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資料庫

日本農業政策迎來轉折

政治外交 財經

通過解放農地來培育個農曾被稱為戰後日本最大的改革行動,而如今,這已成為阻礙市場開放的桎梏。安倍政權能否通過廢除農協中央會、推動農地流動化等手段徹底改變農業政策?

力求借助「農協改革」振興農業

作為安倍經濟學「第三支箭」——經濟成長戰略的一項重頭戲,日本政府的產業競爭力會議制定了實施根本性農業改革的最終方案。2014年6月27日內閣會議上通過的新經濟成長戰略中就包含了這一方案。此次提出的方針是要將過去優先保護小型農戶的政策轉變為以提高生產力和加強競爭力為根本、實現「提升農業魅力」「讓農業成為成長型產業」等目標的農業政策。

農業改革的最終方案提出了以①調整農業​​協同工會(農協=JA)組織、②促進企業參與農業的相關政策、③調整農業委員會制度等內容為支柱的改革計劃。當已進入收尾階段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談判塵埃落定之時,若還未提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海外低價農產品的湧入恐將導致國內農業遭受打擊。因此當局判斷,要增加大型農戶數量,加強日本農業的競爭力,必須對農業組織實施根本性的改革。

一旦上述方案得以實現,那麼包括政府於2013年秋季確定廢除減反政策(旨在調節稻米產量的農業政策)的方針在內,戰後日本的農業政策將迎來歷史性的重大轉折。

中央會制度現已成為妨礙農業經營的桎梏

JA是由農業從業人員和經營農業的法人組建的合作社,設立初衷是為了應對戰後糧食緊張的難題。管理著全國約700個地區性農協的全國農業合作社中央會(JA全中)是JA的頂層機構,作為中央司令部領導和監督著整個JA團體。JA團體內部設有全權負責農產品收購和銷售工作的全國農業合作社聯合會(JA全農)、開展儲蓄和融資等信用事業的農林中金和信聯、提供人壽保險和意外保險服務的全國共濟農業合作社聯合會(JA共濟聯)等組織。

在戰後的日本,農業從業人員只要將農產品銷售給農協就一定能拿到貨款,有利於農戶專心開展農業生產。同時,在購買農機具時,通過農協購買更加放心,並且可以通過農協獲得融資服務。不過,現在農產品的銷售管道已經多樣化,可以低價購買農機具的手段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環境變化中,以JA全中為核心的中央會制度反而變成了妨礙農業經營自由的桎梏,限制了地區性農協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發揮自身創造力的餘地。

因此,政府的規制改革會議農業工作小組一直建議改變由JA全中領導的全國統一行動體制,讓各個農協獨立,因地制宜地提供服務。

在政府規制改革會議開展的農業改革討論中,如何對JA團體實施根本性改革成為了一大焦點問題。為了改變JA全中自上而下對地區性農協加以領導的體制,甚至有人提出了廢除JA全中的方案。然而也有反對意見稱,如果打破全國統一體制,那麼處於弱勢的農業從業人員的呼聲就無法在農業政策上得到反映。對於自民黨而言,農協是選舉時的團體票「票田」,也是一個有力的支持基礎,所以最終做出了對JA有所照顧的妥協方案。

在未來5年內促使JA自我改革

最終方案中沒有採用「廢除」JA的字眼,針對中央會制度,只用了「過渡為具有自律性的新制度」這樣的表述,提出了未來的方向性——將JA從一個擁有農協法賦予的領導權限的組織改組為社團法人或股份公司等性質的組織。以未來5年為改革推進期,促使JA團體實施自我改革。針對具體的組織形式,將立足於JA團體內部的研究結果,在2015年的例行國會期間對農協法等實施修訂。

除了農協改革問題外,本次的農業改革方案還將企業對農業生產法人的出資上限從「25%以下」放寬到了「低於50%」。同時,針對在農地的買賣和轉用方面擁有強大影響力的農業委員會,也將再次討論研究是否要修訂該委員會成員選舉和選任方法等問題。從事實上解禁企業擁有農地行為的方案則被推遲到5年後再加以討論。

關於農業改革,第二次安倍內閣已確定了相關方針,即改變一直持續了40年的對縮小稻米生產規模的農戶給予補貼的「減反政策」(生產調整制度),並在5年後廢除生產數量目標分配政策。

安倍晉三 TPP 農業 安倍經濟學 農協 JA 自由化 農業協同工會 中央會 減反 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