水夕照」2007年/香港蘇富比/得標價格5,073萬港元(約6億6,000萬日圓)

破題便突然談錢,實在誠惶誠恐。對於藝術的真正價值,我們很難用一套尺規衡量,然而討論「物質」的價值時,價格有時候的確會是最具說服力的東西,這是鐵錚錚的事實。那麼,當我們在一座地處偏遠的小小圖書館裏,碰巧發現一幅擁有上億日圓的金錢價值的油畫時,這件事又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呢?上文所列,分別在拍賣中高價售出的幾幅畫作,皆出自一位活躍於日治時代的臺灣西畫家陳澄波的手筆。

夢幻畫作,緣何在山口縣防府市找到?

故事的發端始自2015年。

住在山口縣防府市的兒玉識先生,是龍谷大學的退休教授。他在調查當地出身的政治家、第11代臺灣總督上山滿之進(1869~1938年)時,在和上山淵源匪淺的圖書館倉庫裏,偶然發現一幅老舊的油畫,上面署名「陳澄波」。

畫作名稱叫做「東臺灣臨海道路」。

畫作收錄於兒玉先生的著作『上山滿之進的思想與行動』裏,畫中可見長長的斷崖面著大海,綿延而去。山腹上的蜿蜒小路,是於1932年開通的花蓮「蘇花公路」,一對穿著泰雅族服飾的親子正手牽手步行,海面上還漂浮著疑似出自原住民之手的小船。木質畫框也相當有特色,材質看起來似乎是臺灣蘭嶼的「達悟族」造船的木材,表面還雕刻著達悟族的裝飾。

上個月9月2日,以上山滿之進的後人上山忠男為中心,由山口縣立大學的教授與學生,加上防府市的有志之士,組成「日臺友好訪問團」造訪嘉義。在那裏,訪問團拜會了在「228事件」中殞命的悲劇畫家陳澄波的長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理事長陳重光先生以及其餘後人。這是因為,一幅行蹤成謎的陳澄波畫作,在上山滿之進的淵源之地山口縣的防府市立防府圖書館裏找到了。於是,考慮到該幅畫作的未來,相關人士籌組了訪問團,希望能讓日臺交流更加升溫。

這次訪問期間,當被問道父親消失多年的作品在日本尋獲的感想時,陳重光先生回答:「就像和父親重逢了一樣。」

陳澄波在日本的名氣並不響亮,他是臺灣代表性的西洋畫家,主要活躍於日治時代,足跡遍布日本與臺灣以及中國大陸。

臺灣中部的嘉義市是他的故鄉。最近在日本也引为話題的電影『KANO』,描述的就是初次出賽甲子園的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如何勇奪亞軍的過程。而電影裏主要的舞臺,就是嘉義市。話雖如此,其實這座城市還是個「美術之城」,除了陳澄波與林玉山等人外,尚有許多著名藝術家輩出。

陳澄波負笈學藝於東京美術學校(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是首位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臺灣人,還曾經遠赴中國上海活動。太平洋戰爭漸趨白熱後,他自上海返抵臺灣,以臺灣美麗的風景為題材,留下「淡水」等多幅作品。

然而,國民黨政權從日本接收了臺灣沒過多久,228事件勃發,陳澄波亦獲牽連,並在1947年遭到槍殺。得年僅52歲。

陳澄波的存在,雖然於戒嚴期間長年未得見天日,但當民主化漸趨成熟後,即開始逐漸獲得重視。他的悲劇與滿是鄉土愛的藝術感性,獲得爆炸性的支持,寫下開頭所提及的競標價格紀錄。

嘉義市則把每年的「2月2日」,也就是陳澄波的生日訂為「陳澄波之日」。實際走訪嘉義市鎮,可以發現他的名字或者畫作的印刷品遍布各處。像這樣,對臺灣的民眾,特別是嘉義市民來說,陳澄波已然成為集眾人的親近感與尊敬於一身的存在。

夢幻畫作「東臺灣臨海道路」何去何從?

