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依相隨的日本機器人

從活動玩偶看日本人與機器人的關係

科學 技術 社會 生活

製作靠發條結構驅動的活動玩偶,盛行於日本的江戶時代。讓我們通過那些室內娛樂助興用的活動玩偶,尋找日本機器人技術開發的起源。

日本江戶時代風靡一時的活動玩偶

端茶玩偶:將茶杯放在茶盤上,玩偶就會噶噠噶噠地送茶過來。表情和善,衣著華美,人們很難看出玩偶裏會裝有機件製動裝置

活動玩偶(指機件製動的玩偶——譯註)使用發條結構,其製作盛行於日本江戶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有廣為人知的「端茶玩偶」。將茶杯放在玩偶雙手端著的茶盤上,它就會晃著腦袋,慢慢挪動雙腳,來到客人面前。客人端起茶杯,他就停止前進,客人喝完茶將茶杯再次放在茶盤上時,他就會一個轉彎,調頭返回原處。

翻跟斗玩偶會表演雜技,一邊翻著跟頭一邊下臺階。它是靠水銀在玩偶內部的位置移動,產生重心的變化,玩偶便隨之翻轉。魔術玩偶也採用了發條結構,其絕招是變戲法。一個身穿中式服裝的孩童玩偶每打開一次箱子,箱中的物品就會發生變化。

這些活動玩偶用於室內娛樂,作為宴會上的餘興節目和廟會中的雜耍表演,在上至朝廷官員和諸侯,下至商人,甚至普通民眾中都曾風靡一時,但明治維新後,它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然而近年,活動玩偶復原後,經科學雜誌等傳媒介紹,又重新受到世人的關注。專門從事活動玩偶復原和創作工作的工匠半屋春光先生介紹道:「玩偶靠發條活動,通過齒輪等結構來控制動作。這種構造原理,與轉換能量驅動機器人,運用電腦程序控制動作的現代機器人技術是共通的。」

翻跟斗玩偶:玩偶一邊翻著跟頭一邊下臺階

推廣機件制動結構的機械工學書

人偶為木製,彈簧不是金屬,而是使用了具有彈性的鯨須製作而成。齒輪也是木製,但是木頭紋理的方向若有偏錯,則會出現崩刃,因此它是切成三角形貼合製成的。照片中的齒輪運用了該工藝技術

活動玩偶和日式時鐘等機件構造,運用了在日本室町時代末期和洋槍同時進入日本的西洋時鐘的構造原理。然而由於日本江戶時代閉關鎖國,因而在日本國內不斷進行了改進創新,並發展成日本獨自的機械技術。

17世紀的時鐘工匠竹田清房製作出端茶玩偶,之後又製作了各式各樣的活動玩偶,但其「技藝」卻是秘不出戶,只由師傅傳給弟子。機件制動大師半藏之譽的細川半藏於1796年在《機巧圖匯》一書中公開了這些技藝,它是日本首部機械工學書。

細川是一位技師,不斷地設計出許多新的機械和道具,他認為「推廣製造技術,就能拓展新的思路」,因此他歸納總結了機件制動技術以便讓所有人都能學習了解。「多虧有了此書,機件制動技術才得以推廣。能夠復原活動玩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此書詳細記錄了活動玩偶的構造原理。」半屋先生解釋道,「明治維新後,日本不斷吸收引進了先進機械技術,不久後成為機器人大國。而這一切可以說都是從機巧圖匯起步的。」

喜愛機器人的日本人

春駒玩偶:玩耍「春駒」馬玩具的孩童玩偶。孩童拉動韁繩,馬頭就會左右搖動,彷彿騎上真馬一般開心地跑來跑去

每個活動玩偶都具有自然的動作和豐富的表情,其可愛的身姿讓人不由得想和它打聲招呼,而且他們還會端茶,極富服務精神。半屋先生認為:「活動玩偶並不是僅僅將木偶自動化,其製作過程中還融入了日本人獨特的感性認識。這一點和經常放在一起比較的歐洲自動玩偶並不相同。」

「自動玩偶(Automata)」是指在歐洲八音盒中活動的玩偶。自動玩偶總給人一種木然冷淡的印象,而日本的活動玩偶卻不同,它讓人體會到生命和親近感。這是因為對日本人來說,玩偶不僅是裝飾物和玩具,還能讓人感受到思想和生命。雖然是活動玩偶,但它的面孔和服裝也都是專門由負責頭部和身體的工匠們嘔心瀝血分別製作而成,為玩偶注入了生命。不論是製作者還是使用者,他們對待玩偶都充滿了愛心,傾注了各自的感情。

玩偶原本是信仰和巫術的對象,帶有強烈的宗教祭祀含義。但活動玩偶得到推廣後,玩偶便成為了民眾的一種娛樂。日本人喜愛能表達感情、會提供服務的活動玩偶,這個傳統也深深影響到當代日本人,讓他們對人形或動物形機器人深愛有加。日本人對機器人的喜愛之情就這樣從兩百年前一直延續到今日。

活動玩偶工匠半屋春光先生。他原先是工業技術院的研究人員,邂逅《機巧圖匯》,退休後讓活動玩偶重現於世。最近他還忙於用活動玩偶上演「木偶劇」,並幹勁十足地「要把活動玩偶推向全世界」

採訪、撰文:佐藤成美
攝影:Kodera Kei

機器人 活動玩偶 發條 端茶玩偶 翻跟斗玩偶 魔術玩偶 玩偶工匠 半屋春光