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日本人還像日本人的臺灣人ーー追悼・蔡焜燦先生

政治外交 臺灣香港

愛日家蔡焜燦先生逝世

日前,蔡焜燦(1927~2017年)先生在臺北家中辭世,享耆壽90歲。因已有耳聞他最近身體狀況不太好,所以得知病逝消息時,心想「這一天還是來臨了」。

蔡先生直到18歳為止是「日本人」,在二次大戰末期志願投身陸軍少年飛行兵,赴奈良受訓。戰後返臺擔任體育教師,後來改行經商,從事鰻魚出口及貿易,也擔任過精工電子臺灣法人的會長,在有「臺灣矽谷」之稱的新竹科學園區內創辦IC設計公司,是位成功的企業家。同時,他本身以「愛日家」自居,長期以來對日臺交流和推廣日本和歌的「臺灣歌壇」活動投入心血。

2010年前後,我任職於朝日新聞臺北支局長的期間,經常邀請我一起用餐。回想最初見面時,我用日語說出「中國語」(指中文)一詞,馬上被他糾正:「那是『北京語』」。

他也是識途老馬的美食家,用餐地點大概都選在兄弟大飯店或國賓大飯店的臺菜餐廳。當我一說出「中華料理」,又馬上被糾正:「是臺灣料理」。每一次跟他的談話都收穫良多,從歷史到文化滔滔不絕,有些內容太深了,實在無法完全裝進腦子裡。甚至是談起日本,他比我還要瞭若指掌,在國外由外國人告訴自己關於日本的事情,感覺很奇妙。

老臺北的日本精神

我父母雙方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所以我無法體會有祖父、外祖父的感覺。可是跟他相處時的熟悉和親近,讓我很自然地覺得他就像是我在臺灣的祖父。即使如此,這幾年沒有什麼機會見面,所以聽到訃聞時,心裡感到非常遺憾。

當然,有許多日本人都受到蔡先生知遇之恩,而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位。他認識的日本人當中,最有名氣且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當以司馬遼太郎(1923~1996年)先生為首吧。司馬先生在雜誌《週刊朝日》長期連載的「街道漫步」(原文「街道を行く」)相當受歡迎,1994年介紹了臺灣。之後,連載內容集結成書,也在臺灣翻譯出版為《臺灣紀行》(1995年,臺灣東販)一書。

書裡面,司馬先生用「老臺北」來稱呼蔡焜燦先生。實際上,他出生於臺中,可是司馬先生套用「老北京」一詞,用「老臺北」來比喻的表現真令人叫絕。老臺北在《臺灣紀行》裡面經常登場,且扮演著引導故事進行的角色。從《臺灣紀行》的內容可窺知,連身經百戰的司馬先生與他見面時,仍不免露出些許的緊張感。

《臺灣人和日本精神》

而他後來用日文寫的《臺灣人和日本精神》(2000年,日本教文社[後為小學館]。無中譯本),可以說與司馬先生的《臺灣紀行》是姊妹書。這本書在日本成為長銷書,已經再版14次了。而書的部分內容與《臺灣紀行》是一體兩面的。

例如《臺灣紀行》裡面描述,蔡先生與司馬先生第一次見面時,用軍隊的方式舉手敬禮。但是《臺灣人和日本精神》則是描述接受敬禮的司馬先生面露出些許猶豫,向他答禮之後,舉起的右手卻遲遲不放下,於是他先開口說:「你是長官,所以先把手放下吧」,所以司馬先生放下右手。這一段是《臺灣紀行》裡沒有記載的小插曲。

司馬先生在提及蔡焜燦先生時,說:「究竟是開玩笑還是認真的,很難分辨清楚」。我和他談話時,也深有同感。兩個人在聊天時,不知不覺就會被他的步調牽著走,轉眼時間就過了。

日臺民間大使

《臺灣論─新傲骨精神》

另一位在2000年臺灣政權輪替後出版漫畫《臺灣論─新傲骨精神》(2001年,前衛)的小林善紀先生,又是如何形容蔡焜燦先生呢?我再次從書架拿出《臺灣論》,重新讀了一遍。