陳澄波受上山滿之進委託繪製的作品,在山口縣防府市尋獲,此事在臺灣也掀起了話題。久居臺灣的我,也非常希望能親眼欣賞這幅「夢幻畫作」,因而利用今年的春節連假返回日本,拜訪了防府圖書館。

但事與願違,畫作早已不在原處。我向圖書館裏的員工詢問,方才得知去年12月,這幅畫已經與「福岡亞洲美術館」簽下10年契約,委託其代為保管。因為山口縣內沒有機構能保存這麼貴重的畫作。

的確,如果是有高度警備系統的美術館或博物館也罷,防府圖書館只是一間蓋在車站大樓旁的公立圖書館,座落在和平安穩的偏鄉都市,開放給普通市民使用。這也難怪圖書館方會擔心,「萬一遭小偷,可就大事不妙」。

可是,防府市當地其實也有「毛利博物館」跟天滿宮的「寶物庫」,山口縣內也還有幾座美術館。我不禁疑惑,難道不能先和這些館處合作,暫時委託代管,再行思考往後的處置方式嗎?我不禁感到這段移送過程過於草率,彷彿一轉眼就突然成案,送交福岡。

防府圖書館的前身是「三哲文庫」。上山滿之進一生的夢想,就是孕育故鄉的文化土壤,這座文庫就是他以私人財產建置的地區圖書館。戰後,「三哲文庫」更名為「防府市立防府圖書館」,直到今日。

這張陳澄波的畫作,也是上山滿之進捐贈給圖書館的物品之一。往昔在「三哲文庫」內拍攝的照片中,你可以完完整整地捕捉到這幅「東臺灣臨海道路」,它在靜靜地凝望孩子們讀書的身姿。

懸掛在三哲文庫裏的「東臺灣臨海道路」/防府市立防府圖書館內的陳列品(攝影:謝光)

就連山口縣的當地人也不是很清楚,但其實山口縣和臺灣淵源相當深遠。19位臺灣總督之中,以兒玉源太郎為首,有多達5人來自山口縣。普及推廣了日本稻米「蓬萊米」的農業學家磯永吉,在撤離臺灣後當上了山口縣的農業顧問。對臺灣民俗研究貢獻甚巨的先史學者國分直一,晚年亦一直在山口縣執教。臺灣第1座百貨公司,臺北「菊元百貨店」的創業者重田榮治,以及現在的人氣觀光景點,臺南「林百貨店」的創業者林方一,兩人也都是山口縣人。而且說到頭來,山口縣下關市,正是清朝和日本締結「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的地方。

筆者雖然也在山口長大。但20歲前離開山口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一直對故鄉沒什麼興趣。因此深感慚愧,我一直到最近才發現臺灣與山口的緣分竟然如此深遠,並逐漸感受到自己對山口的眷戀。我深刻體會到,要對自己的故鄉有愛,就必須認識當地的歷史、人物與傳說故事。因為對故土的愛,是一種將先人的心願,以具建設性的方法傳遞給未來的作業。

飽蘸「臺灣之愛」和「故土之愛」的畫作

上山滿之進擔任臺灣總督只有1926到1928年的短短2年,但他的成就,有不少對今日的臺灣社會仍有深遠影響。比方說,上山任職期間致力籌建的「臺北帝國大學」,就是今日臺灣的最高學府「臺灣大學」的前身。臺灣大學原原本本地繼承了包括建築物在內的各種系統與知識財產。同時,亦為歷任總統如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等人的母校。

最值得關注的是,上山對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表現出高度理解。防府圖書館的上山滿之進資料室裏展示的大量新聞剪報,便是最好的證明。剪報記載著上山在就任臺灣總督期間,曾數度走訪原住民的居住地區,由此可以窺知上山對原住民相當關注。

而且,上山離開總督職位時,更將慰勞金挹注給臺北帝國大學,委託大學進行原住民族的研究。『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與『原語高砂族傳說集』這兩本學術書籍,就是研究結出的果實。從日治時代一直到國民黨政權,許多原住民文化逐漸流失,而上山在保存諸多研究資料的貢獻上,不得不說是功績斐然。

