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中日之間的「知」之落差——毛丹青教授訪談

政治外交 文化

中國有本介紹日本文化和藝術的雜誌叢書《知日》。在該刊物的日語文摘版發行之際,擔任主筆的神戶國際大學毛丹青教授接受了nippon.com的採訪。毛教授指出,中日間在希望知悉洞曉對方這一點上存在很大的溫差,他強調說,這種對「知」的不同態度,也就是「知」之落差,不僅對中日關係,而且對日本的經濟發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毛丹青 MAO Danqing

中國北京市出生。北京大學畢業後,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87年赴日,供職於某商社。2000年成為雙語作家,2008年出任日本觀光大使。主要著作有《日本蟲眼紀行》等。

發行《知日》的日語文摘版

2015年1月20日,神戶國際大學毛丹青教授在東京與《知日》雜誌主編蘇靜、美術總監馬仕睿等共同出席了日語文摘版《知日——為何中國人喜歡日本》(潮出版社)的出版紀念記者會。在記者會前,毛教授接受了nippon.com代表理事原野城治的採訪,暢談了在日本出版《知日》的意義。

毛教授說,《知日》在中國的發行量達到了每期5~10萬冊,以日本為專題的雜誌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於「儘管中國存在反日情緒,但是對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抱有強烈興趣的年輕人在不斷增加」;進而他還指出,「政治不過是文化現象之一」,以日中政治關係不好為理由,中斷整個文化交流的做法是不對的。

在中國,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青年大有人在

《知日》出版紀念記者會。右起毛教授、《知日》主編蘇靜;左一,美術總監馬仕睿

毛教授舉了「中國到日本的遊客大幅度增加,而訪問中國的日本遊客和留學生卻在減少」的例子,對「中國人希望了解日本,而日本人關注的目光反而離開中國」這一狀況表示擔憂。日本在IT領域之所以被美國拉開了距離,就在於「Japan as number one」的自高自大觀念在作怪,失去了對美國的關心而導致的。相反,賈伯斯(Steve Jobs)等美國的IT企業家們憧憬日本文化,賈伯斯甚至到日本修煉「坐禪」,一直對日本懷有興趣。他警示說,日美間這種「知」的落差,如今也存在於日中兩國之間,他說,日本人即便是為了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應該更多地關注中國。

毛教授還進一步說,四年前在中國出版《知日》時,根本沒有想到要出日語版;此次日語文摘版出版的一個最大理由,就是要讓日本的人們知道「中國人怎樣看日本」,為了日本,我也希望去消除這種「知之落差」。

日語文摘版《知日》中,還包括了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中國聯想集團副總裁魏江雷等中國的7位有識之士的日本旅行記。以下是對毛丹青教授採訪的主要內容。

分界線:東京成功申辦奧運的那一刻

原野 《知日》日語文摘版發行的目的是什麼?

《知日》日語文摘版

萌發此想法的契機是在東京成功申辦奧運的2013年秋天,日本因那場「Omotenashi(無微不至的款待)」的演講而發生了變化。之前的書店,「厭華」、「厭韓」為主題的書籍隨處可見,但此後,鼓吹「日本了不起」、「日語好聽」、「日本比其他民族優秀」的書籍開始鋪天蓋地出現在各個角落。面對這種情形,我產生了「有必要把站在外部立場獲取的日本真實形象,用既不諂媚也不貶損的態度,原原本本地告訴日本人」的想法。

還有一點,就是希望中日兩國的年輕人無論如何要構建起「知」的體系。政治關係不順利,似乎就要否定整個文化。然而實際上正相反。政治其實不過是文化現象的一部分,即使政治出現問題,全盤否定文化也是不對的。

原野 近來,日本的年輕人既不想去了解中國,也不打算去中國看看。相反,在中國雖然有「反日」情緒,但來日本的遊客在增加,從中國來日本的留學生數量也在增加。日中之間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傾向。

如果相互間在「知」的層次上發生偏差,那麼10年、20年後將會出現嚴重的問題。最好的例子是日美關係。上世紀5、60年代,日本人憧憬美國,而對美國來說,日本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想去「知」曉日本。但是,日本實現了經濟高速成長,到1979年便出現了「Japan as number one」。日本竭盡全力地了解美國,結果贏了。某有識之士將此認為是「知」之落差所致。

但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情況發生了逆轉。讀一下賈伯斯的《自傳》就明白為什麼日本沒有誕生出iPhone、iPad了。它體現出一種東方精神,然而為什麼日本卻沒能創造出這樣的劃時代產品呢?我認為這是怠慢了「知彼」所致的。嘗試發行《知日》,就是要在這層意義上發出一個資訊:相互間不很好地彼此了解,就無法比翼齊飛。

「酷日本」戰略不盡人意

原野 最近,看各種出版物及電視節目就會發現,日本開始從「喪失自信」向「充滿自信」的國家迅速轉變,從「自虐」轉向「自滿」。

正是這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NHK的民意調查顯示,回答「日本極好」的占到6成。1983年也大致是同一狀況,當時還處在泡沫經濟崩潰的前夜,人們當然自信滿懷;而現在,則是在「失落的20年」之後。此時本來應該不急不躁的,但現在的日本並非如此,讓人感覺到日本人的精神狀態似乎變得非常脆弱了。

在中國創刊《知日》的理念,是要把日本的文化轉變成中國的智慧,吸收日本的優點,豐富自己的智慧。如今在日本出版《知日》的日語文摘版,就是要把這樣的資訊傳遞給日本的各位。

原野 「酷日本」(*1)深受人們歡迎。但動畫和漫畫是否真正為世界所接受,這還是疑問吧。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左)和採訪人原野城治

確實如此。放眼世界,我認為,動畫和漫畫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滲透,這是不爭的事實。「酷日本」也許就是官僚們的工作,單純把動畫作為商品出口到海外這種做法是不合適的。我想應該打造接受「酷日本」的平臺。風物長宜放眼量,必須從更廣闊的時空、多層次地考慮這個問題。

《知日》在重視年輕人視覺感受的同時,還縮小了字體。本刊並不以上年紀的人為讀者對象,而是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了年輕人身上。我由衷地期望日本也湧現出通曉深諳中國文化的青年俊才。

標題圖片:接受采訪中的毛丹青教授

(*1) ^ 「酷日本」(Cool Japan),是日本政府向海外推銷日本文化軟實力(Soft Power)所採取的一系列對外文化宣傳及出口政策。

日中關係 日中 反日 知日 中日 問題 反中 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