接受他設宴款待的小林先生也說:「蔡先生比日本人還更認識日本,比日本人還更愛日本。雖然是民間人士,但對日本與臺灣的外交事務卻不遺餘力,相當欽佩」。對此,他回答:「小林先生的讀者裡面,若有年輕人對臺灣感興趣,歡迎到這裡來,我都會熱情招待喔」。

蔡先生是非常「好客」的人,在他的生涯裡面請過不少日本人吃飯,人數可能多到數不清吧。他把日本人拉進臺灣這個奧秘世界,就像是小林說的民間版「外交」。

日臺的報導溫差

他在日本的存在感似乎遠勝於臺灣,而且他畢生投入推廣日本和歌的「臺灣歌壇」獲得日本政府頒授「旭日雙光章」。對於他過世的消息,日本報章媒體舉凡《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毎日新聞》、《產經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大型報社,均花了一些篇幅報導。

相反地,臺灣的媒體大概只有《自由時報》報導等幾個而已吧。或許反映出他在臺灣的知名度遠不及日本。可是,這也是稀鬆平常的事,例如在日本有名的外國人,在本國沒沒無聞也是常有的事。而且,臺灣人的評價在日本與臺灣之間出現很大落差的也不太稀奇,前總統李登輝堪稱是代表人物。

李登輝的形象落差

前總統李登輝在日本受到各界的尊敬,可是在臺灣社會很多人卻感到不以為然。因為李前總統在卸任之後,也積極參與現實的政治議題,引起不只是國民黨,連民進黨也陸續出現反李登輝的人馬。

然而,這也是他卸任後沒有與政治劃清界限,一貫維持著有話直說的態度來評論時事的「代價」吧。可是,在日本對於李登輝的看法,幾乎從1996年初總統直選的選舉裡,他不畏中國施加壓力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迄今沒什麼改變,就「李登輝形象」的時間軸來看,臺日之間確實存有差異。

日本語世代

《臺灣紀行》

順帶一提,有一段在《臺灣人和日本精神》吐露的「秘辛」是我個人覺得很有趣的。就是臺灣出身的作家,也是司馬遼太郎先生學生時代的朋友—陳舜臣(1924~2015年)先生,當他被前總統李登輝問到:「有沒有可以寫關於臺灣的日本作家呢?」他想到司馬遼太郎先生寫的「街道漫步」連載還沒取材過臺灣,等於是間接促成了之後《臺灣紀行》一書的實現。

也可以說,《臺灣紀行》的計畫提案人是李登輝,接待人是蔡焜燦,而李前總統和蔡先生的組合,也在小林的《臺灣論》裡再度登場。雖然,有部分批評指出這兩本書過於偏向經歷日治時代的臺灣人、被稱為「日本語世代」的價值觀,但在戰後的日本,這兩本書喚起了日本人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忽略的臺灣,功不可沒。

比較特殊的是,蔡先生雖然住在臺灣,可是他長期頻繁招待到訪臺灣的日本人,包括司馬遼太郎先生和小林善紀先生,親切地款待過無數的日本人,讓他的存在感在日本慢慢地擴散開來。

肯定日本統治的正面價值

蔡焜燦先生對著每一位日本人一一細數「留在臺灣的日本」,也積極強調日本的統治對臺灣社會帶來的正面貢獻,因此就像他說過的名言:「日本人啊,請抬頭挺胸!」(原文為「日本人よ、胸を張りなさい」),鼓舞了許多日本人。長久以來,許多日本人背負著戰後的殖民地統治=全部錯誤的單一歷史觀。因此有不少日本人當聽到臺灣人有這樣的聲音時,真是開了眼界。

蔡先生在臺灣是事業有成的商人之一,但在日本被稱為「老臺北」,對訪問過臺灣的日本人親切卻也帶著嚴厲,就像對莘莘學子的諄諄教誨,是「蔡焜燦學校的名校長」。司馬遼太郎曾經說過:「光是聽蔡焜燦先生的生涯經歷,就可以學習臺灣的戰後經濟史」,這一句話足以見證他豐富精彩的一生。

最後,為這位畢生致力於日臺交流的「老臺北」祈求冥福。

標題圖片:出席「臺灣歌壇」創設50週年紀念大會的蔡焜燦先生,2017年4月23日,臺灣臺北(時事社)

日本 臺灣 李登輝 蔡焜燦 司馬遼太郎 台湾 日本 李登輝 司馬遼太郎 蔡焜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