防府圖書館裏,有關上山滿之進與三哲文庫的常設展室(攝影:謝光)

上山利用編篡上文所列民俗書籍的部分費用,委託陳澄波繪製「一幅畫作」,以紀念他在臺灣的歲月。這幅畫作,就是本次發現的「東臺灣臨海道路」。

最大的主題想必是「原住民」。陳澄波的出生地嘉義,就座落於阿里山腳下,和以山為家的原住民族往來密切。

山口縣立大學的安溪遊地教授,是本次訪問團拜訪嘉義的重要推手,而他是這麼想像的:「畫裏描繪的東臺灣臨海道路,應是1932年竣工的花蓮蘇花公路,就年份看來上山應該參與了這項建設計畫。原住民族的生活環境,原本連一條好走的路也沒有,而上山總督大幅改善了他們的生活。陳澄波或許是懷著對上山總督的這份敬意來完成這幅畫作的。」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為訪問團舉辦了一場交流宴會。嘉義市文化局局長黃美賢也出席了這場活動,並於席間表示:「希望透過這幅畫作,嘉義市能與防府市加深友好關係,讓更多市民互相往來,促進交流。」

設置於嘉義市立博物館的陳澄波雕像,防府市友好訪問團以及山口縣立大學的教師與學生(攝影:謝光)

上山忠男先生對這一點也寄與厚望。「上山滿之進很珍惜這幅畫,他把畫作掛在自己位於東京的書房裏,並在之後送去三哲文庫展示。雖然在職時間不長,他對臺灣依舊有著炙熱的情感。透過這一次拜訪,我也清楚地知道陳澄波同樣對自己的故鄉非常熱愛。上山的故鄉防府和陳澄波的嘉義,能藉著這幅畫作互相交流,並以此為基石,促進日本與臺灣的交流。我想這是上山的心之所願,而第一步,希望能先讓畫作回歸防府。」

上山忠男先生跟福岡亞洲美術館聯繫,確認雖然館方已經簽下10年契約,但只要簡單修復過後,能讓他們辦1次展覽會,便願意配合歸還。除此之外,防府市內的毛立博物館,也表明願意收藏這幅畫作,替防府市保管財產。對此,陳重光先生亦對上山忠男的期待表示贊同,希望「儘速歸還防府市」。

上山忠男先生(左)與陳重光先生(右)會面(攝影:謝光)

「東臺灣臨海道路」這幅作品,由上山滿之進與陳澄波共同催生而出,畫中乘載著想改善原住民生活環境的「希望」與「祈願」。穿越85年的歲月,這幅畫終於在去年重見天日。今年8月,新上任的總統蔡英文,代表過往政權在就職演講上致歉,表示「原住民是臺灣這塊土地上原本的主人」,「但卻長年遭到歧視」,成為歷史性的一幕畫面。種種巧合不得不說是場難以解釋的神奇際遇。

還有一件事,過去看到過掛在防府圖書館裏的「東臺灣臨海道路」的市民,長久以來都誤以為畫中所繪的,是當地稱為「富海」的海岸地帶。我也曾經去過富海,經這樣一提醒,兩者還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我不認為陳澄波可能知道「富海」是什麼地方,但我想這個世上,的確有著道理無法解釋的緣分。

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時,臺灣捐贈了巨額善款給日本。這件事成為契機,讓日本人重新注意到臺灣這個溫暖的鄰居,電視幾乎每天都會提起臺灣的話題,燃起了這陣子堪稱「哈臺熱潮」的風氣。然而,臺灣與日本的關係其實並非始自於今日,許許多多的過往牽連,以各種樣貌留存在民間。這一次的事情,或許僅是滄海一粟。未來,說不定我們還會在其他地方,找到各種類似的「發現」。

標題圖片:設置於嘉義市立博物館的陳澄波雕像,和防府市友好訪問團以及山口縣立大學的教師與學生(攝影:謝光)

臺灣 臺灣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